“大綱”提出“作文教學要和閱讀教學緊密結合?!薄霸谧魑慕虒W中,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在閱讀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贝迬n同志也說:“在我們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遍喿x和寫作是兩種不同的能力。如何結合這兩種能力,才能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輕松寫作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閱讀,從讀學寫。
作文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傳統的做法就是:“練、練、練”。但是,學生作文水平似乎也沒提高多少。這無疑是我們教師所面臨最棘手的問題。如何才能讓師生“束手無策”變為“有章可循”,使文章由無序到有序,我認為要加強閱讀教學,從閱讀中學習學會寫作的方法。
因為讀是知識的積累,是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認識能力。讀是寫的基礎,寫以讀為前提,所以,加強閱讀是重要的,從讀學寫更是重中之重。
1、從課文中學習連句成段的方法。
剛剛接觸作文的學生寫出的作文往往沒有順序或重點。作為教師,這時應注意從有關課文中找到一些典型寫法的段落,指導學生運用教材中的基本段或寫片段作文,減緩作文坡度,讓他們逐步掌握連句成段的方法和規律,形成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調動學生作文學習的積極性。如《頤和園》第二段是按方位順序把句與句聯系起來的。在上完這課后,我要求學生模仿《頤和園》的寫法按照一定的方位順序寫一寫我們的教室。結果只用了十分鐘,就有過半的同學寫出了教室的結構和擺設。
2、從課文中滲透觀察方法。
小學生觀察的特點是:觀察對象多,觀察背景少;籠統觀察多,仔細觀察少;無順序觀察多,按順序觀察少。針對以上這些特點,在課文中滲透觀察方法是必要的。
在講授課文時,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滲透一定的觀察方法:①要按順序。在上《燕子》時,我就抓住作者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寫燕子外形的,向學生滲透一種觀察的方法。②要抓重點。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在觀察事物時應遵循事物的規律,根據事物的特點重點觀察。如在《爬山虎的腳》一課中,爬山虎的腳與其他植物就有很大區別,我通過分析“巴、拉、貼……”這些動詞,指導學生重點觀察。經過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和規律,他們認識事物、社會和自然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也會從中不斷得到提高。
二、強化練筆,以寫固讀。
有的學生閱讀能力較強,為什么作文還是平平呢?我認為原因只有一個:練筆少,閱讀知識得不到鞏固、運用,造成了讀寫分離。雖然讀是寫的基礎,但有了這個基礎不見得寫作就沒問題了,如同有了豐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樣。讀和寫屬于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要實現兩者之間的溝通,必須要讓寫的訓練擠入閱讀課堂,推行以訓練為主,在寫中鞏固閱讀知識,以促進兩種能力的轉化。
1、發現典型處,設計寫的訓練。
小學生思維發展的一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過渡。他們的抽象邏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學生運用各種寫作方法寫作,想必也是“空中樓閣”,不夠現實。
根據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閱讀課時,盡量發現一些構段方式較典型的段落給學生分析,并讓他們“依葫蘆畫瓢”進行仿寫訓練。如《貓》第一自然段,,先用一句話概括“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接著從貓的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分述,實際上就是用了總—分的寫法。我分析完段落,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了解段落結構特點后,我又組織學生觀察鸚鵡,指導學生仿照這樣的結構特點進行寫段的訓練。之后,我又擴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運用此法去寫任何一種他們喜歡的小動物,把小動物的外形、性格、特點等寫具體。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提示填空:
①我家的鸚鵡可愛極了。——————————————————。
②我家的 真 ?。?/FONT>
—————— ————————— ————————————————————。
在語文課文中,還有很多典型構段形式,有總分總結構的;有分總結構的;還有的是中間過渡段,遇到這些典型處,我都會及時地引導學生“畫瓢”,甚至遇到一些典型句式,我也引導學生說上一兩句。如《海濱小城》中要求用“甚至”造句?!吧踔痢笔且粋€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學生不好理解,我就隨即設計了這么一個練習:
①填空
A、教室里非常安靜,甚至
——————————————。
B、小紅檢查作業可認真啦!
———————————————————。
②用“甚至”造句。
這個練習使學生一目了然、心知肚明該怎樣造句,很快掌握了“甚至”一詞的用法。
通過這樣有步驟的從讀到寫的訓練,有效地形成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結構。使得學生寫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尋覓對話處,增加寫的訓練。
人物的語言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語言前加上適當的提示語,那就是給讀者一扇探索人物內心世界的窗口。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尋找“窗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在上《去年的樹》增加了這樣的練習:
小鳥 說:“……”
————
門先生 說:“……”
————
學生通過此項練習了解了小鳥的內心,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抓住概括處,擴展寫的訓練。
選入教材中都是經過錘煉的課文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語句,教師可抓住概括處,擴展寫的訓練。如《詹天佑》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就連來中國參觀的外賓都贊嘆不已。我讓學生抓住“贊嘆不已”發揮想象,具體寫外賓是如何贊嘆的。通過這些咬文嚼字的訓練,學生對詹天佑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高度的愛國熱情也有了較深的認識。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大量讀寫,讀寫結合才是作文教學的根本出路,而科學有效的讀寫結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寫作的養料,作文意識才會不斷加強,學生寫作由被動到主動,由“怕文”到“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