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齊家,然后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中國古代道德名言: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 5、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太宗 6、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唐·韓愈 7、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諸葛亮 8、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東晉·陶淵明 9、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楚辭》 1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11、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于謙 12、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1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1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 1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曹操 16、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 17、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宋·司馬光 1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 20、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三國·諸葛亮 21、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 22、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詩經》 23、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 2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25、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后《漢書》 2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 27、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白居易 2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2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 30、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 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漢書》 3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 3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 3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 3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 36、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 3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 38、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39、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南朝·劉勰 40、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 4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 42、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無名氏 43、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4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東晉·傅玄 4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 46、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 47、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48、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清·楊繼盛 49、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 50、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清·鄭板橋 5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52、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 5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5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 5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唐·韓愈 5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57、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 5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5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60、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 6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2、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 6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 64、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漢書》 6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 6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宋·陸游 6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6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 6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諸葛亮 7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7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72、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73、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板橋 74、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唐·李白 75、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宋·朱熹 76、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 77、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元·虞韶 78、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 79、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 8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 8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8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83、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84、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 8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8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87、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 88、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89、予獨愛蓮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 9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91、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 92、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 9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94、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95、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96、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 9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98、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 9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100、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10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唐·李白 10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10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10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10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0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0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 108、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宋·司馬光 109、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后凋。——后《漢書》 1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111、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 11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11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14、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歐陽修 115、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縉 116、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唐·李白 117、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南朝·蕭鐸 118、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明·王冕 119、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戰國策》 120、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 1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2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顧炎武 12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24、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12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126、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 127、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龔自珍 128、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129、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 130、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31、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13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 13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 13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 135、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
|
來自: 昵稱29948441 > 《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