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慈吉中學高中語文研討課】
《赤壁賦》教案 教學目標 3、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背誦全篇。 教學重點 2、理解作者蘊含在文中灑脫超然的胸襟人格。 教學難點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創設情境 1、師述:我們常說,人生是一場苦旅,難免會遭受這樣或那樣的挫折,面對人生的不幸,我們的古圣先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唐代詩人柳宗元,才能不為朝廷所重,累遭貶謫。他不甘沉淪,在寄情山水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方精神樂土,文章千古,英名永載。正是這些古圣先賢,才使得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學,多了一些挺拔,多了一些清俊,多了一些飄逸。那么,同樣面對人生不幸的蘇軾,又是怎樣從厄運中跳脫出來,完成了自己超然灑脫、曠達豪放的人格塑造呢?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蘇軾的千古奇文《赤壁賦》,領略赤壁江月,感受蘇翁不朽的人格魅力。 2、課件展示:1三蘇祠2作者簡介3蘇軾像4蘇軾墨跡。在媒體展示多幅畫面的同時,教師扼要介紹蘇軾的生平和文學藝術成就。 3、了解學生是否知道本文的寫作背景,然后展示多媒體件課件“寫作背景”。 4、教師簡要釋題:文中的赤壁為黃州赤壁,而非三國古戰場赤壁,因蘇軾在擔任黃州團練副使時,誤將黃州赤鼻磯當作三國古戰場赤壁。然而,這一錯卻成就了文壇的千古佳話。介紹“賦”這一文學體裁的特點:“鋪采摛文,體物寫志”。“賦”體從漢朝正式確立這一文體到宋朝,經歷了“辭賦、駢賦、律賦、文賦”的演變。 二、范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力爭背誦)。 2、學生聽讀,完成: 1整理課文生字注音; 2注意劃出文中描寫景物及表現作者感情變化的關鍵詞句,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文句(提問略)。 三、研習課文第一段 1、點名朗讀,學生評價朗讀之優劣;教師指導學生在朗讀時注意讀出作者“飄飄欲仙”的情韻。 2、交流:誰能簡言概括第一段交代了什么事情?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什么?作者在這一段里為我們描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能否簡言概括這幅“圖”。 1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農歷每月十五日,既,過了,既望,十六日) 2地點:赤壁 3人物:蘇子與客 4事件: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賓結構后置。于,介詞,在) 概括為:(大蘇泛赤壁)秋江風月圖 3、交流:誰能用自己的話對原文稍加渲染,為我們激情描述大蘇泛赤壁的所看、所作、所感。在學生的描述中,教師不失時機地落實文言知識。明確: 1所作: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屬”通“囑”,引申為勸酒;歌,名詞作動詞用,吟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如,往;凌,越過)。 2所看:(月升前)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升初)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結構后置。于,在)。 (月升后)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3所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虛,憑空;馮,讀píng;遺世,遺棄塵世)。 4、學生用輕快迷醉、心情舒暢的語調齊讀第一段。 5、教師小結: 這一段作者由游起興,點明時間、地點、人物,繼而寫游人眷戀之態。“清風徐來”秋風之爽,“白露橫江”秋意之濃,“水光接天”秋水之旺、秋月之明和作者感情激蕩、飛升的想象,文情并茂,清新優美,既“體物”又“寫志”。 教師順勢推出多媒體課件“內容特點之一”。 二、研習課文第二段 1、提問:第一段寫樂,有飲酒吟詩之樂,有流連山水之樂,有道是“樂極生悲”,那么在第二段中,作者的悲情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好好的江風夜月,作者卻吟起了屈原的《離騷》詩呢?從客人倚歌吹簫這件事上,又可以看出這個客人與蘇軾是什么關系的朋友? 2、點名朗讀第二段(提示:要用感傷的語調讀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憂郁悲情),要求其它學生邊聽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3、討論明確:作者由眼前江月,自然聯想到古人的詠月詩,又因為自己現實的遭遇,很自然地聯想起與自己遭際相同的戰國楚大夫屈原,便順理成章自然而然了。作者借詠詩而抒懷,作為作者的知己朋友,自然十分清楚對方的此時悲涼心境,于是吹簫和之。 4、引導學生涵詠文中“吹簫”文字描寫,體會描寫之妙,并體會文中“潛蛟”“ 嫠婦”是作者自況。 5、小結: 詞類活用: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舞,使……泣)。 特殊句式:何為其然也(為何,賓語前置句)。 (漿)擊空明兮(船)溯流光(省略句)。 三、研習第三自然段 1、點名朗讀第三自然段(提示:用深沉悲嘆的語調朗讀)。 2、討論交流:第一悲,由眼前的赤壁江月,自然聯想三國英雄風采,對比自己漁樵江渚,無所事事,懷抱偉志,難展宏圖的困境,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興亡之悲。第二悲,面對浩蕩長江,覺宇宙無窮,個人渺小的人生苦短之悲。第三悲,想實現心中的理想,“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但現實告訴自己,這些都不可能很快實現,于是,只好“托遺響于悲風”,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悲。 3、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落實本文的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西,向西;東,向東);順流而東也(名詞 作動詞;東,東進)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諸之上(介賓結構后置。漁樵,名詞作動詞,捕魚打柴),侶魚 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哀吾生之須叟(名動的意動用法,以……為哀) 托遺響于悲風(動詞作名詞用,響,聲音。定語后置句) 2特殊句式: 判斷句:固一世之雄也。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被動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被。亦介賓結構后置句;賓語前置句) 3、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落實本段的文言知識。 4、展示課件“內容特點之二”,強化學生記憶效果。 5、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語調要深沉,讀出作者內心無法排遣之悲。 6、討論:有人認為,文中的“客”其實是另一個“蘇子”,即蘇子本人,反映的是蘇子內心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矛盾斗爭的過程,你同意這種觀點嗎?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課堂小結 《赤壁賦》借泛舟赤壁一事,寫出了自己寄情水之樂,接著又自然地觸景生情,引發懷古之幽思,觸動了心中之悲。在他的身上,我們既看到了蘇軾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更看到了蘇軾作為偉人的悲喜情懷,他不是為個人得失而悲,而是為不能報效國家建功立業而悲。但蘇軾終究是蘇軾,他終于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他是怎么對自然作一番解讀,進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諦,這是下一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五、布置作業 1、預習第四、五自然段,疏通文字; 2、作好背誦前三段的準備,課外自讀《后赤壁賦》及《念奴嬌·赤壁懷古》。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節課后作業 1、點名背誦課文前三自然段; 2、了解學生自讀《后赤壁賦》及《念奴嬌·赤壁懷古》情況。 二、研讀課文第四、五段 1、點名朗讀。提示:第四自然段要讀出理性的思考、內心的寧靜,要讀出思辨的韻味。第五自然段則要讀心境的坦然和會心的喜悅。 2、討論交流: 1本段寫的是什么內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確:本段是蘇子對客的勸慰,借眼前的江月,闡發對人生的感悟,感情色彩變為喜悅。這種快樂心境是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 2作者是怎樣借解讀眼前的江月來感悟人生的?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辨層次。 明確: (月亮)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盈,滿;虛,缺;卒,最終)。 本質——變: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連……也) 不變:物與我皆無盡也(盡,消失) 哲理: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句)——不必哀嘆人生短促 且夫……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坦然,達觀的人生態度 3引導學生分析:結尾作者為我們描述的快樂情境,比較一下與文章前面的山水之樂,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明確:作者用細節展示人物的心靈,“客喜而笑”這是一種發自內心會意的笑,這個笑是對蘇子勸慰的真正認同和欣賞,“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乎,介詞,在),不知東方之既白(形容詞為動詞,白,發白,變亮)”,這是一種內心徹底解脫、了無牽掛的“樂”,而開頭的山水之樂,是表面上的快樂,是為排遣內心憂郁而故作出來的“樂”。 3、展示課件“內容特點之三”及“情感變化特征”。 4、學生根據課件,了解作者貫穿在本文中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斗爭。 兩種思想,兩樣人生: 1“客”之悲傷——仕途波折,不能建功立業的深沉苦悶(儒) 2“蘇子”勸慰——努力追求解脫,超然物外,襟懷曠達(道) 評價:身處逆境而不頹廢,難能可貴。并非對生活充滿信心希望的樂觀精神。 三、總結課文 1、學生了解本文“賦”體的語言形式特點,感受本文優美的語言風格。 2、展示課件“形式的特點” 學生結合展示的課件,對照課文加以說明,老師適當點撥。 押韻特點:有押韻現象,但不押韻的句子占多數 更接近于散文的散體賦——文賦 3、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4、展示課件“情感特點”。 山水之樂 —— 景(樂) ——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四、課文拓展訓練 1、學生暢談本文給自己最大的感悟或感受,可以自選角度,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談。言之成理即可。 2、對比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欣賞該詞寫景狀物懷古抒情上的妙處。 五、課堂結語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論其才華,是曠世奇才,在散文(歐蘇)、詩歌(蘇黃)、詞(蘇辛)、書法(宋代四家)上均有獨到的成就,自成一家;論其人品道德,更是高山仰止,在他身上,既不茍合流俗,又能隨緣自適,真實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超然物外、灑脫曠達、豪放飄逸的人格風范,他的這一人文精神,將長久地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傳人。 六、布置作業 1、抄寫并翻譯《赤壁賦》全文,背誦全文; 2、完成語文同步練習中“赤壁賦”練習題(內容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