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廬山之美,不僅在於它的自然風光,更在於廬山山巔,有一座由幾百棟別墅構成的雲中之城。牯嶺的教堂旁留下了少年賽珍珠的回憶,也孕育了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大地》。
陶淵明在這裡寫下了那篇著名的《桃花源記》,這裡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的烏托邦。陶淵明一生執著的田園夢想,成為中國歷代文人反抗亂世、避退歸隱的旗幟。遵循他的足跡,同樣嗜酒的李白來了;不得明志的白居易來了;豪放不羈的蘇軾也來了……無數的文人盡情地徜徉於山水之間,卸載心靈的重負,用詩文抒發自己的情懷,尋找生命的本真和自由的靈魂。 



五老峰山腳下,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心中的聖地。朱熹在這裡殫精竭慮,利瑪竇在這裡為西方文明融入廬山開闢了局面。漫山的煙霧蒙朧彌散,舒卷騰挪。
廬山於如詩如畫的虛無縹緲中,幻化出不同的形態、色彩和韻味,繼續演繹著自己千年不變的生命傳奇。 


關於廬山廬山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山體總面積302平方公里,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以「奇、秀、險、雄」的風光聞名於世。
廬山是集宗教、教育、文化於一身的名山。東漢明帝時,廬山已成為中國佛教中心之一。從公元3世紀至13世紀,廬山宗教興盛,寺廟多至五百座,其中有三大名寺(西林、東林、大林)、五大叢林(海會、秀峰、萬杉、棲賢、歸宗),東林寺更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本世紀初,有二十多國的教會匯聚廬山。至今,廬山仍存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派)的寺廟、教堂。
公元940年,中國最早的書院白鹿洞書院在廬山創建,後經朱熹重建擴充,弘揚理學,遂為「海內書院第一」。19世紀末之後,英、美、俄等國在廬山修建別墅。國民政府也一度將廬山作為「夏都」。歷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慕名登臨廬山,為其留下詩詞歌賦四千餘首,為此添上濃厚的文化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