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6日訊,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北京中醫藥大學魯衛星教授說,現代醫學對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研究頗多,其實中醫典籍對心血管疾病也早有記載:胸痹、心痛等都屬于心血管疾病的范疇。各種心血管疾病中,患者數量最多、對健康影響最大的就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負責給心臟供血的三根大血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狹窄,進而形成“堵塞”,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嚴重者出現血栓,造成心梗;也有一些人出現胸痛等不適癥狀,但在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并沒有變窄,這主要是由于心臟周圍的小血管出現堵塞。既然血管堵了,就要疏通開。嚴重的冠心病患者需要進行介入手術植入支架,或者通過外科手術搭橋;程度比較輕的患者則主要通過藥物治療。魯衛星認為,心系疾病多以血瘀為標,但造成血瘀的原因則不完全相同。50歲以上的人群,機體功能逐漸減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虛。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的動力減弱,血液運行減緩,進而出現血瘀。抑郁或急躁的人,氣機運行不暢,也會導致血瘀。還有一些人則是氣陰不足,也易出現血瘀的情況。 冠心病患者必須要讓瘀滯的血液變得更加流暢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一個冠心病患者安了支架,但血瘀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會在支架處形成新的‘堵點’,從而再次出現心梗。”魯衛星說,不同階段的冠心病患者都可以通過中醫藥治療減輕癥狀,改善生活質量,特別是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復雜型冠心病患者采取中醫藥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其中,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通過中醫藥治療,可以使血管變狹窄的速度減慢,提高生活質量;無法進行介入或搭橋手術的復雜型冠心病患者,可以通過中醫藥治療改善小血管微循環,減輕癥狀。 生活方式的調整對于心血管病患者來說,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冠心病患者平時的生活方式總的原則是:吃得像兔子,生活像老僧;情緒管理上,則要盡可能做到:寧愿憂傷,不要暴怒。魯衛星解釋說,冠心病患者平時飲食要清淡,不要吃得太飽。吃得太飽,會導致血液過多地流向胃腸道幫助消化吸收,供給心臟和大腦的血液就會相應地有所減少,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現不適;吃得太多,胃里食物太多,會導致膈肌上移,心臟受壓、舒張受限,回流心臟的血液量減少。在情緒方面,要盡量保持心態平和,寧可發愁,也不暴怒。生氣時,人的交感神經興奮,分泌的激素會刺激血管內皮生成“損傷”,久之則容易形成斑塊,發生心梗;暴怒時,人的心率不穩,既往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容易導致疾病突然加重,甚至發生猝死。 人物簡介 魯衛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心衰診療中心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心血管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心血管科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研究課題2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中西醫結合內科急癥診療防護手冊》等著作8部。擅長采用中醫方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擅長心力衰竭、高血壓、心律失常、周圍血管疾病、冠心病,冠狀動脈支架、搭橋術后以及胸悶心痛、心悸失眠等疾病的治療。目前每周四下午在東城中醫醫院出診。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 賈曉宏 文并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