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陽輔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偏頭痛、胸脅痛、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等,陽輔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圖解陽輔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陽輔穴位位置圖】

【圖解陽輔穴位的位置】
【陽輔穴的位置】位于人體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取穴方法】正坐位或仰臥位,在膝中(橫平腘橫紋)與外踝尖連線的下1/4處,光明穴下1橫指處,腓骨前緣處,按壓有酸脹感即是陽輔穴。
【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短肌腱、趾長伸肌、踇長伸肌。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淺神經分布。
【穴名解說】
【陽輔穴】 Yáng fǔ(GB38),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經(火)穴。別名:分肉、絕骨。
(1)“陽輔穴”?!瓣枴敝戈枤?,“輔”為輔佐之意。陽輔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外散而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熱而升溫上行,本穴如輔佐膽經氣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陽輔穴”。
(2)膽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本穴吸熱后上行的陽氣在本穴只是流行而過,動而不居,故為膽經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傳來的涼濕水氣,在本穴為吸熱蒸升的變化,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穴位含義】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吸熱后循膽經上傳光明穴。
【功能作用】化陽益氣。 【按摩陽輔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癥】腎功能不佳、腎炎、關節疼痛、高血壓、偏頭痛、目外眥痛、胸脅痛、腋下腫痛、腰腿痛、瘰疬、下肢麻痹、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腳氣等。
【作用功效】陽輔穴,舒筋活絡、清熱散風
【臨床應用】現代用于治療偏頭痛、高血壓。
【陽輔穴位配伍】陽輔穴配風池穴、太陽穴,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要治偏頭痛。陽輔穴配足臨泣穴、丘墟穴,具有活絡消腫的作用,主治腋下腫;陽輔穴配陽陵泉穴、環跳穴,具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治下肢外側痛。
【文獻摘要】《千金方》:主胸脅痛;《資生》:風痹不仁,陽輔、陽關;《金鑒》:主治膝痹痠疼,腰間寒冷,膚腫筋攣,百節痠疼,痿痹,偏風不遂等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手法】以大拇指指腹揉按陽輔穴,有酸、脹、痛的感覺。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鐘,先左后右。
【針灸療法】陽輔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脹,可向下擴散。
【艾灸療法】陽輔穴,艾條灸5-10分鐘,陽輔穴,艾炷灸3-5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