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并論,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臺,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于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于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正楷,也稱“正書”、“真書”、“楷書”,字體名,由隸書過渡而來,始于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趨于成熟,唐代達到巔峰,迄今通行全國。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為楷模,故稱。楷書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現了繁榮局面,達到了高峰。這種字體至今還是初學書法的關鍵。
正楷字寫的要工整,有棱有角,工整舒展,有棱有角,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踏踏實實,從而也支撐的穩穩當當。
正楷書法在唐朝有很大發展,在初期歐陽詢另創一種筆力剛勁峻拔,筆畫清朗爽勤,結體遒密峻整的字體同時,虞世南又創一種字體峻整、筆力險勁、筆畫圓潤,結構疏朗的字體再有褚遂良,又創一種筆法方圓具備、筆畫瘦勁,結構疏朗的字體。他們三人同時齊名,對唐朝初期正楷書法的興盛起了重大作用。
唐朝中期有李邕,顏真卿等。顏先學褚遂良書法,后摹仿六朝穆于容書法,從而改變成為筆畫肥厚圓潤,結構嚴整剛健的字體,獨創一格,另成一家。清朝書法名家不多,當時大家摹仿歐,趙,董體,惟無新的創造,僅清乾隆帝,劉墉,永瑆(成親王),翁同龢等有所建樹。其時因晉帖唐碑多巳損壞,不能滿足學習需要以,所以鄧石如,包世臣,康有為等竭力提倡改學魏碑,致在清朝正楷書法并無新的貢獻。
辛亥革命以后,正楷書法學習者日益減少,所以書法名家更少。值得介紹的是武進唐駝[唐駝(1871-1938)江蘇武進人,原名宇衡,字孜權,改名唐駝(幼年駝背人稱唐駝),書法家,宗王、歐。]他所書正楷曾聞名江浙,所書正楷筆畫清秀、結構端正,堪為初學的模范。他曾編寫學生習字帖經中華書局出版,對近代初學楷書的青年是有一定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