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漢隸在書法史中的地位與價值 在我國書法史上,從篆到隸,是一次大的變革。秦代的統一書體小篆,雖然工整,但它的藝術表現,主要反映在字形結構上,而其筆畫線條,則較為單調。而且書寫緩慢,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漢隸,則不僅結構新穎,在點藏線條上,又有方圓、肥瘦、輕重、緩急之別,表現出多樣的變化,加以書寫便捷,在實用與美觀備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篆書,因而從篆到隸,本身就是一大進步。特別是從字體的改變到字形結構和筆法上的變化,對后來書法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漢隸逐步把大小纂的圓轉變為方折,把鉤連變為使轉,把內裹改為外鋪,這就使篆字從長圓變為橫方,使圓筆線條,變成有粗細變化、有芒角的方筆線條。這種從字形到筆畫上的變化,是書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極為重大的轉折。因為有了漢隸的這種結體、點畫,波磔、折筆、方筆、側鋒等,才有可能脫化出草、楷、行書,如若沒有這種變化,那么后來一直到現在書法藝術的形成和發展,都成為不可想象的事了。 隸書,是今天通行楷書的真母體。由于它的點畫波磔,接近于楷書的點畫撇捺,于是便發展演變為魏、晉、南北朝以至唐代各種方,圓筆的楷書。比如魏鐘繇(元常),他所作的楷書,就脫胎于漢隸,“實承中郎《蔡邕》之正統”(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體系第十三》 )。世傳鐘元常所書《戎路表》,雖為后人所摹,但分勢顯然,可以作佐證(見《現代書法論文選》第35,267頁)。又知:王右軍書法,康有為即認為他是從《石經》、《華山碑》而變其面目。王右軍自己也曾說:夫書先須引八分,章草入隸字中(魏晉稱楷書為隸)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生發。”(見《廣藝舟雙楫·本漢第七》)特別是在南北朝的碑版中,這種源流關系更為顯著。比如《石門頌》、《鄭文公碑》、《經石峪》等著名碑刻,就源于《石門頌》和《孔宙》等漢碑。清·楊守敬曾評《石門頌》云:“六朝疏秀,皆從此出。”康有為亦曾云:“《石門銘》源出《石門頌》、《孔宙》,《鄭道昭》、《瘞鶴銘》乃其法乳。” 此外,由于漢隸風格多樣,體勢各異,還造成漢以后出現一些奇異的名碑。康有為認為漢隸中有“篆、楷、行三體”:《郙閣》、《夏承》等為隸中之篆;《張遷》、《孔彪》等為隸中之楷;《楊孟文》(即《石門頌》)等為隸中之草。正由于漢隸的風格多樣,奇異多變,以至后來出現有:《爨寶子》那種楷隸之間的過渡書體。康有為稱它為靠上為漢分別子,下為真書鼻祖”。還出現:帶隸意的楷隸《爨龍顏》;用隸書筆法作方正篆體的《天發神讖碑》;隸書以楷且帶篆意的《好大王碑》。上述這些書體,對后世又均有重大影響。 今天的草書,也是由漢隸派生的。在由篆變隸的過程中,先秦以及秦代的古隸,亦即草率的含有篆意的隸書,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仍帶有濃厚隸書筆意的“章草”,而現今的草書,就是從“章草”演變而來的。相傳東漢靈帝時,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相連,偏旁互相假借,遂成為“今草”。漢隸不僅歷史功績很大,而且現在仍有其重大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從漢代到晉唐以后直到現在,雖然楷書盛行,而隸不廢。這一重要原因,就是困為漢隸的結體、用筆,富有變化,風格多樣。它的藝術性很高,因而生命力也就很強。即是現在,我認為這一書體,還是有很大發展余地。它比篆書易識,又比楷書生動,即實用又具有藝術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