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療養院‘希望館’是收容癌癥晚期患者的醫療機構。但是這里,住院的病人和他們的家人都顯露著十分平靜的表情,時不時也會看到他們的笑容。”這是電影《生命最閃耀的一天:臨終關懷療養院的40天》的開篇語。臨別人世前的關懷,怕是癌細胞也要暫避一二,“希望館”的負責人是這樣想的,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大四學生李鉬石也是這么想的。加入守望協會三年來,他每周都會在醫院陪伴臨終患者兩三個小時,為的,只是讓他們走得更安詳。 △圖為李鉬石 最艱苦的時光,有我作陪 “我喜歡吃餃子,可縈繞在舌尖的,卻不是我記憶中的味道”。幾乎每個星期,李鉬石都會去吃一頓餃子,“奶奶把我從出生帶到上幼兒園,包的餃子非常好吃,因為我愛吃,每周會不厭其煩地包三四次,給我養出了愛吃餃子的習慣”。當咬破餃子皮的那一刻,他的思緒會不自主的,飄回高考前的那個初夏。 五月份的內蒙古,不似江南那般有了絲絲暑氣。坐在涼爽的教室,李鉬石卻感到心臟一陣悸動,似乎有什么大事發生。他想起了照顧自己長大的奶奶,老人家最近總是說身子不舒服。趕忙打電話給媽媽,媽媽告訴李鉬石奶奶身體好著呢,等著孫子高考報喜。畢竟離高考只有短短20天,李鉬石沒多想,繼續在題山題海中拼搏。他自我安慰:或許太緊張了吧。 終于,高考結束了,李鉬石還未來得及享受難得的輕松日子,卻接到了奶奶去世的噩耗:自責、傷心交織在心頭,眼淚止不住往下流。他一直在問自己,為什么當時就沒發現媽媽說話有些不對勁,為什么沒能陪伴老人家走完最后一段路?沒能守護奶奶的最后一段時光,成了李鉬石心里沉重的負擔和無法彌補的遺憾,他希望有一種渠道能讓自己慢慢釋懷。 在度過了一個無比壓抑與痛苦的暑假后,李鉬石來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時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的馬德秀,給尚且稚嫩的新生上了大學第一節課。在課上,李鉬石第一次聽到守望協會——一個具有不同尋常意義的關愛臨終患者的志愿者協會,他深深地被臨終關懷的理念所打動,“雖然未能陪伴奶奶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但我愿用我的努力陪伴更多人走完最艱難的這段路,彌補心中的遺憾。” 或許是為了圓年少時對助人為樂的一份熱忱,或許是為了填補親人離去時無法在旁的痛楚,李鉬石在第一時間加入了臨終關懷志愿者的隊伍,到現在已有三年的時間。 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 守望協會,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個社團,創立于2006年。社團成員希望在校內甚至更大范圍內宣傳號召臨終關懷志愿服務,希望通過守望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并接受臨終關懷的理念讓更多人加入臨終關懷志愿者的隊伍中來;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患者們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有尊嚴的離開。 △圖為守望協會在普陀區人民醫院合影 “我可能長得太帥了吧,面試完就選拔成了副會長”,李鉬石回憶起初入守望協會的情景,嘴角微微上揚。身兼領隊和副會長的李鉬石,開始了每周日赴醫院呵護臨終患者的日子,每次都會在醫院陪伴患者兩三個小時,而他至少花費兩小時的時間才能趕到合作機構。在做志愿者的路上,李鉬石從不計較時間,“我從不覺得這是一種浪費時間,它是我固定的周末日程,如果發生了其他事情,都要為它讓步的。學習、考試、娛樂,通通靠邊站兒。我內心沒有糾結過一次守望的事情,因為我覺得它意義重大,不存在占用時間的這一說,周日的時間就是為它準備的”。 他一直都記得,自己服務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胃癌晚期的爺爺,“最初的服務中我會一邊陪他聊天一邊陪他看我為他準備的照片視頻,為他緩解精神上的痛苦。”李鉬石說,自己永遠忘不了老爺爺每次看到自己的表情,“在最后幾周時,由于身體上的痛苦讓他很難開口講話,但每周看到我走入病房時都會露出欣慰的表情,每次離開時他都會告訴我有我陪伴真的很安心,讓我下一周一定要再去。我意識到,雖然對于我來說每次只是握著他的手陪他坐兩個小時,對他來說卻是莫大的安慰。” 被人需要的感覺是滿足的,這段經歷,讓李鉬石更加理解了陪伴對于患者的重要,讓李鉬石更堅定更熱情地投身于臨終關懷中。 成長的意義,在陪伴中升華 時間的年輪滾滾碾過,一個個生命也在輪回中煙消云散。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每個人都希望平靜而無痛苦地離開這個世界。李鉬石扮演的角色,是在患者生命到達終點前,給予他們最后的關懷。大一,長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二,石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入戶吳涇社區關愛獨居老人;大三,普陀區人民醫院,為了實現那句 “讓患者們沒有牽掛地離開”,李鉬石會和患者們聊任何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圖為守望協會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合影 “那是一個失獨老人,一個失去兒子和兒媳的老奶奶。每個星期天,我們都會去那位老奶奶家里,為老人緩解失獨的痛苦、分擔家務,服務長達半年時間,”在和老人家聊天中李鉬石了解到,老奶奶有一個小孫子,自從父母離世后,一直很痛苦,不愿意好好學習,“于是我們每周在老人家中4至5小時的服務中,增加了為她的小孫子補習功課的內容。” “陪伴,不是施舍,而是一種成長。”李鉬石一直反對將臨終關懷貼上憐憫的標簽。他說,在為老奶奶服務期間,自己才認識到對一個家庭來說孩子獲得知識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為了讓更多家庭收獲這樣的幸福,李鉬石在2015年9月報名參加了研究生支教團,將于2016年8月開始為期一年的支教服務,“希望用我一年的青春,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帶去知識,帶去夢想,帶去改變人生軌跡的機會”。 談起對今后的規劃,已經選擇支教一年的李鉬石打算碩博連讀,專心學術。志愿者的路,也永遠不會停息。他希望在四十歲能成為一名總工程師,讓周邊的人都感覺到幸福。 關懷,一個人、一次、一年或許沒什么大的意義。而每個志愿者的力量,如同一滴水,無數志愿者的力量,匯成了一片海。他們從四面八方而來,為著一個夢——讓愛心溫暖世界。 李鉬石覺得,自己代表的不是一個人,代表的是守望的每一位為服務病人早起晚睡的志愿者,“每一位都付出了真心,放下對死亡的恐懼來幫助病人,在我心目中我們都是一樣的。希望更多人看到有這樣一群志愿者,無私地奉獻著。也相信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志愿者為幫助他人奉獻著,我想每一個志愿者都無比的溫柔善良,我一直堅信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愿每一個溫柔對待他人的人,被全世界溫柔以待。” 繼續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