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淺水區停留很長時間。就算有魚群在舊釣點游動,也是發現了誘餌而被臨時吸引過來的,而被釣者垂釣過后,附近水域的魚在一段時間內都會較少,我們作為后來者,充其量只能釣到很少的滑魚。 冬季打窩后,誘魚時間稍長,至少要等個把小時才有魚進窩,有的甚至要等上兩三個小時,還是打過幾遍窩后魚才被誘進來的。所以我們不能將這一到三個小時白白浪費,打窩后我們可以在等待的時間干點別的,比如手持釣竿到一些老窩點尋釣,往往有大魚中鉤,帶來驚喜,只是要注意時間,打好的窩誘魚時間到了,要及時返回自己的窩點施釣。 淺水區的魚來得快去的更快,因為魚兒不敢久留于相對危險的淺水處,所以施釣時不可戀戰,一般一個窩點守釣半小時左右還無魚,就要去其它窩點垂釣。或者某個窩點久候根本無魚上鉤,就要果斷放棄,在幾個窩點之間輪番施釣,哪窩有魚就釣哪窩,此處無魚自有有魚處。而對上魚效果好的窩點也不可長時間固守,一旦出現幾十分鐘的停口也應該換窩施釣。總之一句話,冬釣淺水走動稍勤,定會有好的魚獲。 冬釣淺水區,除了以上技巧之外,還要注意應對刮風天氣。筆者常在水庫北岸施釣,一天天氣晴朗,整天刮的都是三四級的偏南風,只吹釣點。由于水庫比較開闊,風浪都高達一尺左右,筆者所處的北岸水域渾濁一片。由于風浪的作用,水體的溶氧量就很高,使魚兒變得足夠活躍,我又是垂釣于下風口,風浪帶來的自然餌料就很多了,所以魚兒被豐富的餌料引誘到此覓食。 然而風浪卻帶來了難題,拋竿投遠與投得準確就很不容易了,觀漂也很不準確,對于臺釣法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于是我決定調整一下釣組,使用大鉤粗線,使用四十厘米以上的浮漂,再配上重墜。這樣就加強了浮漂的穩定性,足以正確判斷浮漂訊號,為上魚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