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古詩文記誦,提升人文素養 摘要:筆者認為,誦讀優秀古詩文有益于學生陶冶情操,增強人文涵養,健全人格,提高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提高審美感和鑒賞能力,是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和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并就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記誦人文素養全面的發展 古典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聚了中華民族的人文精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隨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古詩文的教學越來越受重視,古詩文的比重在初中課本中越來越大。但長期以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不高,有的甚至產生畏難情緒。古詩文的教學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那么,怎樣才能教好、學好古詩文呢?實踐證明,記誦不失為教好古詩文、學好古詩文的一個重要方法。 優秀古詩文內涵豐富,意存高遠,蘊涵哲理。誦讀優秀古詩文有益于學生陶冶情操,增強人文涵養,健全人格,提高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提高審美感和鑒賞能力,是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和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古往今來,我國涌現出的眾多國學大師,雖然他們的治學方法各不相同,學術成績也各有千秋,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博聞強識。大家所熟悉的王國維是如此,魯迅是如此,巴金先生和錢鐘書更是如此。巴金先生在青年的時候就能背誦《紅樓夢》,于是成就了他的《家》、《春》、《秋》等傳世之作。錢鐘書先生從幼年起,不僅背誦了大量的古詩詞,就連《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以及《七俠五義》、《說唐》等古代小說,“任人從書中隨便抽出一段來考他,他都能不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出來。”正因為在他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再加上他超人的智慧,所以做起學問、寫起文章才能旁征博引,得心應手。那些著書立身,文學造詣極高,名揚國外的大學者們也都是必須經過背誦這一關的磨練的。 那么,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地背誦好優秀古詩文呢?有人可能會說,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這樣才能記牢。誠然,要理解,就必須有老師的講解。回顧一下我們的學生時代,優秀的古典詩文學了不少,我們老師的分析不可謂不深,不可謂不透,但過了不久,對老師的分析就剩下片言只語,唯獨比較熟悉的還是勤讀勤背時所養成的那份語感! 有感于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少講多讀,少講多背。古人云:“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左語都強調了多讀、多背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出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長,才能下筆如有神。清代學者陸世儀認為:“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年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初中生,大多正處于十四、五歲這一年齡,他們有記性,但他們年紀小,閱歷淺,視野窄,知識積累少,悟性相對較差,老師講得再多,他們都不能透徹領悟。 現代心理研究表明,中小學生正處于機械識記占優勢的黃金時期,過多地講解勢必會降低誦讀古詩文的興趣、效益和質量。巴金在《讀我的散文》中也這樣說過:“從小讀過不少散文,當時背得很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讀多了讀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誦讀的過程,實際上是眼、耳、口、心綜合應用的學習、思考過程。思考比較多了,想象能力也會隨之增強。中華古詩文藝術力量充沛,描寫細致,語言精煉,抒情寫物生動活潑,吟誦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現,不知不覺就能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和能量,隨時由自己運用,不必臨渴掘井,搜腸刮肚。鄭板橋就有這樣的體驗:“倘能倒背如流,則下筆思潮洶涌,不患苦澀矣。”記得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一次書面發言中曾回顧了自己從小學一年級起背誦古詩的經歷,他說:“即使當時有些詩句不全懂,但并不影響背誦。七十年來,在人生旅途中經歷了多種陰晴圓缺、悲歡離合之后,越發體會到許多名句的意義,每過十年,在理解上就會有一個新的境界。” 然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懶于朗讀,不愿朗讀,甚至認為朗讀是浪費時間。那么,怎樣養成學生多讀、多背、勤積累的好習慣呢? 葉圣陶先生說:“習慣不是一會兒就會有的,也得逐漸養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候,多少也用一些強制功夫。”這就說明,要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誦讀習慣,就必須進行必要的強化手段。但我認為,更主要的是要采用激勵法。 我們可以以小組、以班級或以年級為單位,甚至在全校范圍內適時進行古詩文背誦大賽,誰能在規定時間內背出數量最多的古詩文,就冠予誰“詩歌小能手”等的稱號,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我們可以經常給學生朗讀一些范文,告訴學生,這些范文就是恰到好處地引用了一些古詩文,所以增添了文采,吸引了讀者的眼球,獲得了教師的青睞。 我們可以指定某一事物或情景,讓學生用詩歌進行描述。例如看到撥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可化用李白的詩句“危樓百尺,手摘星辰”;看到雨后彩虹,可套用毛澤東詩句“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看到兄弟或姐妹的吵架場面,可套用曹植的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為學生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試想一想,一個語文教師,講話拖泥帶水,拉里拉雜,顛三倒四,文理不通,或者干巴枯燥,平淡無味,學生能愛聽嗎?反之,如果你在課堂講課中對于相關知識信手拈來,得心應手;句言警句,脫口而出;詩詞歌賦,廣征博引,學生能不折服你嗎?學生一旦折服教師的廣博知識,就可以強化學生的“向師性”,加深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建立健康正常的師生關系;同時學生還可以從教師的求知精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潛移默化地培養起勤奮學習的精神。 當然,我們強調讀、背的最終目的在于用,試想想,學生在寫“勤儉”為主題的作文時如果能引用李商隱的“歷覽前賢與國家,成由勤儉敗于奢”;在寫春天的散文時能引用劉長卿的“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寫在青年人應樹立遠大理想的文章時能引用毛澤東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在寫人際關系的文章時能引用陶鑄造的“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寫在積累的重要時,能引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土,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名詩名句時,讀者能不“眼前一亮,心頭一喜”嗎?如此,學生寫起作文來還愁沒有源頭活水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