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的妙云寺,大門緊閉了數十年,至今仍未開放,純屬鮮為人知。
網上所有的收索引擎都沒啥效果,只言片語。只好翻書:《北京名勝古跡辭典》;《香山稽考》;《閱微草堂筆記》;《天府廣記》;《日下舊聞考》;《成府村志》...




所有可查到的關于妙云寺的老說:
妙云寺位于海淀區四季青鄉普安店村口。在香山的五環香泉環島東,在玉泉山向西,原是一戶人家,無人管理,破舊不堪。







寺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該廟一進三楹,坐南朝北,有山門、前殿、配殿及后殿,前殿為歇山式建筑,小巧精制,后殿面闊3間,兩邊各出廂房3間。院中松柏參天,遮蔭蔽日,門前兩株古槐,約有數百年樹齡。廟西、廟后有池,池中殘存石灰巖假山,遙遙可見普安店遼塔。
據傳乾隆帝將該廟賜給山東巡撫貴泰作為家廟,為的是來破貴泰墳的風水。清末貴家后代將廟產賣給駐藏大臣張某,張某拉倒泥胎偶像辟為別墅,妙云寺的門額也換上了“石居”的門額。
老倭瓜是隔壁的財產,暫時存在寺中。
上世紀60年代還曾經是海淀休養所。2001年被海淀區公布為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說北京妙云寺:
著名的西山八院大多在海淀西山,燕京八景即占其三:玉泉垂紅、西山晴雪、薊門煙樹,至今景物依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興建的暢春園、圓明園等,更將西郊園林推向極致。隨之在其周邊興建的王宮邸園、私家宅院多達上百座,形成了“三山五園”。數次浩劫而不滅,不斷開發而再興。
遼金以來,歷代帝王在海淀大興土木,周圍幾十座著名的宗室賜園和私家宅院,美侖美奐,清帝不僅在海淀休憩游樂,“散志澄懷”,同時“避喧聽政”,長年園居理政,使京西海淀成為皇城外的另一個政治活動中心。
海淀向有“西山三百七十寺”的說法。真覺寺(五塔寺)、十方普覺寺(臥佛寺)、覺生寺(大鐘寺)、大慧寺、碧云寺、大覺寺等數十座寺院保護完好。摩訶俺、廣仁宮、香巖寺、妙云寺、龍泉寺等文物古跡的潛在價值日漸顯露。香山寺、法海寺、金山俺、上方寺等遺址的風采依稀可辨。
妙云寺由來: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香山路沿線從頤和園經玉泉山至香山靜宜園,是一條重要的古道,皇帝及王公貴族們出游的必經之路。殘碑掩芳草,石佛隱土中;古寺遺址接二連三。沿途亦保留了大量文物古跡,有遺光寺山門、玉泉山(靜明園)、金山寶藏寺、景泰陵、普庵塔、妙云寺(石居)、臥佛寺、櫻桃溝周家花園、團城演武廳、清代碉樓、碧云寺等等。
始建于清乾隆年的小寺,坐落玉泉山腳下,景色優美。傳說修繕整建后,榮遇乾隆帝當年臨駕香山,途經此地,紅日高照,祥云緊隨,金輝四映。乾隆帝即景嘆曰:“妙哉,云也!”
天逢御賜,故名“妙云寺”。

妙云寺人物的關鍵詞:
劉墉(羅鍋)的行宅;
乾隆28年(1773年),乾隆詔開四庫全書館。館中首設總裁,總裁之下,設總纂、提調、總閱、總校、繕書、監造各處,分別在翰林院及武英殿展開工作。總共有4300多人參與其事。編纂機構先后16人擔任總裁官,副總裁官也先后有劉墉等12人之多。
傳說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庫書館的總纂之處,設在圓明園的文源閣。劉墉家居城內的東城禮士胡同129號院,往返文源閣頗為費時。便在西山買下了一處臨時房舍,即為這四季青鄉普安店村口的妙云寺。劉墉曾手書對聯: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可以看出,當時妙云寺的日子過的隱居安閑。劉墉任編修那些年,小翰林頗是自在,是他人生中較為自得自在的時間。現今人們路過這座房宅,當地老戶有的就會告訴你:是劉羅鍋子住過的。
果真是那個乾隆時大學士,才思敏捷,連皇帝都難不倒的劉庸的宅子?
當年,紀曉嵐也因編篡四庫,在海淀買下槐西寓所?!堕單⒉萏霉P記》中,稱作“槐西老屋”。
劉羅鍋的故事,在京城可以說家喻戶曉。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按他的官位來說,在京的府邸號稱有三園四宅,肯定不小。他的故居在哪兒呢?
依據清末文人震鈞的《天咫偶聞》記載:“劉文清(即劉墉)故第在驢市胡同(即現在的禮士胡同,民國時改)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為食肆,余幼時屢過之,屋宇不甚深邃,正室五楹,陛下青桐一株,傳為公手植。街南墻上橫石,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拆,橫石亦亡矣。”震鈞(1857-1920年),按年頭推算他出生時距劉墉去世只有五十多年,他幼年所見所錄的事兒可靠?有人認為這里就是劉墉的故居??墒?,有人根據震鈞所說劉宅在胡同西頭的記載,認為129號在胡同的中間還稍稍偏西。而一些史料記載,129號原是清末武昌知府的宅子,所以斷定此宅不是劉墉故居。當然,也有其他文字記載劉墉宅在別處。
北京的王府也好,大宅門也罷,由于主人功名上的興衰,易主或分割的情況很多。那會兒,劉墉死了還不到百年,其故居就說不清了,可見老北京大宅門衍變之快。
乾隆帝賜給山東巡撫貴泰的家廟;
又說,劉墉相中此寺做別墅20多年之后,妙云寺又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賜給山東巡撫貴泰作為家廟,貴泰深感皇恩浩蕩,在玉泉山邊,老古槐下,妙云寺旁,宴客數日。劉墉是山東籍,諸城縣逄戈莊(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身為山東的巡撫在家廟中,還另立過已經故去的大學士老鄉劉墉的畫像,是想沾些帝(地)氣和才氣,指望著步后塵而高升。
清末駐藏大臣張蔭棠的別墅;
至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年),貴泰的后人將家廟賣給了駐藏大臣張蔭棠,張家將其改建為別墅,取名“石居”,并換上了“石居”的石匾。張蔭棠宣統元年(1909年)出任美、秘、墨、古大臣,中華民國成立次年(1913年),張蔭棠又出任駐美全權公使。
我的依據之一如下:
翻閱“胡適日記全編”之四(1923-1927)第160頁,有如下的記載:
“與蒙麟,任光,余文燦,張希伯(蔭堂)先生,同游西山。希伯先生年六十五,精神尚好。他有別墅在玉泉山之南,名石居,舊為和珅之弟的家廟,很精致。我們在石居吃飯,飯后游西山,回來游到石居吃晚飯。飯后回城。
今夜石舊歷初八(臘八),在石居見月,月色極好?!?.....
這是胡適先生1924年臘月初八的日記,八十四年前的事情了!可起碼它證實了石居在1924年前后確實是張蔭堂老大人的別墅!
這段歷史的記錄太難找啦!感謝胡先生有記日記的習慣,(自1906年2月13日開始,至1962年2月21日,時間跨度超過半個世紀,總字數大約在250萬字以上。)否則,豈不都在瞎編嗎?
劉墉為清朝書畫家、政治家和美食家。清朝后期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兩袖清風,卻獨獨鐘愛美食。何況山東籍的孔夫子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西藏的格?;ㄊ遣ㄋ咕盏囊环N,駐藏大臣張蔭棠帶來的花種,拉薩人稱這種花為“張大人花”。在拉薩十里長街,布達拉宮石階兩旁,到處都可見成片的張大人花隨風搖弋,散發幽香。


地是靈,人杰否?張蔭棠的啟示:“老槐食居”的主人要把一個有人文背景的餐飲革新之夢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