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上海的還沒有那么多琳瑯滿目的咖啡館,我也還沒把上海歐洲租界的小馬路都走成一個無形的網。 彼時,從一號線常熟路下來,過了熙熙攘攘的大馬路,轉進安靜的寶慶路,走過幾個路口,就是老麥咖啡在的桃江路。桃江路很安靜,兩層高的老房子,奶油黃的墻壁,綠色的門和窗。一樓門廊昏暗的光線,諾丁山的路牌施施然地掛在一旁;木樓梯時間長了,走起來總是吱吱呀呀;二樓挨著民居院落的小陽臺座位很是受歡迎,不論晴天雨天,常常客滿。 有機會見過老麥一面,是一個很好玩兒的大叔,和他聊過幾句關于老相機的話題。隱約記得他提到要開一家賣復古物件兒的店,沒想到后來幾年,他真的寫了本書又開了這樣一家店,名字就是“The Cottage Shop”,開在熱鬧的烏魯木齊路上。 有時,兜馬路路過那里,就會和朋友進去看看。曾經教過的日本學生還買過一個鉛筆盒,我逗他讓他說中文,看店的人也都和老麥一樣和善又好玩兒,配合他一道坑坑巴巴了幾句“你好”“我是日本人”。 還有一次,趕巧碰上雨天,在店里逗留了很久。每個角落都兜遍了,望著窗外的雨就有些尷尬。后來,當時看店的姐姐就笑瞇瞇地和我聊些有的沒的,心漸漸就松弛下來。記憶里,那個在The Cottage Shop落雨的午后,飄散著苔蘚般潮濕的綠意和人與人間溫柔的善意。
器材:Hasselblad 500 C/M & BRONICA SQ-A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