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德山宣鑒禪師)托缽 德山宣鑒,俗姓周,簡州(今四川簡陽縣西北)人。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終年八十四歲。在龍潭崇信禪師座下,以燈滅因緣大悟。其度化手段,以“德山棒”著稱。 托缽,本為佛教的乞食方式。在禪宗寺院生活里面,則是指吃飯時端著缽到齋堂去準備用餐。 德山一日托缽下堂(端著缽去齋堂準備過堂用餐),見(遇見,碰上)雪峰(即雪峰義存禪師,他是德山的弟子,是德山所住持的寺院里擔任專門管理伙食的負責人,也就是典座,又叫飯頭)。問(雪峰就批評質問德山):“者老漢(這個老頭子)鐘未鳴、鼓未響(禪宗寺院里飯食時以敲打鐘、鼓法器為信號),托缽向甚處去(托著缽要去哪里呢?峰義存當然知道是因為吃飯時間快到了,他的師父德山是來過堂吃飯的。但他故意裝糊涂,因為法器號令還沒有敲響,他作為典座,覺得德山的行為擾亂了齋堂秩序,因此提出批評)?”山便回方丈(方丈,原為道教固有的稱謂。在道教中,講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的稱謂,亦可稱“住持”。佛教傳入中國后借用這一俗稱。佛寺住持的居處稱為方丈,亦曰堂頭、正堂。這是方丈一詞的狹義。廣義的方丈除指住持居處外,還包括其附屬設施如寢室、茶堂、衣缽寮等。轉申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之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峰(雪峰義存)舉似(似:給。舉似:對某人提起,講給某人聽)巖頭(巖頭全豁禪師,同雪峰義存皆為德山的法嗣)。頭云:“大小德山(大德山指德山宣鑒,小德山指雪峰義存)未會末后句(到大悟徹底之極處,吐至極之語,謂之末后之句。此處鎖斷凡圣,不容通過,故曰牢關)。”山聞,令侍者喚巖頭來,問曰:“汝不肯老僧耶(你不認可我嗎,你覺得我沒有真正大徹大悟嗎)?”巖頭密啟其意(低聲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意圖)。山乃休去(罷休)。明日(第二天德山)升座,果(果然)與尋常不同。巖頭至僧堂(禪宗寺院僧人坐禪的地方叫做僧堂,又叫禪堂;也叫云堂,因為眾集如云之多的緣故;也叫選佛場,因為在此選擇作佛之人的緣故;也叫齋堂、食堂。在僧堂之外設齋堂,是后世才有的事,在古代僧堂兼具禪堂與齋堂等多種功能)前,拊掌(拍掌)大笑云:“且喜(幸好)得(語氣詞,表示是某種程度,某種狀況)老漢(老和尚,指德山)會(悟得了)末后句,他后(從今以后)天下人不奈伊何(都奈何不了他。從表面現象看,巖頭的話中含有嘲諷德山的意味)。” 無門曰:“若是末后句(如果說到未后句),巖頭、德山,俱未夢見在(這兩人連做夢都沒夢到過未后句,更不必說悟得會得)。撿點(查點,查看)將來(拿過來。此句是說,從心的本源上仔細檢視),好似一棚傀儡(一群沒有靈魂的木頭人。棚:戲臺。傀儡:木偶。意思是都沒有見到自性,而不能自己作主,只能是被別人擺弄)。” 頌曰:識得最初句(最開始悟得佛性而說出的話語),便會末后句。末后與最初,不是者一句。 頌文大意:能夠認識體會到初悟入自性的境界,也就能體會到最徹底究竟的境界,因為這二者是沒有任何差別的。但是這種沒有差別的境界,并不就在這些開悟者的話語(等表達悟境的方式)上面。 (悟境是不可表達的,悟者也從不通過任何方式來表達其悟境,也沒有悟境可表達)。 (明超《無門關夾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