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與“九流” 成語“三教九流”是“三教”與“九流”的合稱,如今用來泛指社會上各種行業和各色人等,因多指下層社會而略含貶義。但原來所指卻是宗教上三個教派和學術上九個流派,并無貶義色彩,與各色人等更是完全無關的。 以下先說“三教”。 按辭書釋義,三教所指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形成于佛教傳入我國的東漢時期。但“三教”一詞卻是佛教傳入之前就已形成了的,初義與宗教也無關系。從文獻記載看,為以下兩個意思。 ![]() 第一個意思指夏商周三代不同的國教和禮儀制度,即夏教所尚之“忠”、殷教所尚之“敬”和周教所尚之“文”。此說源自漢班固《白虎通》,該書卷八以“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為“三教”。所強調的是夏商周三代各自所崇尚的不同的“庠序之教”與“恭讓之禮”(桓寬《鹽鐵論·錯幣》)。這就是三教最初的意思。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之“文”,指的就是周教所崇尚的“文”,這是孔子心心念念所向往的西周禮儀制度。 按班固的說法,“教”的意思就是“效”,強調管理者所具有的某種榜樣作用,所謂“上為之,下效之”。古人有“上為下效”乃“道之始也”(《御覽》引《元命苞》)的說法,管理者的榜樣作用被認為是決定國家制度能否得以完善的基礎。這是上古時代的一種社會習俗,誠如呂思勉先生所說:“蓋邃古之世,曾以上之所行,即為下所當為,此上行下效之習,所以深人人心也?!保ā墩搶W集林·蒿廬札記》) “三教”初義的第二個意思,是指周朝儒家的施教內容,即舊時所謂六德(智仁圣義中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合稱。漢徐斡《中論·治學》說,這些是“先王立教官,掌教國子”的主要內容,“三教備而人道畢矣”,唯有兼備三教所蘊含的內容,才算窮盡了人世間的種種道理。這是從儒家施教角度所說的“三教”。 所以,三教初義的兩個意思都是與宗教無關的。但自佛教傳入之后,便開始轉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據記載,三國時吳主孫權,曾向尚書令闞澤詢問儒釋道三教之高下。此或為史書所載三教新義之始。后來北周武帝也曾與百官及沙門道士辯論過三教高下,最終定以儒教為先。又據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五所載,元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孛術魯翀(chóng),有一次在進講結束之后,仁宗也和他討論過三教問題:“上問曰:‘三教何者為貴?’對曰:‘釋如黃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显唬骸羧?,則儒賤耶?’對曰:‘黃金白璧,元亦何妨,五谷于世,其可一日闕哉!’上大說(悅)?!秉S金白璧價雖高,但有或沒有對我們生活毫無影響,五谷看似不值錢,卻一天都不能少,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因而是最重要的,所以歷來都被置于三教之首。只是“儒教”這個名稱卻是一直最有爭議的。主要的爭議要點有:儒家學說是否可以稱為儒教?儒教是否能視為宗教?作為宗教的儒教,我國是否真的存在過?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學界都有不同看法。此不贅說。 以下說“九流”。 “九流”源自《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而此九家“亦六經之支與流裔(水的下流或衣裳的末裔)”的說法。班固喻六經為水之源,諸子為水之流,以為諸子之學是由經學衍伸出來的水的支流或下流,于是其中“可觀者九家”就有了“九流”的說法。 九流初義指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這九家(若加上小說家,則為十家)。但后來多用于泛指秦漢時所流行的各種學術流派。由此再轉義后,就被用來泛指社會上五花八門的職業和人群了。社會職業和人群有高下貴賤之分,于是又進一步細分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的不同來。這些與學術流派的初義基本無關了。 “九流”之被賦予感情色彩,據說源于唐楊士勛《春秋轂梁傳注疏序》對諸子學說的批評。該序文有“蓋九流分而微言隱,異端作而大義乖”的說法,以“九流”與“異端”并論,“九流”自此始含貶義。而在合稱的“三教九流”中,又因“三教”含義之漸趨淡化,成了只是“九流”尤其是“下九流”的意思,從而就演變成如今多含貶義的一個成語。 ——摘自《聯合日報》2015年1月5日4版,作者:陳璧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