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各結構的常用體表定位法 · (一) 觸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較準確。是利用人體的骨性標志,對脊柱各結構進行觸抹而確定其位置。 · 1,棘突的觸抹定位法: · (1) 頸椎:常 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來確定頸椎各棘突的位置。 ·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準確觸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觸及一骨突,即為C2棘突。 · C2棘突: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頭時可見其隆起于項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為頸棘突檢查的基點。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觸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長而大,多不分叉。低頭時,其隆起于項背交界處。也可準確抹清。沿其向上觸摸 ,就可確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從己標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測出其位置約。約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長。個別人的T1棘突比C7的長。應注意鑒別。 · (2) 腰椎棘突: · 常利用可準確抹清的雙側髂嵴最高點來定位。L4棘突、或L4.5棘間,正位于雙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上。。 · S1:雙側髂后上棘連線水平,正相當于S1椎體。故S1中嵴也能較準確定位。 · 故L3、L4、L5棘突就能較準確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 (3) 胸椎棘突: · 當人直立,雙上肢自然下垂,雙肩胛崗內側端連線,與 T3棘突平。雙側肩胛骨下角的連線,與 T7棘突平。 · 因為C7、T3、T7的棘突均能較準確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較正確地定位。 · 2,橫突的觸抹定位法: · (1)頸椎橫突的觸抹定位: · C1橫突:位于乳突與下頜角連線中點水平的胸鎖乳突肌后緣。 · C2橫突:位于下頜角水平線與胸鎖乳突肌后緣的交界處。 · C3橫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線與胸鎖乳突肌后緣的交界處。 · C4橫突:位于甲狀軟骨近上緣水平線與同肌后緣的交界處 · C5橫突:位于甲狀軟骨水平線與同肌后緣的交界處。 · C6橫突:位于環狀軟骨水平線與同肌后緣的交界處。 · C7 橫突:位于上一橫突之下。 ·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鎖乳突肌后緣觸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約1.0-1.5cm,即為一個橫突。 · (2)胸椎各橫突的觸抹定位:不易觸 抹清。 · (3)腰椎各橫突的觸 抹定位: · L3橫突:最易觸抹。在骶棘外緣與第12肋交界處或稍下即是。 · 另一方法:醫生將拇、食指盡力張開,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橈側貼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為 L3橫突尖。 · L4、L2橫突:既然L3橫突可定,其上下即為L2、L4橫突。 · L5橫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 3,關節突的觸抹定位:在棘突的兩側,用力按壓時,可觸到一系列串珠狀骨性隆起,即為關節突。頸腰椎關節突較深,胸椎者較淺,后者較易抹清。 · 4,椎體:第L3腰椎體平臍。 · 觸抹法定位法,雖簡便、實用,但因個體的發育、肥瘦不一,病理變化千差萬別,故準確性較差。 · (二)比移法:即從個體的X線片上,測量出各結構間的具體數據,再按比例(即將此數據除以X線片的放大或縮小率),將數據移到人體上,以定出各結構的體表位置。 · 具體方法如下: · 1,頸椎棘突定位:從頸椎側位片上,可以清楚地測量出該片之C2尖至C7頂尖的距離。而且還可測量出C2棘突尖至C3棘突尖、C3至C4棘突的距離;依次類推,頸椎每個頸椎棘突的位置在一張線側位片上都能精確地測量出。 · 而任何人的C2、C7棘突是能準確觸抹清楚的。故在人體上其C2、C7間的距離也能測量出。根據下列計算就可精確地標出頸椎各棘突的位置。 · 如X線上其C2-C7,為15cm.而人體的C2-C7為10cm. 其放大率:15cm/10cm=1.5。 · 若需知人體C4棘突的位置。則測量 X線上C2-C4為6cm。那么人體上C4棘突,則 應位于人體C2棘突下: · 若要確定人體C5的位置。則就測量X線片上C2-C5=7.5cm.那么人體上C2-C5的距離,應為7.5cm/1.5=5cm處。 · 2,腰椎的棘突定位亦可如此。僅胸椎稍困難點。 · 再者,利用側位片,還可粗略估計表皮至黃韌帶的深度。以策針刀安全 · 3,上下關節、橫突、椎板間隙、椎板間距的位置,均可在頸、胸、腰段正位X線片上顯示出。因而也可測量出其間的數值關系。故亦可用比移法在人體表面標出。 · 目的:以選取進針刀的安全區 。 · 在脊柱周圍進針刀,有相對安全區、相對危險區、危險區。 · 如患者頸椎正位片上:C5.6棘間的中點(A)到其右側的椎板內側(b)為0.6cm;(A)到關節突關節的外側緣(c)為2.0cm。假如該片的縮小率為0.5。故該患C5.6棘間的中點到右側椎板內緣的距離, 即為:A- b=0.6cm/0.5=1.2cm. · 中點到關節突外側緣的距離,為:A-c=2.0cm/0.5=4.0cm. · 若D為上下關節突的中點:即為(A-c)-(A-b)X1/2處。即:(4.0cm-1.2cm)X1/2=1.9cm. · 故該患者在中點旁1.9cm處(D點)進針,是相對安全的。 · 亦可用此法選取胸、腰段進針之安全區。 二,脊柱各結構體表定位的應用 · (一)用于診斷: · 1, 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棘突間位置: · 2,既知棘突間位置,就可定其椎間孔、脊神經根出口處的位置。 · 3,已知棘突位置,就能定椎體、脊髓節段的位置。 · 正常成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每一脊神經根的分布、病損區,在體表的節段性分布,見下表及圖:如頸椎病: · C5脊N根受激壓,出現肩、腕以上的上肢外側痛或麻痛,三角受累最明顯,C4、C5棘突及C4-5棘旁壓痛明顯。影象學異常所見,也應在頸椎相同節段。 · C6脊N根受激壓,感覺異常部位也為肩及上肢橈側,但可放射1、2指。肱二頭受累重;二頭肌反射異常;C5、C6棘突及C5-6棘旁壓痛重。影象學異常所見節段同。 · C7脊N根、C8脊N根受累時,其癥狀、體征、影象學異常亦應能相互印證,其診斷才會可靠。不同節段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激壓不同腰脊神經根,其臨床癥狀、體征、影象學異常所見,三者均應是相互印證的。 · 但應注意:在胸腰段,由于脊柱與脊髓節段的長度差,較頸段更大。故同是節段性皮膚感覺異常,由脊柱或由脊髓病變所致者,則棘突的壓痛部位,與頸段就不同。 · 如下腹部皮節區,是由 T11-12脊N根支配。此區的感覺異常,若是脊髓病變,則是脊髓T11-12節段。此處相當于T8-9棘突處。應為T8、T9棘突壓痛。若脊柱病變致,應為T11、T12棘突壓痛。 · 若小腿前外側節段性感覺異常:為L5脊N根受激壓之表現。若為腰椎間盤突出致,應為L4-5椎間盤突出。則為L4、L5棘突壓痛。若為脊髓病變致,則為脊髓L5節段;其對應于T12棘突、L1椎體節。則為T12、L1棘突壓痛。 · 余略。 · (二)用于治療: · 1,使選取的進針點準確:如要準確地選取頸椎棘間點:若術前拍一張與手術體位相同的X線片,對每一個患者所選取的棘間點均會很準確。如頸椎手術,術前拍一張過屈側位片(尤其是在C2、C7棘突頂,做一可顯影的記號時),則若要選取C2-3、C3-4、C4-5、C5-6、C6-7、C7-T1之棘間點,均會完全準確。同樣,腰椎、胸椎各棘間點的選取,也可準確無誤。選點正確,是針刀療效的基礎。 · 2,使選取的進針點安全:對針刀來說,行脊柱周圍軟組織松解術,有相對危險區,即脊柱正中的椎板間隙區。也有相對安全區,即椎板和上下關節突所在的骨性區。也有危險區,如頸前區。還有應視為禁區(我個人認為),如椎管內針刀操作。棘旁點,都選在相對安全區進針。即選取上下關節突及椎板所在的骨性區。如前述的頸椎D點即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