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時期的醫護人員 一、發現過程 2002年11月份,中國廣東省順德市相繼出現原因不明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簡稱“非典”),患者以持續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部分病人醫治無效死亡,疫情在短時間內擴散到東南亞乃至全球,死亡人數迅速攀升,世界各國實驗室對這種疾病的病原體展開了緊急研究。 香港大學最先于2003年3月22日宣布分離出一種未知的冠狀病毒。緊接著,有多個實驗室在NJEM、Lancet等國際知名醫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該病原體的研究論文。2003年4月12日,加拿大BC腫瘤研究所基因組科學中心率先完成了該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 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宣布引起“非典”的病原體是一種前所未知的冠狀病毒,并命名為SARS冠狀病毒。 二、什么是SARS病毒? 科學家指出,SARS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變種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有親緣關系,但SARS病毒非常獨特,此前從未在人類身上發現。之后的研究表明,SARS病毒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目前已發現15種不同冠狀病毒株,它們能夠感染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有些可使人發病。 SARS病毒引起的人類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統感染(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癥),臨床癥狀以發熱為主,起病急,患者體溫通常超過38℃,發熱一般持續1~2周,伴有頭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干咳、少痰,嚴重則出現頻繁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 SARS病毒對溫度很敏感,在33℃時生長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冬季和早春是該病毒疾病的流行季節。SARS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體外,經口液、噴嚏、接觸傳染,并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紫外線、來蘇水、0.1%過氧乙酸及1%克遼林等都可在短時間內將SARS病毒殺死。 三、非典致死的原因 SAR病毒并非直接致人死亡,非典致死與患者的免疫功能工作過度緊密相關。醫學專家指出,SARS病毒侵入人體后,開始破壞器官正常的組織細胞。如果自身的抗體能夠與病毒抗原有效結合,就可以引導白細胞將病毒殺死,病癥就會逐漸減輕,直到痊愈。而一旦人體沒接觸過的SARS病毒,抗體就無法與病毒抗原有效結合,反而轉向攻擊其他的正常體細胞,造成非典患者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破壞肺葉末端的微小肺泡,使組成肺泡結構的細胞壞死,患者呼吸極度困難,治療不及時就會致死。 另外,非典引起的休克、心率紊亂或心功能不全、腎功能損害、肝功能損害、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敗血癥、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救治非典病人 四、疫情撲滅 非典于2002年11月在中國廣東省順德市首發,主要疫情發生在港、粵兩地,2003年3月以后,疫情向全國擴散,北京比較嚴重。于此同時,中國臺灣、越南、新加坡、加拿大等地也相繼出現非典病例。醫護人員給予患者綜合性的治療(一般治療、氧療、糖皮質激素、抗菌藥物、抗病毒藥物、重癥病例的處理等),并對疑似病例和高危地區進行大范圍的隔離,非典疫情逐漸被撲滅。 2003年5月31日至7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先后將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6月24日)、加拿大、臺灣從非典疫區中除名,宣告人類抗擊非典成功告一段落。 同年8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最新的統計數據:自7月13美國發現最后一名疑似病例以來,全球再無新發病例和疑似病例,世界累計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死亡總人數919人,病死率近11%。其中,中國內陸累計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國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國臺灣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中華菊頭蝠 五、尋找發病源 2003年之后關于非典的報道越來越少,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醫學工作者對非典的研究從未間斷,擺在他們面前的各種疑云仍未解開,非典的病原體SARS病毒是怎么來的?非典會不會卷土重來?能否預防? 最初,很多醫學界人士認為,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貍是SARS冠狀病毒的直接來源,支持者包括中國治療呼吸系統疾病領軍人物、前中華醫學會會長的鐘南山,他們從流行病學和生物信息學的角度分析,收集到果子貍和SARS病毒相關的證據,中國大陸南方尤其是云貴高原和兩廣地區,喜歡吃野生動物,食用果子貍是感染非典的主要原因。這個觀點導致果子貍在中國部分地區遭到大規模的宰殺。 也有人認為SARS病毒是人工合成的,類似用于戰爭的生化武器,出于惡性打擊或經濟利益,在我國發現的SARS病毒不可能在自然界及人畜身上發現。 2013年,“中國科學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帶領的國際研究團隊分離到一株與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樣冠狀病毒,證實中華菊頭蝠是SARS病毒的源頭。 該國際研究團隊指出,在世界各地的蝙蝠體內均發現與SARS病毒相似的SARS樣冠狀病毒,但這些病毒都不能利用人和果子貍的ACE2作為受體,不是SARS病毒的近親。他們分離的SARS樣冠狀病毒可以利用人、果子貍和中華菊頭蝠ACE2作為其功能受體,并且能感染人、豬、猴以及蝙蝠的多種細胞。實驗結果更直接的證明中華菊頭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 非典后遺癥群體 六、深遠影響 非典是人類步入21世紀以來面臨的最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它直接奪走了很多人的性命,給幸存患者留下難以愈合的創傷。在非典期間,為了搶救患者的生命,激素類藥物被大量用于緊急治療,部分非典病人留下了骨壞死、肺纖維化等SARS后綜合癥,由于沒有根治的特效藥,這些后遺癥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癥”。事隔十年,非典后遺癥群體已經被人們淡忘,而他們依然在封閉的圈子里飽受著病痛的折磨。 非典的影響是多方面,在廣東、香港、北京等疫情重災區,大街小巷充滿刺鼻的消毒水,行人帶著口罩神色匆匆,醫護人員全副武裝穿梭在各個角落,救護車的警笛聲讓人心有余悸,很多學校全面停課隔離,進出人員必須先量體溫,車站、機場、碼頭等交通要道陸續建起隔離區,公共場所人人自危,地鐵不敢坐,公園沒人玩,看見咳嗽打噴嚏就坐立不安,很多活動被迫延后或取消,各行各業陷入蕭條,物價飛速上漲,社會一片混亂。事后統計,我國因非典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元,約占2003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9%。 長達半年的抗擊非典過程中,我國近1000名醫護人員感染了SARS病毒,約占非典患者總數的20%,非典死亡人數中有1/3是戰斗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堅守崗位、舍己救人,用生命為我們筑起健康的堡壘,在幾個月的時間里,涌現出許多“抗非英雄”,發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全國上下展現出空前強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繼“98抗洪”后再一次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而民眾在疫情面前的盲目和恐慌也值得我們反思。非典特殊時期,別有用心的商家散步謠言,夸大宣傳,并趁機抬高物價,一些地區的群眾哄搶食醋、食鹽、板藍根等“抗非藥物”,平時只賣幾塊錢的感冒藥價格翻漲到幾十塊,對社會穩定和疫情控制造成了負面影響。災害來臨時的人心惶惶,暴露了我國科普工作存在的巨大空洞,反應出相關部門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明顯不足。 如今,非典的陰霾已經消散不在,人們對它的印象停留在封鎖、隔離、恐慌、停課以及“萬眾一心抗擊非典”的標語里。非典是否還會重現?沒人能給出確信答案,我們已經踏上漠視生態平衡的道路,如果不能駐足思考,為生命健康騰出一片凈土,終究會引來比SARS病毒更可怕的災害,成為人類健康的夢魘。 (文章出自新稀寶,轉載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