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飲子加減 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5g,生地20g,黃芪20g,制首 烏15g,雞血藤20g,防風10g,地膚子15g,白蒺藜15g,僵蠶15g,蟬蛻 10g 辨證加減:久病者加二至丸四君子湯;伴氣陰兩虛者加生脈散、玉竹等;風熱重者加銀花藤30g,射干10g;血熱甚者加牡丹皮10g,龍骨20g;久病挾濕甚者,加苦參15g,鶴虱5g,地膚子15g;瘙癢劇烈者,加龍齒20g,靈磁石20g,石決明20g;眠差者加合歡皮20g,酸棗仁20g;神疲乏力甚者加黃芪60g,白術15g。 慢性蕁麻疹是因體質差異,臟腑功能失調,使其氣血不足,或內生風、濕、熱、痰、瘀等邪,流竄于肌膚脈 絡,使機體衛外不固,營衛失和,兼感外邪而發病。慢性蕁麻疹反復發作,纏綿不愈,病因復雜,難以查明。其病因多與肺脾肝腎功能失調,復又外感邪氣有關。慢性蕁麻疹屬本虛標實,中醫辨證以虛證、瘀證、虛實夾雜證為多。因癥在外,病在內,故治療上應扶正驅邪兼顧,以調理臟腑為主,兼祛外邪,時刻不忘補虛與祛風。 1.從風論治 祛風止癢之法是治療蕁麻疹的大法。歷代醫家在治療慢性蕁麻疹中有以祛風為主,有以祛風為輔,但均不離祛風。外感風邪為主,治宜益氣固表,祛風止癢。如陳氏用自擬搜風消蕁湯加 減治療慢性蕁麻疹55例,方用烏梢蛇l O g、蟬蛻6g、荊芥15g、防風l O g、白芷15g、 白鮮皮15g、剌蒺藜15g、生地5g、刺猬皮15g:月經期發疹者,去生地加當歸12g、仙茅l O g、淫羊藿12g、益母草15g,伴有腹痛腹瀉者,加陳皮6g、木香8g、銀花炭12g、炒黃芩12g,寒冷刺激引起者,去生地加桂枝8g、芍藥12g、蘇葉8g。 方玉屏風散加味、麻桂各半湯加減等。 內生風邪為主,治宜養血滋陰,祛風止癢。幾年來,臨床研究《外科正宗》經方當歸飲子( 當歸、白芍、生地、首烏、黃芪、川芎、防風、荊芥、白蒺藜)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血虛風燥型。 2.從寒論治 素體陽氣不足為主為虛寒型,外感風寒之邪為主為風寒型,兩者常相互影響,共同致病,治宜祛風散寒,溫陽固表。李氏等將寒冷性蕁麻疹分為肺氣不足、營衛不和,脾氣虛弱、氣血不足,腎陽不足、寒邪凝滯三型,分別用桂枝湯、四君子合桂枝湯、真武湯合玉屏風散加減治療,取得良好療效。張氏即將寒冷性蕁麻疹分為肺氣虛、脾虛、腎虛、肝血虛四型,治療上多采用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為主,祛風除邪為輔,根據辨證分型,進行對癥治療,常用防風、荊芥、丹皮、白鮮皮、當歸等。臨床常見報道用經方麻黃湯、桂枝湯、麻黃桂枝各半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當歸四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陽和湯等加減或合玉屏風散加減治療寒冷性蕁麻疹,療效顯著。 3. 從熱論治 熱象明顯的慢性蕁麻疹,大致可以分為風熱型、胃腸實熱型、血熱型、虛熱型。臨床報道,風熱型多用經方消風散、麻杏石甘湯等加減治療;胃腸實熱型多用防風通圣散加減治療;血熱證型多用涼血消風散,如有肝腎陰虛者,加二至丸。馬氏等用加味雙解散治療30例,癢甚加苦參、蛇床子,熱盛加金銀花,重用大黃( 后下) 。有效率為96.7%。劉氏等用自擬消疹湯治 療慢性蕁麻疹38例,方用白蘚皮30g、生地20g、丹皮10g、赤芍l O g、荊芥l O g、防風l O g、地膚子20g、白蒺藜20g,風熱偏重者加薄荷、牛蒡子,血熱偏重者加紫草,熱毒偏重者加土茯苓、連翹,血瘀偏重者加丹參、地龍,風盛奇癢者加蟬衣,汗出惡風屬營衛不和者加桂枝、白芍。總有效率為92.1%。 4. 從濕論治 脾虛風濕郁表者,治宜祛風健脾除濕。羅氏等用四苓除濕湯治療慢性蕁麻疹104例,方用豬苓、茯苓、澤瀉、白術、白蘚皮15—30g,芥穗、防風15g,甘草6一l O g。 陳氏認為慢性蕁麻疹為風寒外束,內有濕熱。用古方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化裁治療,辨證加減,方用麻黃、杏仁、連翹、當歸、桑白皮、茯苓、澤瀉、海桐皮、白鮮皮、秦艽、甘草,效佳。 5. 從虛論治 徐氏等用芪萍消癮湯治療慢性蕁麻疹58例,方用黃芪80g,紫浮萍20g,黨參、當歸各l O g,遇風寒而發或加劇者加制附子5g,遇熱加劇加金銀花20g,有明顯血虛者重用當歸,有胃部不適加砂仁8g,大便稀、腸鳴者加黃芩l O g,大便干燥加炒大黃5g,兩脅不適加柴胡l O g,經期加重者加紅花、益母草各l O g,總有效率98.27%。張氏用玉屏風散合四物湯加味治療本病26例,總有效率96.2%。陳氏用加味六味地黃湯治療本病30例總有效率為96.67%。由此可見,各型慢性蕁麻疹均可以補虛為主,辨證論治。補虛常從脾腎入手,補益氣血。 6. 從瘀論治 王氏用自擬活血消風湯( 桃紅四物湯加味) 辨證治療各型慢性蕁麻疹260例,治愈率62.5%,總有效率100%。許氏用補陽還五湯為基礎方,辨證加減治療各型慢性蕁麻疹20例,總有效率95%。以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本 病多有報道,或與對照組比較,療效確切。由此可見,各類型的慢性蕁麻疹,均可從瘀論治。然證有正邪盛衰之分,人有寒熱虛實之異,且化瘀類藥物多走而不守,故不可任用破血逐瘀之劑,臨床須謹守病機,細別陰陽與虛實,標本兼顧,以平為期,中病即止,不可過劑,以防傷正。 7. 其他分型論治 李氏等認為慢性蕁麻疹實證者,常見的致病邪氣不外風、濕、寒、熱、瘀等。因“ 風” 所致者,臨證應分為風寒、風熱兩種證型。風寒者,常用藥物有荊芥、防風、桂枝、麻黃、羌活、紫蘇等,代表方有荊防敗毒散、桂枝湯、麻黃湯等。風熱者,常用藥物有桑葉、菊花、牛蒡子、蟬蛻、薄荷等,為增加辛涼解表藥的作用,臨證可于辛涼之中配以少量辛溫解表之品,使辛溫藥不燥,既有利于透邪外出,又不悖辛涼之旨,代表方如銀翹散、消風散等。若風熱日久不解者,應搜剔風熱之邪,可選用烏蛇驅風湯治之。因“ 濕” 而致者,要化濕、利濕,常用藥物有蒼術、薏苡仁、茵陳、茯苓皮、白鮮皮、地膚子、苦參等,常用方為龍膽瀉肝湯、五皮散等。由“ 寒” 而致者,除外感風寒外,內寒多為肺、脾、腎臟寒證,可用干姜、桂枝、肉桂、附子、鹿角霜等,代表方如小青龍湯、胃苓湯、陽和湯等。因“ 熱” 所致者,須清解熱邪,最好選用同時具有抗過敏作用的清解毒中藥,如清熱解毒的馬齒覓、連翹,清熱涼血的牡丹皮、赤芍、紫草,清氣分熱的石膏、知母等。臨床上,有頑固性蕁麻疹久治不愈,因它病服用抗生素后,蕁麻疹隨之而愈者,這與清熱解毒中藥之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風、濕、寒、日久壅郁,皆能致“ 瘀” ,因此,慢性蕁麻疹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 瘀滯” 狀態。常用的活血通絡藥有丹參、雞血藤、赤芍、桃仁、紅花等。代表方如桃紅物湯、血府逐瘀湯等。 李氏將本病治法分為活血祛風、養血熄風、活血化瘀、實衛固表四個方面,他認為治療本病的重點在于對血的調理,氣血運行失暢,郁遏肌膚腠理;病久氣血不足,氣虛衛外不固,血虛不能濡養肌膚,兼血虛生風,都可導致蕁麻疹的發生。另外脾肺虛弱不能護衛肌表,致使外邪入侵,出現風團、瘙癢等,導致慢性蕁麻疹反復難愈。 中藥外洗 崔氏用九味止癢湯外洗治療100例,藥用苦參、地膚子、黃柏、蛇床子、蟬蛻、蒼耳子、白蘚皮、川椒、枯礬,總有效率達95%。 羅氏等采用自擬外洗治療丘疹型蕁麻疹183例,并設對照I組175例,對照11組180例。治療組處方及制備:百部50g,白鮮皮、苦參、蛇床子、明礬各20g,除明礬外將諸藥用紗布封包,加水適量煎取藥液,水沸后煎15分鐘, 待溫度降至溫和時,加明礬溶解。用紗布蘸藥液洗患處,每日1劑,每日2次,每 次15分鐘。 屈氏用外洗方( 夜交藤200克,蒼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蘚皮、蛇床子各50克,蟬蛻20克) 治療30例,一般在熏洗2小時后全身疹塊消失。 朱氏采用自制復方地膚子煎劑涂擦治療蕁麻疹67例。處方及制備:地膚子30g,蛇床子20g,白鮮皮、苦參、荊芥、防風各l O g,尼泊金乙脂1.25g( 防腐劑) ,先將白鮮皮、苦參搗碎成黃豆大,將所有藥物放入適宜的容器中,加水 1000m l ,浸泡30m i n,用武火煎煮至沸為度,再用文火熬40m i n,壓榨藥渣,過濾藥液,將藥液濃縮至250m l ,放涼加入尼伯金乙脂1.25g,每次用清水洗凈皮膚,將藥液涂擦處,每日 3—4次,4—7天為1個療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