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茂教授治療慢性腎衰的辨證施治規律 1.謹守病機,首辨虛實,標本緩急。 《至真要大論》日:“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 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言病狀繁多,各宜細察, 然總不外于虛實也。謹守者,防其變動也。一慢性腎衰是多種腎臟疾病失治、誤 治或自然發展轉歸而導致的嚴重病癥,呈漸進性進展。《內經》云“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疾病之所以形成、發展是因為正氣虧虛。杜老診治慢性腎衰以正虛邪實立論,正虛是慢性腎衰之本,邪實則為標,臨證首辨虛實,正虛以何者為主,邪盛以何者為甚。虛實的主次亦各有不同,有的以正虛為主,邪實為次;有的以 邪實為主,正虛為次。在同一個病例病變過程中有時以正虛為主,以邪實為次,有時以邪實為主,正虛為次。根據疾病的正邪消長情況,必須區別正虛邪實的主次關系及主要方面,靈活運用,謹守病機,確立治則。 中醫學認為導致疾病的產生邪正雙方是互為消長的,此盛則彼衰,彼盛則此衰。 治療的措施和目的就是根據這兩方面的盛衰情勢,或驅邪,或扶正,或虛實兼顧, 攻補兼施,以達邪去正復的目的。大凡奇難病證,多虛實夾雜,治應首先權衡輕重 緩急,或寓攻于補,或寓補于攻,或攻補齊施?!?標本緩急原則"哪! 是在病情較復 雜或同時具有兩種病癥以上的病人施治時所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標和本有三種含義,即“ 先病為本,后病為標;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在里者為本,在表者為標。杜老師臨證時根據具體病情確定標本,然后區別何者為急,何者為緩,遵 循“ 標急先治標,本急先治本"的原則施治,治法隨人,治有先后。在兩者都不甚 急重的情況下,應標本兼顧。 慢性腎衰初期,患者表現為脾腎氣陰虧虛,邪實主要表現為濕熱或濕邪。至慢 性腎衰失代償期以后,患者出現其他各系統損害,出現肝腎陰虧,脾腎陽虛之證, 臟病及腑,影響至胃、腸、三焦的氣機升降失常,邪實表現有濕濁,瘀血,邪熱等,伴隨各腑氣機升降失常。慢性腎衰病情相對平穩時,治療應遵循標本兼治的 原則,補虛邪實,且應根據正虛和邪實的不同情況,補虛和攻邪的側重點有不同。 杜老認為慢性腎衰正虛常見有兩方面:腎脾陽虛,肝腎陰虧,其中主要是腎脾陽虛,肝腎陰虧較少.邪實主要包括水濕、邪熱、痰濁、血瘀等。若以 本虛為主者,又應分清是脾腎陽虛還是肝腎陰虛;以標實為主者,應區分水濕、邪熱、痰濁、血瘀的不同。 在慢性腎衰出現急癥時,則先治其急癥。如濁邪內阻,盛則壅滯三焦,而致 惡心嘔吐頻作,湯藥難進,飲食也不納,為使機體恢復正常升降功能,解決嘔吐,實為關鍵。應辛開苦降以復胃腸氣機,如此飲食水谷才能化為精微物質。如慢性腎衰因痰瘀閉阻,胸陽不振,發作胸痹,證見胸悶、胸痛、心悸、氣短、脈細弦,舌質暗紫,苔灰膩等。先治宜通陽化瘀,宣痹寬胸,胸痹緩解再治原病。如皮膚瘙癢難以忍受,伴有咳咯痰涎,小便不利,面肢浮鐘,脈多沉弦者此為水濕濁邪 阻于腠理,玄府不暢,肺失宣肅所致,可運用宜肺發汗之法,宜予辛溫宜散之品, 如紫蘇葉、防風、荊芥、蒺藜等藥以宣肺發汗散邪,且通利下焦水道,給病邪以 出路,自可達邪外出,促使病情緩解。 疏利降濁湯的證治是邪勝為主,正虛不著。腎、脾、肺氣虛,濕熱濁邪內盛犯及三焦,氣機紊亂,升降失司,清濁相干,肝失疏泄,肝陽妄動上亢,濁邪難 以下泄,法當扶正達邪,疏調三焦,利濕清熱,降逆泄濁。 溫陽扶腎降濁湯應用于腎脾陽虛,水濕泛濫證,且以陽虛為主時,法當溫陽利水為主,兼以清熱泄濁,救扶腎氣,恢復腎功?;鼋禎釓湍I湯應用于脾腎陽虛,瘀濁壅滯三焦。正虛是腎脾陽虛,邪實側 重于瘀血,且以陽虛為主,治療當益氣健脾,化瘀利濕,降濁和中,疏利三焦。 滋陰益腎湯用于治療肝腎陰虧,濕熱內停。補腎健脾化濁湯用以治療腎脾氣虛,水濕內郁者。 2.臟腑辨證與腎功能分期相結合 在腎功能不全的各個階段,病變所涉及的臟腑不同,病理特點亦不同。杜老臨證時注重中西醫結合,將慢性腎衰的分期與臟腑辨證相結合。在腎功能不全代償期,此期因殘存腎功能尚能夠代謝體內毒素,因此臨床并發癥較少。此期病位在腎脾。各種腎臟病日久不愈,進一步耗傷正氣,皆可傳入少陰。有少陰寒化證和少陰熱化證兩種證型,可伴有脾虛證。腎為先天之本,腎陽虧虛,腎陽主導一身之陽氣,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出。機體失于溫養,則腰膝酸痛,或腰背冷痛,筋骨痿軟,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小便清長或不利,舌淡胖苔白,脈沉弱;腎陽虧虛,溫化無權,水液泛濫則顏面和四肢水腫;腎虛則精微物質失于封藏,尿蛋白持續不消。腎臟病日久,除損及腎陽外,亦有不少病人以 腎陰不足為主要表現,即少陰熱化證,患者表現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千喜飲,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耳聾耳鳴,舌紅少苔。 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此時臨床癥狀明顯,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消化系統 受累。病位涉及腎、脾、肺,肝,三焦,此期腎、脾、肺之正氣更虛,濕熱濁 邪內盛犯及三焦,氣機紊亂,升降失司,清濁相干,肝失疏泄,肝陽妄動上亢,濁邪難以下泄。此期腎脾陽虛,濁邪壅滯,三焦不通,此期病情復雜,已成邪盛正虛之勢,以邪實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此期可見頭昏乏力,惡心嘔吐,脘腹脹悶,小便不利,大便利而不暢,面色萎黃少華,脈沉弦,舌淡紅苔白厚或黃濁膩。 腎功能衰竭期,此時消化系統癥狀同第二期而更重,貧血明顯,大多數患者血壓均高,夜尿多于白晝,水及電解質失調,輕或中度代謝性酸中毒,水鈉潴留,低血鈣癥、高血磷癥多見,病情較重,癥狀體征復雜。病變涉及臟腑腎、脾、肺,肝,累及三焦、胃、腸、膽,膀胱。在正虛方面有氣、血、陰、陽虛損之別。此期病變錯綜復雜,可以說是虛實互見、寒熱錯雜,病機復雜多樣。腎脾陽虛臨床可見:惡寒怯冷,手足逆冷,小便不利,大便稀溏,面色晦暗,舌淡胖嫩,苔白或黃而潤澤,脈沉細,陽虛不能溫化水濕則見顏面四肢浮腫,甚至全身腫脹;病交涉及肝臟,多由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臨床可見血壓持續升高,四肢抽搐。三焦、胃、腸、膽受累,表現為各腑氣機失常,出現胃脘脹滿,惡心嘔吐,大便秘結或溏稀,尿少,失眠,多夢以及全身水濕運化障礙。 慢性腎衰第四期即尿毒癥期,此期病情危重,涉及多個系統、臟器損害,癥狀復雜多變,易于危及生命。中醫辨證為此期真陽衰敗,濁毒內留,三焦氣機升降失司,病至厥陰,病機復雜多變,治療以溫陽泄濁為法。若陰虛失攝,熱毒交迫,水瘀互結,瘀阻脈絡則出現便血、吐血、咳血等血溢脈外之癥,治療以桃核承氣湯合大黃附子湯化裁,酌加三七、槐花、旱蓮草等清熱養陰,止血化瘀之品。病及肺臟,則咳嗽吐痰。痰涎上犯,則咽喉拘緊不利,惡心嘔吐,此多為此腎脾陽虛,水津不化,反聚為痰上犯于肺,治擬健脾溫里,理肺化痰。水濕濁邪郁于腠理,則皮膚瘙癢,顏面四肢水腫,宜宣肺發汗。邪熱宿垢等濁邪內結腸腑,可降濁通腑。此期病情復雜多樣,預后較差,非一法一方貫穿始終。應多種方法如灌腸,外熏法,針灸等皆可選用。 慢性腎衰病情錯綜復雜,兼之患者體質不同,在臨床診治疾病時,仍以中醫辨證施治為主,參考慢性腎衰分期。 3.辨邪實 杜老認為慢性腎衰在邪實方面有風、寒、濕、熱、痰飲、瘀血、氣滯之不 同。在慢性腎衰中,常見的風證為內風?!饵S帝內經》說:“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內風多是從肝而起的。臨床表現以肝的陰陽氣血失調、以風動為特征,有虛實之別。肝陽化風:肝腎陰虛,濁熱濁邪內盛犯及三焦,氣機紊亂,升降失司,清濁相干,肝失疏泄,肝陽妄動上亢,引動肝風,癥有眩暈欲仆,步履不穩,頭搖肢顫,手足抽搐,語言蹇澀,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頭脹頭痛,急躁易怒,舌紅,或苔膩,脈弦細有力。血虛生風:陰血虧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主虛癥。 主癥,肢體震顫,關節拘急,肌肉潤動。兼癥肝血虛證,肢體麻木,皮膚瘙癢,舌淡,脈細或弱。肝風內動證與肝腎陰虛血虧、肝陽上亢有關,臨床當分析各個時期的病機特點及臨床表現特征,從而作出正確辨證。氣滯因部位不同而表現各 異。氣滯于脾胃可見食納減少,胃脘脹滿疼痛;氣滯于肝則肝氣橫逆,脅痛易怒; 氣滯于肺則肺氣不清,痰多喘咳。水濕痰飲:水濕痰飲是因肺脾腎氣虛,水谷不 能化生精微,反化為痰飲、濕濁而成??梢娝闹伱嫠[,咳吐痰涎,便溏,舌 體胖,苔厚膩或黃厚。腎脾陽虛,水氣上犯外溢,陽虛邪盛,小便不利,面肢水 腫、胸水、腹水較著,依息難以平臥,且兼惡寒肢涼,心悸氣短者。陽虛日久,水津不化,反生為痰而犯肺,痰濁壅肺,臨床表現有咳嗽,咳唾痰涎,咽喉拘緊。 水濕郁久化熱,濕熱內阻,三焦升降功能失常,可見胸脘痞悶,腹脹納呆,惡心 嘔吐,食納差。大腸傳導失司,導致邪熱濁邪宿垢等內結腸腹,臨床表現為腹脹, 大便秘結,干澀難解,數日不解,或大便臭穢不暢。血瘀證是慢性腎衰中較為常 見的兼證,臨床多表現有胸部或腰部刺痛,舌質暗紫或有紫紋,脈沉澀。 4.辨寒熱 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 虛表現為熱證。寒證又有實寒、虛寒之分。慢性腎衰是有各種慢性腎臟病遷延不 愈,久病及腎而形成的。初期,虛證方面表現腎脾虧虛,按寒熱辨證,有陽虛和陰虛兩方面。腎脾陽氣不足,不能發揮其溫煦形體的作用,故見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而冷痛,蜷臥,面色咣白。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所以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水液,可見顏面、四肢水腫,小便不利或清長,夜尿量多。脾陽虧虛,則運化失司而見大便稀溏。陽虛不化,寒濕內生,則舌淡苔白而潤滑。 根據熱證的病因與病位的不同,有表熱、里熱之別。里熱中,有實熱和虛熱之 分。慢性腎衰存在腎陰虛和濕熱內郁,濕熱內郁可由各種腎臟病伴隨而來,如淋證中下焦濕熱證,也可水濕郁久化熱而成,為實熱證,可見口干苦,尿熱痛,舌紅苔黃膩等癥。虛熱表現于腎陰虛,究其原因,或素體陰虧,或過服辛燥滲利,特別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日久,皆可損傷真陰。可見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于喜飲,耳聾耳鳴,舌紅少苔。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寒證和熱證,呈現寒熱交錯的現象,稱為寒熱錯雜。 慢性腎衰純虛證情況較少,存在的寒熱錯雜證有外感風寒后表寒里熱;腎陽虛,水濕郁久化熱;腎脾陽虛,邪熱內停;腎脾陽虛,瘀熱內停。少陰寒化證,少陰熱化證。總之是虛實寒熱錯雜。 寒熱錯雜的辨證,除了要辨別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關鍵在于分清寒熱的多少。寒多熱少者,應以治寒為主,兼顧熱證;熱多寒少者,應以治熱為主,兼顧寒證。 5.辨證為主,辨病為輔。 慢性腎衰為疑難雜癥,臨床表現一般較為復雜,有時癥狀并不典型或無癥狀,給臨床辯證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現代醫學的一些診斷手段,擴大了中醫四診的范圍,能早期發現疾病,以便早期診治。由于歷史條件限制,蛋白尿、潛血在中醫歷代著作中未提到,但根據臨床表現和水腫發病的機理聯系起來看,主要與脾腎病變有關。杜老認為蛋白尿、隱血皆為精微物質,與脾腎虧虛,失于固攝封藏和濕熱內擾有關。尿中蛋白是水谷之精微,大量蛋白從尿中排泄,正氣日益耗損,脾腎更見虛虧,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臨床中慢性腎衰伴隨有大量蛋白尿時,杜老常用方中配伍應用大劑量黃芪,一般情況下,黃芪劑量在45克以上。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黃芪有提高血漿蛋白和降尿蛋白作用,用量在30克以上還有擴張血管和降血壓的作用。慢性腎衰伴隨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明顯時,血尿的形成多與下焦濕熱內擾有關,杜老臨證時常加白茅根,用量在30克以上,白茅根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另外治療慢性腎衰中草藥的現代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慢性腎衰的各期均可隨證選用。目前,研究證實一些個藥如冬蟲夏草、大黃單用治療慢性腎衰療效確切,杜老自制蟲草健腎寶膠囊( 含冬蟲夏草、西洋參) ,大黃蘇打片,臨床證實對慢性腎衰腎功能恢復有一定的療效。灌腸法在慢性腎衰中應用較為普遍,該方法模仿現代醫學透析原理,杜老一般在慢性腎衰中晚期配合中藥應用,可起到通便,排泄腸道毒素作用。慢性腎衰出現電解質出現紊亂,以及心包積液等急癥時,若臨床檢驗結果明顯異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時,采用西醫對癥治療 或血液透析;臨證時必須結合腎衰分期,參考檢驗結果,明確病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臨證時,仍以辨證為主,辨病為輔。 6.重視疾病的養護 “ 治未病” 學說,是中醫學獨特的預防醫學理論。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最早出于《黃帝內經》?!?治未病"是仲景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原則之一,“ 治未病"包括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傳,已變防逆,初瘥防復等方面。 慢性腎衰為沉痛頑疾,非一朝一夕和短時間能顯效和向愈,疾病的養護就很重要。故在臨床中,杜老強調:一方面要求患者長期服用藥物調理;另一方面慢性 腎衰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情緒方面的調節,飲食起居的調養,勞 逸適度的控制,這對病情的好轉和向愈也非常重要。在飲食方面應該低鹽,優質 低蛋白,限制高鉀飲食。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接觸化學毒物、強力射線導致腎臟損害的物質,避免使用有腎毒性的中西藥。中醫認為七情、飲食勞倦皆可致病, 因此調暢情志,合理的飲食,恰當的休息是疾病向愈的因素之一,體現了中醫治 未病的思想。 《傷寒論》最后一篇“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專論差后勞復諸病的辨證論治方法,意在提示醫、息注意預防疾病復發。預防的重點在于防止勞復、食復、房勞復、陰陽易、感邪復、傷神復等多種因素。杜老臨證時,針對病情緩解、已停藥的患者,要求其定期復查脈、舌、癥及腎功能、血和尿常規等,若有病情波動,仍應再進行服藥治療,防病復發,一旦反復,也要求早期診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