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連接時代的信息,更多的時候不是一種獲取和到達,而是一種交互和同人化。”而同人化屬于IP商業的典型特征。除了泛娛樂領域的同名創作,同人化逐漸成為全行業的商業表述,吳聲表示:“如果今天一個品牌沒有吐槽、分享、點贊的狂歡,其存在的價值是可疑的。” 吳聲認為,IP造物邏輯,隱含3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場景。即,基于行為現場所遇到的痛點形成的解決方案。這套方案可以用IP連接方法來落地。 第二個關鍵詞:人格化。人格化是IP連接的核心。“IP,一方面指向的是內容,但又不是傳統理解的泛娛樂IP,更多是移動互聯時代的人格化生存法則。這個意義上,基于人格魅力產生的產品解讀,要比產品本身更重要。” 他表示:“IP連接的第一要義是能不能形成人格化表達和人格化內容。”這是超級IP無限拓展和產業表達的基礎。 第三個關鍵詞:自帶勢能。自身擁有流量和粉絲。“通常意義上,IP是結果,已隱含連接屬性。”比如“《魔獸》就是長期以來積累的小眾趣味引爆的大眾流行。從小眾到大眾,是連接的一種結果。因此,超級IP其實已在定義這個時代的流量法則。” 長久以來,“所謂用戶經營,缺乏明確運營路徑,用戶肖像是模糊的。但IP以人為中心的連接策略,改變了這種局面。應該說,這和“以產品為中心”的經營邏輯有著本質區別。而超級IP顯然是抵達鐵桿用戶的連接器。 “IP形成的社群為什么和傳統用戶群有很大不同,IP指認的人群往往擁有文化屬性,互聯網亞文化流行就是這種結果。”應該說,以IP為中心所形成的亞文化,往往是超級IP成功的開始。 吳聲認為:“亞文化,主要體現為對這個時代新場景的一種發現、洞察和定義,屬于一種新的消費精神和新消費形態。更核心的部分是,代表了互聯網時代生活方式的一種變遷和快速的成長。”這種快速成長里面,有四個關健詞: 第一,儀式感。“儀式感將成為2016年商業產品的造物邏輯。蘋果和小米都是實踐者。比如,一場走就走的旅行,談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都可以視為產品的‘儀式感化’。幾乎所有產品的表達,都逐漸從“物以類聚”進化為“人以群分”,這種人群分類的底層邏輯就是一種標簽化、圈層化的文化。” 吳聲表示,2016年開始,大量商業機會來自洞察儀式感場景所形成的解決方案。 第二,參與感。“好產品,一定是極致單品,但是從一開始它就是未完成的,是一種眾籌的姿態。其實,眾籌不是互聯網金融專屬,而是所有品牌和產品的標配,意味著神秘人和天使用戶,是新的獲取口碑和渠道的能力。” 第三,溫度感。溫度感是基于人格形成的,這是必然結果。“人”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溫度的,有情感的,這是裂變式傳播的基礎。正因為作為“人”存在,才會有交互和溝通,才讓擁護者從需要成為想要。情感告訴今天所有產品一定具備談論,具備分享,具備治愈,具備基于特定場景標簽的針對性。 第四,流行感。所謂流行感,在商業上指向的是,不是百度、360的名站酷站,不是移動APP這種預裝和下載成本的居高不下,而是更應該成為主動搜索的行為。這種流行某種意義上屬于移動互聯時代的流量能力,不在于online或offline,而屬于全渠道表達。 這個時代的商業規則已經越來越清楚,這種以人為中心的連接方式和造物邏輯,如果用一種方法論來表達,就是——超級IP生存法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