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競爭性愈演愈烈!無論是企業的產品要獲得關注,還是個人的形象(思想)被人重視,都在絞盡腦汁突出自己的獨特性。當你具有了個性化的時候,就能受到別人的推崇與喜愛。 個性化是指什么呢? 顯示個性不只是在褲子上挖個洞,或者紋身等與別人不同,而是指一個人的性格的特色與思想的深度。 如何打造人生的個性化,學習《道德經》的“道”,使你的性格與眾不同,又思想具有深度,讓人喜愛你。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人的思想,在不同的程度中影響著我們的個性發展,一個是孔子《論語》,一個是老子《道德經》。 孔子從人倫關系的角度,將人分為尊卑貴賤的等級次序,用“禮”來規范,從而社會和諧。個人的成長路線是順進(順著領導或長輩指定的方向奮進)。就如我們過去的應試教育以學知識為主,學生們的努力方式是奔著老師指定的答案去理解,會記能背的就會考得好成績。 《道德經》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從天、地、人三者的互動與平衡,用“道”將人與環境統一形成一個整體,從而社會和諧有序發展。個人的發展路線是無為而大為。也就是說,為了成長,不用去逼著自己死記硬背書本,做自己熱愛的事就是最好的成長。就如劉邦,不喜歡讀書,愛好于吃喝嫖與交朋友,卻成了好皇帝。 當然,孔子的思想讓人努力進取。而老子的無為思想,更合適個性的自由發展。 那么《道德經》講了什么,又如何幫我們塑造個性呢? 《道德經》博大精深,我們從布局閱讀的角度,梳理出“道”的核心內容,用三個詞概括: 道表:指表象; 道里:指內涵; 道化:指變化。 一、道表,是指“道”的表象,或者指事物的實體。 1.總論:《道德經》的第1章,講“道”是什么?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翻譯:指“道”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因為連名字都不能固定。可又無處不在,你離不開她,而人的一切都要從“道”開始。事物的有和無的變化,非常的玄妙。 為什么老子不明確的告訴讀者答案呢?這就如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去悟,自己找答案。因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解答。就如對生活感受,有的人很快樂,有的人煩惱,有的人憂愁等。 怎樣才能悟出“道”的答案呢?是讓你遇到問題,先要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從內心出發。 一定要說出道是什么?是指清靜無為。 也是說,人的一切成就,都是從內心清靜無為的思考開始。就像數字的“0”,近似于無,可一切的事物都是以“0”為起點。很多人拼命的學知識,努力工作,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自己的內心到底需要什么? 2.認識“道”的無為: 從外在看,第2-8章:講“道”是從事物相對依存中相互轉化,在天地間的運動中不斷的發展。她自生自滅,永不枯竭,無私的為宇宙奉獻著自己。就如水一樣的柔和,也不爭功勞,處于最低處,像大海一樣的越聚越多。 從內在看,第9-16章:不受外物的影響,內心清靜。無論榮譽與恥辱,還是名與利,都不為之所動。讓人看不見,也摸不著,深不可測。正是因為她清靜,虛無到了極點,才一生周全沒有危險。 從意義看,第17-21章:她自然得好像不存在,當社會有困難的時候,她就會出現;她很純樸,別人炫耀本領時,她好像有些迷糊。她時刻保持清靜無為,似有似無。 “道”能大能小,有物質也有精神,她能讓我們理解過去,認清現在,看到未來,這就是“道”啊。 二、道里:“道”的內涵,如何修煉內心的“清靜無為”。 修煉行為:第22-30章::不自我夸獎,反而擁有功勞;不自以為是,反而得到贊美,一切都要合于自然。就如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穩;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相成的。遇事不要浮躁,要讓學會心定,要不,怎么能讓人相信你能做成大事呢? 善于說話的人,懂得先讓別人滿意,自己才可能有收獲。能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能反省自己的不足。想要做領導,先要學會支持別人,只有得到別人真心的認可,你才會成為真正的強者。 修煉內心:第31-56章:不和別人爭論,守住內心的清靜無為。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時,也不自大,就會有越來多人的關注你,喜歡你。想要弱化別人,先加強對方;想要獲得,先給予;這是柔弱勝剛強的方法啊。當你內心有貪欲時,要用“道”來鎮服欲念,讓內心清靜。任何人只要掌握“道”,沒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 保持內心清靜的人,開始內心充實,感受到“道”的存在。一開始可能很少會有人懂你,甚至有人會笑話你,要學會忍受孤獨。時刻保持虛心,要知足。當你能堅持下來,內心就越來越強大。你越是柔弱(柔有主見),越能獲得力量。 三、道化:應用于工作與生活 管理他人:57-63章 善于把握機會的人,從來懂得堅持,最困難的時候,不會放棄,才會讓人對你有信心。能發現別人的不足,也不輕易說出口,要和別人打成一片,相互了解的情況下,才適當的提出你的建議。 當你和下屬親如兄弟姐妹一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了的呢?對下屬多贊美與鼓勵,美好的話語會給人帶來力量。以無為的心態,做有為的事情,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管理事情:第64-67章 做大事,先從小事做起。就像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成大事的人,不用靠去算計別人,而是真情純樸,順其自然。江海之所以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她處于低下。當懂得先去成就別人,其實自己的事情才能很好的完成。 管理生活:第68-73章 對別人仁慈,對自己簡樸,不和別人爭論是非,才會擁有快樂啊。如果迫不得要和別人斗爭,就要先想到失敗的結果,哀者勝矣。這些道理很容易理解,比如靜、柔、儉、慈、無為、不爭等,但做起來不易呢! 你有了能力,比別人強,還能虛心的向別人學習,是最難能可貴的。 總結:勇于無為:第74-81章: 勇于斗,失人心;勇于弱,得人心。因為別人不怕你壞,就怕你對他好。當別人對你做了惡事,你恨一個人,必定會讓別人更恨你,只有以德報怨,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會說話的人,是不說漂亮話的,而是會講心里話;有知識的人,不賣弄知識的,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盡力給予別人,反而豐富自己。“道”就是讓萬物有好處,從不傷害別人,從而獲得別人擁護。 所以,有作為的人從“道”出發,懂得不爭且深爭,無為而無不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