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祠博物館簡稱晉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晉祠是祭祀西周唐國諸侯姬虞的祠堂,創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紀)。 晉祠三寶:
一寶:圣母殿 二寶:魚沼飛梁(宋代)魚沼飛梁在圣母殿與獻殿之間。魚沼是晉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為沼,圓形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魚,故名魚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橋,古人本有“架橋為虛,若飛也”,“飛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說法,故曰“飛梁”。東西橋面寬闊,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沼中還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橋邊綴勾欄。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梁,實為罕見。故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到:“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它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筑有極高的價植。
三寶:獻殿(金代)獻殿,是供奉祭品的場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深兩間,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殿的四周除中間前后辟門外,均筑堅厚的檻墻,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1995年按原式樣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點,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的瑰寶。
晉祠三絕晉祠簡介晉祠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甕山下晉水的發源處。這座祠堂始建于北魏前,是為了紀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造的。據說周成王有一次同他的小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摘下一片桐葉,削成玉(王圭)(玉(王圭)代表諸侯的權力)的樣子,對叔虞說:"把這個封給你。"邊上的大臣就請求成王選擇吉日,正式給叔虞封地。成王說:"我是和他說著玩的。"大臣說:"天子無戲言。"于是,叔虞就被封在唐這塊地方,因為這里有一條晉水,唐國就改名為晉國,這就是春秋時代著名的晉國。現在我們把山西省也叫晉,是因為它就在古代晉國這一片土地上。 晉祠三絕指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晉祠博物館之內的周柏唐槐、宋代彩塑以及難老泉。 三絕介紹 周柏唐槐一是周柏唐槐。周柏是北周時代種植的柏樹,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位于圣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樹干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在當地人眼中,這株古柏就是長生不老的象征。唐槐位于水鏡臺前,雖不是晉祠古槐中年代最久遠的,但卻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至今都還茂盛蔥郁。 宋代彩塑二是圣母殿內宋代的彩塑。圣母殿是北宋年間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由于這座殿堂修筑得十分富麗堂皇,再加上古代官員都要到圣母殿來獻祭祈雨,這座殿堂就成了晉祠的主體建筑,而原來的唐叔虞祠倒反而退居次要的地位了。圣母殿的殿身四面都有圍廊,前廊深兩間,是我國古建筑中現存最早的帶圍廊的宮殿。殿寬七間,深六間。殿頂用黃綠色的琉璃瓦剪邊。殿內供奉著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鳳冠蟒袍,端坐在鳳頭椅上。侍女手里都拿著侍奉的東西。有的伺候飲食,有的負責梳洗,有的專管打掃,眉眼有神,姿態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精品。 難老泉三絕中最后一絕是難老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關于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說是晉祠北面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遠處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見一位騎馬的老人向她討水飲馬。雖然這一擔水她好不容易從遠處挑來,但是善良的柳氏還是把這一擔水全送給老人飲馬了。老人臨走時送給柳氏一根馬鞭,說只要把鞭子插在水缸里,一提鞭子,水就會涌上來。柳氏回家之后一試,果然如此。后來,婆婆發現媳婦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卻始終是滿的,心中不免產生懷疑,就趁媳婦不在家,偷偷地察看,發現了水缸中的馬鞭,心想這是一個寶貝,伸手過去把馬鞭提出缸外,一時之間,缸里的水馬上噴涌而出,向四處漫流。正在娘家梳頭的柳氏發覺水涌出來了,趕快跑回婆家,見水大難以堵住,忙用院中的石板蓋住缸口,自己坐在石板上。洶涌的大水頓時變成潺潺的細流,不斷從柳氏的身下流出來。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善良的女子,稱她為水母,在難老泉的西側建起了水母樓,樓內塑有一尊端莊秀麗的水母塑像。 其他古跡 《晉祠之銘并序》碑,是由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并手書的。因為唐太宗和他的父親唐高祖李淵是從太原起兵的。李淵原是隋代的太原留守大臣,他乘天下大亂的機會,帶領三萬人馬,起來討伐隋煬帝這個昏君,并且順利地打下了首都長安,建立了大唐帝國。在起兵時,李淵父子曾到晉祠來祈禱。大唐立國之后,李世民為報答唐叔虞的保佑,特地立了這塊石碑。唐太宗平生愛好書法,而且特別喜愛晉代王羲之父子的行書,這塊碑的碑文就是唐太宗有意摹仿王字的杰作,因而是一塊特別珍貴的名碑。 相關傳說 難老泉的傳說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長年不息,水溫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關于難老泉,有一個"柳氏坐甕,飲馬抽鞭"的民間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太原市的晉祠鎮原名為古唐村。那時的古唐村一沒有亭臺樓閣,二沒有清泉汨汨,三沒有花草樹木,為什么呢?只因為古唐村是一個非常貧困缺水的村落。而最叫老百姓發愁的就是村民們都要到七八里外的后山溝去挑水吃,日子過得別提有多艱辛。 話說古唐村有一個名叫柳春英的賢惠媳婦,娘家在大佛寺村(即今晉源區金勝村)。春英不僅人長得俊秀,心腸也特別善良,而且人又勤快,可偏偏遇上個又兇又狠的婆婆。春英本為沖喜而嫁給惡婆兒子的,誰知沖喜也沒有挽留住他兒子的生命,留下可憐的春英在惡婆婆的百般虐待下受盡折磨。 媳婦整天忙里忙外承擔了家里所有的活計,可惡婆婆總是不滿意,稍不順心,張口就罵,舉手就打。最令人氣憤的是,當媳婦千辛萬苦地從七八里外的后山溝里挑回一擔水時,惡婆婆只用前邊這桶水,后邊那桶水就倒掉了,說是女人身后的水不干凈。為防止媳婦偷懶,狠心的婆婆還特意讓木匠做下一副尖底水桶,這樣媳婦路上就不能休息了。如此一來,一般人家一天一兩擔水就夠了,可媳婦挑四五擔也不夠,媳婦的日子過得別提有多艱難,整日以淚洗面。盡管這樣,媳婦還是忍氣吞聲,終日操勞,不論寒冬酷暑,還是刮風下雨,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挑水。 一天早晨,春英挑水回來走到半路,遇見一位白發老人牽著馬站在路邊。老人施禮道:"這位媳婦,行行好吧,我和馬都快渴死了,讓我們喝點水吧。"春英停下腳步,抬頭看看老人,只見他風塵滿面、唇焦口燥,那馬也直往水桶跟前湊,看樣子真是渴壞了。春英本是心善之人.不覺動了惻隱之心,爽快地說:"老人家,那你就喝后面這桶里的水吧!"白發老人不解其因,春英就將婆婆不喝后面桶里的水的原因告訴了老人,不曾想老人竟然也說只喝前面桶里的水,春英猶豫片刻,還是爽快地讓老人家喝了前面桶里的水,剩下的水飲了馬。老人與馬喝完水,道了聲"多謝",轉身拉馬上路去了。春英只好無奈地將后面的水倒掉,挑著空桶又去后山溝重新挑水。這樣挑水回來晚了,因誤了婆婆的早飯,她被婆婆狠狠地毒打了一頓。 第二天早晨,柳春英起了個大早去挑水,回來走到半路,又遇到昨天那位拉馬的白發老人。看著他們焦渴的樣子,春英早把昨天的挨打的事忘了,又熱情地讓老人和馬喝掉了前面桶里的水。急忙挑起水桶一路小跑二次上后山溝重新挑水。可擔水回來還是誤了婆婆的早飯,又讓婆婆狠狠地打毒了一頓。 第三天,春英為了不誤早飯,天還沒亮就起床去挑水,挑回水站在原地等候老人。過了一會,老人牽著馬又來了,春英不等老人開口,就走上前說道:"老人家,快喝水吧!"老人家二話不說,低頭喝水、飲馬,眨眼間一桶水又全喝光了,春英急忙轉身再去挑水。老人拉住她的扁擔說:"好心的媳婦,我是天上的白衣大仙,久聞你賢惠善良,特來相試,一連三天,你都熱情地把水給我與馬喝,回去晚了還要挨打受氣,可你卻沒有半句怨言,真是名不虛傳啊!今贈你馬鞭一條,回家放進甕里,用水時只須稍許提鞭水甕即滿,但千萬不能把鞭子提出甕外。切記!切記!"春英接過鞭子剛要道謝,老人和馬卻一下子飄然不見。春英回到家,婆婆還沒有起床。她放下挑擔,照老人所囑將鞭子插入甕中,輕輕一提,就見清水一點點漫了上來,再輕輕一提,水又隨鞭而漲,不一會清水已滿滿一甕。她高興極了,特意挨家挨戶地告訴村里的鄉親,讓他們都到自已家里來挑水,從此古唐村的人再也不用起早摸黑到七八里遠的后山溝挑水了。 古唐村人多少年來的吃水問題終于得到解決,村民們紛紛感激春英的賢能,這可讓惡婆婆大為不滿:她一怪春英多事,討厭村里人每天從她家挑水;二怪水甕里的水永不枯竭,使得媳婦不再似以前辛苦。左思右想,惡婆婆突然心生一計,假意好心讓春英回娘家探親。春英自從嫁過門來,也沒有回過娘家,如今吃水不用出門挑水了,春英也就放了心準備回娘家看看,臨走時再三叮囑婆婆,千萬不能將神鞭抽出水甕。誰知媳婦走后的第二天,惡婆婆就悄悄來到水甕前一邊自言自語道:"哼!我叫你們再來我家挑水!我非叫你重新每天去后山溝挑水!"一邊指使小姑將神鞭抽出藏匿。說時遲,那時快,隨著鞭子被抽出水甕的一瞬間,一股甕口粗的巨流不停地從水缸里涌出,眨眼功夫就溢出廚房,流到院心,把壞心眼的婆婆淹死了。 滔滔不絕的水流溢出春英家的院墻,流向大街小巷,眼看古唐村在轉瞬間變成了一片汪洋。此時春英正坐在娘家對鏡正梳妝,一聽說婆家村里發了大水,就知道是婆婆把馬鞭子拉出水甕,情急中她一手夾草墊,一手執木梳,披散著還沒梳好的半拉頭發跑回家中,只見甕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樣不住地往外噴涌,她顧不上喘氣,就慌忙把草墊往甕上一扣,自己奮然一躍坐在了甕上。說也奇怪,春英坐到甕上后,水勢頓時變緩,一下子由洶涌的大水變成了涓涓的細流,順著草墊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會,村里的大水也漸漸地退了,人們才想起春英,紛紛趕到她家。只見春英端然坐在水甕上,一手持梳,一手挽發,正在安詳地梳頭。不管人們怎么呼喚她,她也不應聲,臨近一看,原來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從她坐的水甕的草墊下涓涓流出,這就是潺潺不息的"難老泉"水(難老泉是晉祠三絕之一,常溫在十七度左右)。 從此之后,春英用自己的生命換來長流不息的難老泉水,養育著古唐村世世代代的村民,灌溉著古唐村千萬畝良田。村民們為了紀念春英,就在她坐的水甕處蓋了一座名為"圣母樓"廟宇,尊稱她為圣母娘娘。今晉祠難老泉邊的圣母樓里,圣母娘娘端坐甕上,如常人一般束髻舉梳,顯得祥和、親切、美麗。多少年來,每逢農歷六月十五,晉祠就會舉行規模盛大的晉祠廟會,附近的老百姓都要至此擺供唱戲,祭祀圣母娘娘。 晉祠水母娘娘我國最古的地理書《山海經》便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的記載,它不僅指出了難老泉是晉水的源頭,而且還告訴我們,難老泉水破天荒以來便開始涌注奔流于人間了。水母娘娘的傳說故事,是否在當時已經開始流傳,已不得而知,但是晉祠水母樓(明代),卻是圣母娘娘傳說故事的物證。 |
|
來自: 老劉tdrhg > 《十六、名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