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這個班剛一個月,李志國和王守和便動手打了起來。李志國性急之下掄起椅子要向坐在他前面一排的王守和砸下去。萬幸的是旁邊的同學把他抱住了,否則后果不堪設想。這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爭端是因為王守和坐椅子搖來晃去,椅子碰痛了李志國,李志國罵了他一句,王守和反唇相譏,于是戰火升級,化玉帛為干戈,打得不可開交。 原來是雞毛蒜皮小事一樁。我并未一笑了之置之腦后,而是想這個班同學不團結聽說由來已久,農村來的學生和城鎮學生有隔閡,住校生和走讀生“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男同學和女同學之間似有鴻溝。李志國和王守和動手打架,只是一個信號,同學不團結是根源。治標必須治本,因為不團結是建設班集體的一大障礙。在辦公室解決問題時,李志國和王守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執一詞誰也不低頭。真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啊。我不想就事論事、判他們兩個各挨多少大板,而想借題發揮,作篇促進團結的大文章。 事后僅三天,就是中秋節。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家人團聚的佳節,是充滿祥和氣氛的日子。我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這一天,我提前在黑板上寫下班會題目:“相親相愛一家人”。班會在歡快的《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樂曲聲中開始。主持人張春琦點起十八根蠟燭(象征同學即將邁進十八歲的門檻)。幾個心靈手巧的女同學用48個蘋果(因為全班共48個人)擺出心的圖案。張春琦首先提問說:“我讀幾首古詩,請你們猜猜它們共同歌詠的是哪一個節日。第一首是杜甫的詩,這首五言律詩如下:‘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第二首是李白的詩,‘月好共傳唯此夜,境間皆道是東都。嵩山表里千重雪,洛水高低兩顆珠。’第三首是王健的詩,‘月似圓來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第四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張正一,今選其一首五絕,‘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蒼蒼,遠水澄如練,孤鴻迥帶霜。’第六首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皮日休寫的,‘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第七首的作者是宋代的著名詩人蘇舜欽的七絕,‘月晃長江上下同,畫橋橫絕冷月中。云頭艷艷開金餅,水面沈沈臥彩虹。’王安石,大家都很熟悉吧,下面一首便出自他之手:‘海氣看如洗,秋陽望卻昏。光明疑不夜,清瑩欲無坤。’蘇軾,大家更熟悉了,下面一首就是他寫的,‘銀漢無聲轉玉盤,暮云收盡溢清寒。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最后一首出自宋代大詩人-晏殊之手,‘一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張春琦一口氣讀了十首古詩,座下不少同學早就舉起了手。張春琦說:“啊!我們班真不簡單,這么多人舉手。大家一同回答,這十首古詩歌詠的是哪一個佳節?”大家異口同聲回答:“中秋節!”然后,主持人領頭,全班背誦了蘇軾的《水調歌頭》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雄渾的詩句、豪邁的情調、深遠的意境,使同學們沉浸于藝術海洋之中。緊接著主持人又引導同學探究中秋節團聚的含義。這個班會的重頭戲是大家合唱《至親至愛的一家人》,伴隨著優美動情的旋律,全班同學的情緒達到高潮。最后,我畫龍點睛做了總結:“今年的中秋節或許是你一生中最不平常的中秋節,我們48位同學團聚在一起,48顆心一同跳動。以前,以后,中秋節恐怕你都會與自己的家人歡聚一堂。其實,我們班也是一個大家庭,我們48個同學就是兄弟姐妹,我們走到一起就是緣分,就有情意。以后的一千個日夜,我們就在這個大家庭里學習、生活、成長。讓我們把今天的中秋節珍藏在心里,讓我們大家攜手并肩闊步向前。”《至親至愛的一家人》旋律高揚,班會圓滿結束。第二天,李志國和王守和握手言和。兩人親昵地你捶我一拳,我拍你一掌,笑得甜如蜜。 由兩個同學動手打架,洞察到班級不團結的隱患,進而又聯想到團結對班級建設的作用,然后不失時機地開展教育。這種明察秋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班主任應該具備。而引用古詩,調動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古詩的魅力,讓古詩代替我們做思想教育工作,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