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本報現(xiàn)代課堂周刊策劃的“深度課改改什么”相關文章發(fā)出后,引起了讀者的熱議,因此,我們特圍繞“深度課改與深度學習”展開系列討論。 關注這一話題,旨在回歸原點,守住初心,再度出發(fā),進而開啟一個新的課改秩序。 實際上,早在去年12月中旬,本報在海南??谡匍_的全國高效課堂成果展示會上,我們就已經(jīng)拋出了“深度課改與深度學習”話題。新的一年,我們繼續(xù)沿著這一方向追問—— 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大腦“內化—外化—內化”學習對象,實現(xiàn)學習對象主體化的過程。它反映了一條學生學習的根本規(guī)律:學生學習的個體性。這表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任務要靠自己來完成,這是任何人和物都不能代替的;每一個學生只有進行獨立自主的個體學習,才能取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率。 ——王利民 北京東方科達智慧教育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效率體現(xiàn)于結果,生命則充盈于過程。深度課改則將對話指向學習者與自我之間、人與自我的深度對話,就是對自己生命與靈魂的叩問,才會有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鳴的真實發(fā)生。這樣的課堂,才會真正釋放出人性的光芒。這個轉向,其實是從關注物到關注人的轉向。 ——樊瑞 北大附中成都為明學校校長 深度課改必然要讓學生實現(xiàn)在課堂上的真正站立,讓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王梅年 江蘇昆山前景教育集團校長 深度課改可作如下解讀,一是深度課改的“方向現(xiàn)代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深度課改的總指引,“互聯(lián)網(wǎng) ”是深度課改的教育技術總平臺;二是深度課改的“理念平等化”,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三是深度課改“操作個性化”,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當?shù)氐慕逃Y源,慎搞“一刀切”;四是深度課改“成果體制化”,要構建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機制,促進形成制度化成果;五是深度課改“推廣專業(yè)化”,深度課改需要專業(yè)的師資隊伍推廣先進的課改成果,教師要觀念現(xiàn)代化,能熟練運用教育新技術。 ——顧飛宇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教育督導室原主任 課程改革從本質意義上講是一種文化的變革,只有不斷地回到學生立場,不斷地抵達生命的成長,不斷地彰顯教育的本真,不斷地發(fā)散課程魅力,課程改革才能稱之為深度課改。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邁克爾·富蘭說:“如果要完成一場深刻的、持久的變革,最重要的就是‘重塑’學校文化,否則變革就會膚淺而難以持久?!焙喍灾?,深度課改是實現(xiàn)從道到術、從思想到技術的全面而深刻的課程改革。美國課程理論專家多爾提出了后現(xiàn)代課程設計的“4R”標準,即Rich(豐富性)、Recursive(回歸性)、Relational(關聯(lián)性)和Rigorous(嚴密性)。深度課改之深表現(xiàn)在:課程的創(chuàng)生性、開放性、體驗性、探究性、整合性等。 什么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指一種全身心投入、經(jīng)歷思維探索過程、獲得深度體驗的生命化深刻學習。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說:“學習存在表層和深層兩個過程,掌握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是學習的表層,而通過知識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學習態(tài)度,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才是學習的深層過程,真正的學習應包括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和形成態(tài)度。”深度學習的“深”表現(xiàn)在:學習態(tài)度一往情深,學習內容深得我心,學習方法深有體悟,學習過程靜水流深,學習收獲意味深長。深度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而且是學習知識背后的方法、思維方式、價值文化等,是指向能力及素養(yǎng)的學習。 深度課改在某種意義上是指向并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而學生的深度學習也在某種程度上倒逼深度課改的推進。兩者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深度課改中課程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課程被視為學生的一種生命體驗,應倡導“會話”“體驗”“探究”“多因素整合”。如同著名課程理論專家派納所認為的,“課程是一種特別復雜的對話,課程不再是一個產品,更是一個過程。它已成為一個動詞、一種行動、一種社會實踐、一種個人意義及一個公眾希望”。 而與之相應的深度學習也強調對話、體驗、探究等品質,正如佐藤學認為的,學習是與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同時,學習是從已知世界出發(fā)、探索未知世界的旅程,是超越既有的經(jīng)驗與能力、形成新的經(jīng)驗與能力的一種挑戰(zhàn)。由此可以說,深度課改與深度學習之間是山鳴谷應的關系。 如何推進深度課改呢?深度課改中最為活躍、最為強大的力量是學生。學生改變,能讓課堂改變、教師改變、學校改變、課程改變、教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課程的改變。當學生傾向于深度學習,那么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深度課程改革的推行。于是,我們嘗試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如何推進深度課改的縱深發(fā)展。 一是通過深度學習的過程性,強調深度課改的過程性。所謂的深度學習,首先意味著充分經(jīng)歷學習過程的學習。由此,我們要關注課程改革是引導學生經(jīng)歷完整的學習歷程,即學生的學習要由感性經(jīng)驗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的學習要由不會上升到會。杜威的過程理論認為,“經(jīng)驗首先是一種經(jīng)歷的過程,一種經(jīng)受某種事情的過程……經(jīng)驗具有能動性和連續(xù)性,人類的思維也是一種過程,一種反思的過程”。 二是通過深度學習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強調深度課改的創(chuàng)生性與批判性。多爾認為,控制是課程中的魔鬼,現(xiàn)在是該解放課程的時候了。于是,他大力倡導課程與教學中“生成”的價值與意義,這就自然而然地引發(fā)了創(chuàng)造性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 三是通過深度學習的挑戰(zhàn)性,強調深度課改的“思維”與“問題”。從知識學習的角度看,恰如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所言,教學不能總是讓人在舒適的山谷中游蕩,相反要讓人練習登山、掠過草地與沼澤,并使人獲得廣闊的視野。任何沒有思維含量、沒有難度、無法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都無法提升學習的品質,是不具有學習價值的。真正的學習與課程,意味著登山式的挑戰(zhàn)與沖刺。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過去我們多側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現(xiàn)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則提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這是一次飛躍。然而,新課改實施十多年來,在實踐中,學習方式的變革仍然停留在較淺層次上,如加大學生自學的力度、教師盡可能少講,甚至出現(xiàn)了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機械化使用等。 我期待,2016年的課程改革持續(xù)走向深度課改,課堂變革持續(xù)走向深層變革,學生的學習持續(xù)走向深度學習。如何做到這些?我認為: 首先,要深度研究和認識“學習”。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伍新春認為,真正的學習應該發(fā)生在學習的主體——學生身上,讓學生獲得經(jīng)驗,并且能夠讓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黃甫全認為,學習中的學生才是真正的學生,學生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知識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對“學習主體”“學習對象”“學習方式”“學習場所”的考察和研究,應該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專業(yè)發(fā)展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課。科學的“學習”,不僅包含經(jīng)驗的獲得,也包含經(jīng)驗的使用;不僅強調學習的方式,也強調學習的動機。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研究“學習”的不同層面,才能真正樹立起科學的學習觀,才能促進課堂學習方式的深度變革,并最終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其次,要深度實踐“道德課堂”。道德課堂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道德課堂倡導教師要把教學由體力勞動變?yōu)橹橇趧?、智慧勞動,把知識課堂變?yōu)榍楦姓n堂,變“教本”為“學本”;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苦學為樂學,變單純依賴教師為自主、合作、探究。最終形成師亦生、生亦師,師生相長的課堂生態(tài),實現(xiàn)學生學習品質和精神品質的提升。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掌握學科學習的方法與規(guī)律,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獲得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深度課改在于課堂學習模式的變革,深度學習在于三維目標的達成。而道德課堂較好地彰顯了新課程的價值取向。 新的一年里,期待教師們能通過學習小組、學習流程、評價標準這三大建設,重建教與學、師與生、動機行為與結果這三大關系,推進課堂深層變革,讓教師走向深層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讓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發(fā)展的過程,這樣的課堂生活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 再其次,要深度推進“創(chuàng)客教育”。創(chuàng)客運動是世界各地正在進行的技術和創(chuàng)意的革命。以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引發(fā)教育系統(tǒng)的全面變革:教學對象由“數(shù)字移民”變?yōu)椤皵?shù)字原住民”,教學環(huán)境由線下的課堂變?yōu)榫€上線下融合的“O2O”環(huán)境,教學資源由紙質教材變?yōu)楹A吭诰€資源,教學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等。在我看來,這就是繼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后的第四次教育革命。 第四次教育革命,使基于班級授課制,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教室為中心的知識傳授模式,逐步讓位于基于廣泛學習資源,以學生為中心、問題為中心、活動為中心的能力培養(yǎng)模式。 創(chuàng)客精神,既是課程改革新的推動力量,又是課程改革新的載體和抓手。創(chuàng)客教育是普及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層面上,創(chuàng)客教育是一種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的學科融合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創(chuàng)中學”時,就逐漸從知識內容的學習者向知識內容的學習者兼?zhèn)鞑フ?、?chuàng)造者轉變,只有學生真正走上創(chuàng)客之路,真正的學習才會發(fā)生,也才是我們真正所期望的深度學習。 如果某校學生課堂上覺得尿急,卻不敢舉手而憋到了下課,又遇老師拖堂,好不容易挨到下課,一溜煙沖出教室后門,結果在樓道看見年級主任迎面走來,怕被批評在走廊里亂跑,趕緊低頭慢慢行走,等到走過年級主任身旁,又趕緊撒腿狂奔……此類現(xiàn)象如果是學校的常態(tài),那教育的扭曲程度是否足夠深刻? 若干年后,經(jīng)過課改,在這所學校的課堂上,師生其樂融融,某生尿急,悄悄起身,徐徐而行,從后門出,又從后門進……當這一幕成為常態(tài),該校的課改是否足夠深刻? 再過若干年后,該校又出現(xiàn)一種常態(tài),課堂上師生如癡如醉,某生尿急,卻不忍離開,實在不得不去,卻是一路狂奔,速去速回。當這一幕成為常態(tài),該校的課改是否足夠深刻? 每一種常態(tài),都讓人震驚,都很深刻。當扭曲變態(tài)成為常態(tài),這種深刻是可悲可恨的。當自由自主成為常態(tài),這種深刻又是可喜可愛的。而從某一種常態(tài)向另一種常態(tài)轉變的過程,就是課改的過程。課改,就是將一種舊的亞健康常態(tài),成長為一種新的相對健康常態(tài)的過程。課改的深刻程度,就在于能否讓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成為常態(tài)。 任何一個組織和個人,誰不希望自己變得更健康,誰不希望讓改善成為常態(tài)。但問題是:改變?yōu)槭裁催@么難? 在我看來,深度課改難在隊伍分工,即分工難以明確,不同工種專業(yè)化程度低。 如何判斷分工是否明確、工種是否專業(yè)呢?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我能說清楚自己工作內容的邊際線嗎?我能說出自己這份工作的10個經(jīng)典個案嗎? 比如:作為教育行政官員,我知道自己哪些工作可以不做且最終不做嗎?我有熟悉的10個經(jīng)典的區(qū)域課改案例嗎?作為校長,我知道自己哪些工作可以不做嗎?我有熟悉的10個經(jīng)典的學校課改案例嗎?作為班主任,我知道自己哪些工作可以不做嗎?我有熟悉的10個經(jīng)典的班主任案例嗎?作為學科教師,我知道自己哪些工作可以不做嗎?我有熟悉的10個經(jīng)典的本學科教師成長案例嗎?作為學生,我知道自己哪些工作可以不做嗎?我有熟悉的10個經(jīng)典的學生學習成長案例嗎…… 如果回答有,那課改推進的可能性尚大。但我對現(xiàn)狀并不樂觀。在我看來,當下基礎教育界管理崗位的專業(yè)化嚴重不足。毫無疑問,管理是一門專業(yè),教學也是一門專業(yè)。但目前的情況是,教育管理領域的專業(yè)人才相對缺乏。當一個校長面對中層時,能否有效地通過管理,使自己的理念、各項措施落實到行動中去;當一所學校的中層面對教師時,能否區(qū)分清楚自己到底是站在專業(yè)角度對話,還是站在學校行政管理角度對話;當一位教師面對領導時,也永遠在教學專業(yè)與行政管理兩個身份之間游蕩。無論管理還是教學,如若專業(yè)化不足,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什么時候我們能夠看到一種常態(tài):管理者就是搞管理的,以教師學生需要為主,為教學提供良好的專業(yè)管理支持;教學者就是搞教學的,以學生需要為主,提供良好的專業(yè)學習支持。此時,深度課改的難度就會瞬間降低。 評價一種學習是否為深度學習,我的標準是: 學習者是否站在發(fā)生的起點,面對所學的內容——即我知道為什么要學,學的東西為什么是這樣的。 學習者是否站在覺察的角度,面對學習的過程——即我知道自己是怎么學的,又該怎么學為好。 學習者是否站在未來的世界,面對所學的內容——即我知道學了有什么用,我可以怎樣用。 如果回答:是,是,是,那我以為,這就是深度學習。 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是一次又一次回到常識,看到常態(tài)而已! |內容來源:中國教師報(轉載請注明出處) |微信編輯:冬慈 【點擊頁面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唄↑】 【轉載請注明出處】 【覺得文章還不錯?請在最下方點贊↓】 ▼點擊試試▼ ②活動 | 快到碗里來:有好玩具、好童書、好案例,這次活動您得參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