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師亦正亦邪,驚才絕艷,性情偏激,堪稱孤傲高冷人物里面的最佳代表。 然而這只是他展現于世人的一面。要揭開這個高智商騙子的真面目,需從華山論劍說起。 黃藥師在第一次華山論劍之后崛起江湖,逐漸成為當時多極化江湖中的一極。
同時,對于在武學方面造詣極深的武學奇才黃藥師而言,沒有能夠真正見識《九陰真經》就更加激起了對于《九陰真經》的興趣,所以,黃藥師盯上了不明就里的周伯通。據周伯通說他當時和黃藥師夫婦相遇純屬偶然,這應該不是實情,巧遇很可能是出于黃藥師的有意制造,那么,當時提出要借閱《九陰真經》的黃夫人應該是遵循了黃藥師的意志。
有個聰明的老婆就是不一樣,黃藥師輕松搞定周伯通,得到了《九陰真經》的下卷。事情到了這一步,接下來再按部就班地發展,那么,黃藥師的興趣得到了滿足,遺憾得到了彌補,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云淡風輕了。 偏偏枝節橫生。陳玄風、梅超風偷了《九陰真經》離桃花島而去,然后就是黃夫人因為再默寫《九陰真經》而離世,黃藥師慘遭人生劇變。
黃夫人的香消玉殞,黃藥師要負主要責任,甚至可以說就是黃藥師害死了黃夫人,為的卻只是獲得一種虛幻的、象征性的感覺。悲痛欲絕的黃藥師當然不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又不愿意承認,一方面是心高氣傲,另一方面承認哪怕是自己對自己承認也就意味著承認自己陰暗的內心,這是更主要的原因。為了逃避自己的內心,黃藥師自欺欺人地把責任進行了轉移。 “伯通,黃藥師素來說一是一。我說過決不向你的經書瞟上一眼,我幾時瞧過了?我看過的《九陰真經》,是內人筆錄的,可不是你的經書。”“老頑童,你也不必假惺惺了,若不是你炫夸甚么狗屁真經,內人也不會離我而去。”這是在桃花島,面對周伯通的責問,黃藥師的回答。很難想象這樣的話會出自黃藥師之口,所以,當時的周伯通覺得這是黃藥師心智失常的胡言亂語。事實上,黃藥師是把責任轉移到了王重陽和全真教的身上。
因為黃夫人的死給黃藥師帶來的悲痛一方面加深了黃藥師的遺憾,另一方面卻沖淡了黃藥師的興趣,所以,黃藥師囚禁周伯通的真正目的是要獲得一種凌駕于王重陽和全真教之上的感覺從而虛幻地、象征性地彌補產生于第一次華山論劍的遺憾,這與黃藥師上次從周伯通手里巧取《九陰真經》的道理有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這時的黃藥師對于《九陰真經》已經沒有多少興趣,得到《九陰真經》上卷就顯得沒那么重要了,否則口口聲聲要把《九陰真經》上卷火化祭奠亡妻的黃藥師不會極其君子地和周伯通耗上十五年。 心有遺憾的黃藥師對于全真教有一種深深的距離感。黃藥師與全真教的關系一直都很僵,當然,這也可以用雙方的行事風格不同來解釋。但是,在桃花島招親的過程中,這種距離感就很明顯了。
這是因為黃藥師意識到了郭靖與全真教的關系。郭靖與全真教掌教馬鈺等人淵源極深,黃藥師不會不知道,而且郭靖還在桃花島公然出手相助周伯通對抗黃藥師,所以,黃藥師就在內心深處將郭靖和全真教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與全真教的距離感折射到郭靖身上就是對郭靖的反感,哪怕郭靖的身后站著的還有與黃藥師關系不錯的洪七公,對郭靖反感的衍生就是對歐陽克的親近,這是在桃花島招親過程中,黃藥師偏袒歐陽克的主要原因。此外,對歐陽鋒的推重很可能也是一個原因,當然,黃藥師推重歐陽鋒是因為歐陽鋒也與全真教關系緊張,而且,歐陽鋒還敢于公然前往全真教砸場子,相信這更加讓黃藥師對歐陽鋒刮目相看,因為歐陽鋒做了黃藥師難以做到的快事。 不但是對歐陽鋒,黃藥師對站在全真教對立面上的人都很有感情。黃藥師對李莫愁就是如此。在嘉興,黃藥師不但著了李莫愁的道,讓李莫愁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傷了程英,而且還讓李莫愁擄走了陸無雙,這似乎不能僅僅用一時大意來解釋。后來,黃藥師又因為李莫愁“桃花島主,弟子眾多,以五敵一,貽笑江湖!”的擠兌揚長而去,幾乎是置程英、陸無雙等人于險境而不顧。這就更不能用顧全自己的身份來解釋了,因為當年黃藥師羞辱梁子翁等人時就沒有顧全過自己的什么身份。其實原因很簡單,李莫愁是古墓派門人,而古墓派是全真教的對頭,所以,李莫愁是沾了古墓派的光,當然如果追根究底,李莫愁卻是沾了王重陽的光。
都說黃藥師是魏晉風度的代表,瀟灑不羈,亦正亦邪。這當然不錯,但是,正如魏晉風度是沉重的折射,黃藥師也有著微妙的人生苦悶。從表面上看,黃藥師有著難以彌補的遺憾。于是,摯愛逝去,心靈迷茫,可以說黃藥師的偏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遺憾的難以彌補。 當然,黃藥師人生軌跡的形成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文化原因。 魏晉風流人物生不逢時,黃藥師又何嘗不是。因為那時的江湖正是一個道義的江湖,這種道義需要內在的意義,也需要外在的形式,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忠孝乃大節所在,并非禮法!”黃藥師從來沒有懷疑過作為禮法真正核心的忠孝等價值觀念,反感的只是被利用吃人不吐骨頭的禮法外在的陳規陋習。黃藥師能夠“從心所欲”卻難以“不逾矩”。于是,在第一次華山論劍,黃藥師就成為王重陽的手下敗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隱喻。因為那時江湖中真正意義上的道義之士是王重陽。“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并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練的。”周伯通武學資質超群,卻難以真正理解他師兄王重陽何以能夠成為一代武學宗師,就籠統地泛泛而談。事實上,在金庸以“內圣”成就“外王”的語境中,身為抗金義士的王重陽當然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武學第一人,而且王重陽創立的全真教也成為玄門正宗。作為繼王重陽而起的道義之士,郭靖也是內外兼修。那時的道義之士是能夠救生民于水火,御強敵于境外,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王重陽是,郭靖也是,黃藥師不是。因為王重陽、郭靖的人生都與國家、民族聯系在一起,在為國為民中善其身,有一個明顯的外在倫理形式;而黃藥師則是在桃花影落、碧海潮生中善其身,難有形跡可尋。所以,那時的江湖,桃花島懸于海外,繽紛而寂寞,而襄陽城戰火紛飛、硝煙彌漫,卻是群雄聚集,風云際會,因為那時江湖的中心不在桃花島而在襄陽城。 評說武俠,破解江湖疑案!以刀會友,遍識天下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