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業協會行業技術規程 HYGC02/516—2013
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 2013-5-16發布 2013-5-16實施 中國漁業協會發布 前 言 本規范中所指的潛江龍蝦,學名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clarkii),俗稱小龍蝦。 本規范全文為指導性技術規程。 本規范根據《克氏原螯蝦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及GB17924-1999《原產地域產品通用要求》而制定。 本規范的附件為規范性附件。 本規范由全國原產地域產品標準化工作組提出并歸口。 本規范起草單位:湖北省潛江市水產局 本規范主要起草人:陶忠虎、劉挺、周浠、周多勇、王淑娟。 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 1 范圍 本規范規定了潛江龍蝦“蝦稻共作 ”的定義、養蝦稻田環境條件、養殖模式、病害防治、防止敵害和捕撈、水稻栽培與管理、潛江龍蝦質量標準、標志、包裝和運輸的技術要求。 本規范適用于潛江市境內龍蝦所有養殖水體范圍內(見附錄)。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11607 漁業衛生標準 GB 13078 飼料衛生標準 GB/T 108407.4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評價要求 NY 5051-2001 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NY 5071-2002 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 NY 5072-200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NY/T 5117 無公害食品 水稻生產技術規程 SC/T 1009 稻田養殖技術規范 DB42/T496-2008 蝦稻輪作 克氏原螯蝦稻田養殖技術規程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蝦稻共作” 蝦稻共作屬于一種種養結合的養殖模式,即在稻田中養殖克氏原螯蝦并種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種植期間,克氏原螯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長。 4 養蝦稻田環境條件 4.1 地理環境 養蝦稻田應是生態環境良好,遠離污染源;底質自然結構,保水性能好,不受洪水淹沒,有毒有害物質限量符合GB/T18407.4要求的稻田。 4.2 水質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應符合GB11607和NY5051-2001的要求。 4.3 面積 面積大小不限,一般以33500m2 (50畝)為一個單元為宜。 4.4 稻田改造 4.4.1 挖溝 挖溝。沿稻田田埂外緣向稻田內7m~8 m處,開挖環形溝,堤腳距溝2m開挖,溝寬3m~4 m,溝深1m~1.5m。稻田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還要在田中間開挖“一”字形或“十”字形田間溝,溝寬1m~2m,溝深0.8m,坡比1:1.5。 4.4.2 筑埂 利用開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田埂。田埂加固時每加一層泥土都要進行夯實。田埂應高于田面0.6m~0.8m,頂部寬2m~3m。 4.4.3 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應設防逃網。排水口的防逃網應為8 孔/cm(相當于20目)的網片,田埂上的防逃網可用水泥瓦、防逃塑料膜制作,防逃網高40cm。 4.4.4 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分別位于稻田兩端,進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進水口用20目的長型網袋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環形溝的低處。 5 養殖模式 5.1 投放幼蝦養殖模式 每年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稻田應立即灌水,每667m2(畝)投放規格為1.0cm的幼蝦1.5萬尾~3.0萬尾,投放幼蝦養殖模式,經幼蝦培育和成蝦養殖兩個階段養成商品蝦。 5.1.1 幼蝦培育場地 a)在稻田中用20目的網片圍造一個幼蝦培育區,每畝培育區培育的幼蝦可供20畝稻田養殖。 b)稻田水深應為0.3m~0.5m。 c)培育區內移植水草,水草包括沉水植物(菹草、眼子菜、輪葉黑藻等)和漂浮植物(水葫蘆、水花生等)兩部分,沉水植物面積應為培育池面積的50%~60%,漂浮植物面積應為培育池面積的40%~50%且用竹框固定。有稻茬的可只移植漂浮植物,供幼蝦棲息、蛻殼、躲藏和攝食。 d)肥水。幼蝦投放前7d(天),應在培育區施經發酵腐熟的農家肥(牛糞、雞糞、豬糞),每畝用量為100kg~150kg,為幼蝦培育適口的天然餌料生物。 5.1.2 幼蝦質量 幼蝦規格整齊,活潑健壯,無病害。 5.1.3 幼蝦投放 a)幼蝦運輸。幼蝦采用雙層尼龍袋充氧、帶水運輸。根據距離遠近,每袋裝幼蝦0.5萬尾~1.0萬尾。 b)投放時間。幼蝦投放應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陰天進行,避免陽光直射。 c)投放密度。培育區每畝應投放規格為1.0cm的幼蝦30萬尾~60萬尾。 d)注意事項。包裝、運輸、投放幼蝦時應避免離水操作,幼蝦運到培育區應進行泡袋調溫,溫差不超過2℃。 5.1.4 幼蝦培育階段的飼養管理 a)投飼:幼蝦投放第一天即投喂魚糜、絞碎的螺蚌肉、屠宰廠的下腳料等動物性飼料(以下簡稱“動物性飼料”)。飼料應符合GB 13078和NY 5072和NY 5072的規定。每日投喂3次~4次,除早上、下午和傍晚各投喂一次外,有條件的宜在午夜增投一次。日投喂量一般以幼蝦總重的5%~8%為宜,具體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水質和蝦的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日投喂量的分配如下:早上20%,下午20%,傍晚60%;或早上20%,下午20%,傍晚30%,午夜30%。 b)巡池:早晚巡池,觀察水質等變化。在幼蝦培育期間水體透明度應為30cm~40cm。水體透明度用加注新水或施肥的方法調控。 c)經15d~20d的培育,幼蝦規格達到2.0cm后即可撤掉圍網,讓幼蝦自行爬入稻田,轉入成蝦稻田養殖。 5.1.5 成蝦養殖管理 a)投飼:12月前每月宜投一次水草,用量為150kg/畝;施一次腐熟的農家肥,用量為100kg/畝~150kg/畝。每周宜在田埂邊的平臺淺水處投喂一次動物性飼料或克氏原螯蝦專用人工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30%~32%),投喂量一般以蝦總重量的2%~5%,具體投喂量應根據氣候和蝦的攝情況調整。當水溫低于12℃時,可不投喂。翌年3月份,當水溫上升到16℃以上,每個月投二次水草,用量為100kg/畝~150kg/畝。每周投喂一次動物性飼料,用量為0.5kg/ 畝~1.0kg/畝。每日傍晚還應投喂1次人工飼料,投喂量為稻田存蝦重量的1%~4%,以加快克氏原螯蝦的生長。可用飼料有克氏原螯蝦專用人工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28%~30%)餅粕、麩皮是、米糠、豆渣等,投喂的飼料應符合GB 13078和NY5072的要求。 b)經常巡查,調控水深:11月至12月保持田面水深30cm~50cm,隨著氣溫的下降,逐漸加深水位至40cm~60cm。第二年的3月份水溫回升時用調節水深的辦法來控制水溫,促使水溫更適合克氏原螯蝦的生長。調控的方法是:晴天有太陽時,水可淺些,讓太陽曬水以便水溫盡快回升;陰雨天或寒冷天氣,水應深些,以免水溫下降。 5.2 投放親蝦養殖模式 每年的8月底,中稻收割前15d往稻田的環形溝和田間溝中投放親蝦,每畝投放20kg~30kg。投放親蝦養殖模式經親蝦繁殖、幼蝦培育、成蝦養殖三個階段養成商品蝦。 5.2.1 親蝦的選擇 5.2.1.1 雌、雄蝦性別特征,性成熟的雌雄蝦性別特征見表l。 表1 雌雄蝦特征對照表 判別 | 雌 蝦 | 雄 蝦 | 體 色 | 顏色暗紅或深紅,同齡個體小于雄蝦 | 顏色暗紅或深紅,同齡個體大于雌蝦 | 同齡親蝦個體 | 小,同規格個體螯足小于雄蝦 | 大,同規格個體螯足大于雌蝦 | 腹 肢 | 第一對腹足退化,第二對腹足為分節的羽狀附肢,無交接器 | 第一、第二腹足演變成白色、鈣質的管狀交接器 | 倒 刺 | 第三、第四對胸足基部無倒鉤 | 成熟的雄蝦背上有倒刺,倒刺隨季節而變化,春夏交配季節倒刺長出,而秋冬季節倒刺消失。 | 生殖孔 | 開口于第三對胸足基部,為一對暗色的小圓孔,胸部腹面有儲精囊 | 開口于第五對胸足基部,為一對肉色、圓錐狀的小突起 |
5.2.1.2 選擇親蝦的標準如下: a)顏色暗紅或深紅色、有光澤、體表光滑無附著物; b)個體大,雌雄性個體重應在35g以上,雄性個體宜大于雌性個體; c)雌、雄性親蝦應附肢齊全、無損傷,無病害、體格健壯、活動能力強。 5.2.2 親蝦投放 a)親蝦來源:親蝦從省級以上良種場和天然水域挑選,雌雄親本不能來自同一群體,遵循就近選購原則。 b)親蝦運輸:挑選好的親蝦用不同顏色的塑料蝦筐按雌雄分裝,每筐上面放一層水草,保持潮濕,避免太陽直曬,運輸時間應不超過10h(小時),運輸時間越短越好。 c)親蝦投放前,環形溝和田間溝應移植40%~60%面積的飄浮植物。 d)親蝦投放:親蝦按雌、雄性比2~3∶l投放,投放時將蝦筐浸入水中2次~3次,每次lmin~2min(分鐘),然后投放在環形溝和田間溝中。 5.2.3 飼養管理 a)投飼:8月底投放的親蝦除自行攝食稻田中的有機碎屑、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周叢生物及水草等天然餌料外,宜少量投喂動物性飼料,每日投喂量為親蝦總重的1%。10月發現有幼蝦活動時,飼養管理方法見本標準5.1.4和5.1.5。 b)加水:中稻收割后將秸稈還田并隨即加水,淹沒田面。 6 防止敵害 稻田飼養克氏原螯蝦,其敵害較多,如蛙、水蛇、黃鱔、肉食性魚類、水老鼠及水鳥等。放養前用生石灰清除敵害生物,每畝用量為75kg;進水時用20目紗網過濾;注意清除田內敵害生物;可在田邊設置一些彩條或稻草人,恐嚇、驅趕水鳥。 7 常見疾病及防治 克氏原螯蝦常見疾病及癥狀和防治方法見表2,治療過程應按NY 5071要求操作。水稻病防治與農藥使用按CS/T 1009的規定執行。 表2 常見疾病及防治 病名 | 病原 | 癥狀 | 防治方法 | 甲 殼 潰 爛 病 | 細 菌 | 初期病蝦甲殼局部出現顏色較深的斑點,然后斑點邊緣潰爛、出現空洞。 | 1避免損傷; 2飼料要投足,防止爭斗; 3用10 kg/667m2~15kg/667m2的生石灰兌水全池潑灑,或用2~3g/m3的漂白粉全池潑灑,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生石灰與漂白粉不能同時使用。 | 纖 毛 蟲 病 | 纖毛蟲 | 纖毛蟲附著在成蝦、幼蝦、幼體和受精卵的體表、附肢、鰓等部位,形成厚厚的一層“毛”。 | 1用生石灰清塘,殺滅池中的病原; 2用0.3mg/L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全池潑灑。 | 病 毒 性 疾 病 | 病 毒 | 初期病蝦螯足無力、行動遲緩、伏于水草表面或池塘四周淺水處;解剖后可見少量蝦有黑鰓現象、普遍表現腸道內無食物、肝胰臟腫大、偶爾見有出血癥狀(少數頭胸甲外下緣有白色斑塊),病蝦頭胸甲內有淡黃色積水。 | 1用聚維酮碘全池潑灑,使水體中的藥物濃度達到0.3mg/L~0.5mg/L; 2或者用季銨鹽絡合碘全池潑灑,使水體中的藥物濃度達到0.3 mg/L~0.5mg/L; 3也可以采用單元二氧化氯100g溶解在15kg水中后,均勻潑灑在667m2(按平均水深1m計算)水體中; ④聚維酮碘和單元二氧化氯可以交替使用,每種藥物可連續使用2次,每次用藥間隔2d。 |
8 成蝦捕撈、幼蝦補投和親蝦留存 8.1 成蝦捕撈 8.1.1 捕撈時間 第一茬捕撈時間從4月中旬開始,到6月上旬結束。第二茬捕撈時間從8月上旬開始,到9月底結束。 8.1.2 捕撈工具 捕撈工具主要是地籠。地籠網眼規格應為2.5~3.0cm,保證成蝦被捕撈,幼蝦能通過網眼跑掉。 8.1.3 捕撈方法 將地籠布放于稻田及蝦溝內,每隔3~10天轉換地籠布放位置,當捕獲量比開捕時有明顯減少時,可排出稻田中的積水,將地籠集中于蝦溝中捕撈。捕撈時遵循捕大留小的原則,并避免因擠壓傷及幼蝦。 8.2 幼蝦補投 第一茬捕撈完后,根據稻田存留幼蝦情況,每畝補放3~4cm幼蝦1000~3000尾。 從周邊蝦稻連作稻田或湖泊、溝渠中采集。 8.2.2 幼蝦運輸 挑選好的幼蝦裝入塑料蝦筐,每筐裝重不超過5kg,每筐上面放一層水草,保持潮濕,避免太陽直曬,運輸時間應不超過1h(小時),運輸時間越短越好。 8.3 親蝦留存 第二茬捕撈期間,前期是捕大留小,后期捕小留大,親蝦存田量每畝不少于15kg。 9 水稻栽培與管理 9.1 水稻栽培 9.1.1 水稻品種選擇 養蝦稻田只種一季稻,水稻品種要選擇葉片開張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強的緊穗型品種。 9.1.2 稻田整理 稻田整理采用圍埂法,即在靠近蝦溝的田面圍上一周高30cm,寬20cm的土埂,將環溝和田面分隔開。要求整田時間盡可能短,防止溝中小龍蝦因長時間密度過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也可以采用免耕拋秧法。 9.1.3 施足基肥 養蝦的稻田,可以在插秧前的10~15天,畝施用農家肥200~300kg,尿素10~15kg,均勻撒在田面并用機器翻耕耙勻。 9.1.4 秧苗移植 秧苗在6月中旬開始移植,采取淺水栽插,條栽與邊行密植相結合的方法,養蝦稻田宜推遲10天左右。無論是采用拋秧法還是常規栽秧,都要充分發揮寬行稀植和邊坡優勢技術,移植密度以30cm×15cm為宜,以確保小龍蝦生活環境通風透氣性能好。 9.2 稻田管理 9.2.1 水位控制 3月份,稻田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位應逐漸提高至50~60cm;6月插秧后,前期做到薄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曬田;曬田復水后濕潤管理,孕穗期保持一定水層;抽穗以后采用干濕交替管理,遇高溫灌深水調溫;收獲前一周斷水。越冬期前的10~11月份,稻田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使稻蔸露出水面10cm左右;越冬期間水位控制在40~50cm。 9.2.2 施肥 堅持“前促中控后補”的施肥原則,化肥總量每667 m2施純N 12 kg~14 kg、P2O5 5 kg~7 kg、K2O 8 kg~10 kg。嚴禁使用對小龍蝦有害的化肥,如氨水和碳酸氫銨等。 9.2.3 曬田 曬田總體要求是輕曬或短期曬,即曬田時,使田塊中間不陷腳,田邊表土不裂縫和發白。田曬好后,應及時恢復原水位,盡可能不要曬得太久,以免導致環溝小龍蝦密度因長時間過大而產生不利影響。 9.3水稻病蟲害防治 9.3.1 蟲害防治 9.3.1.1 物理防治 按每3.3hm2安裝一盞殺蟲燈的標準誘殺成蟲。 9.3.1.2 生物防治 利用和保護好害蟲天敵,使用性誘劑誘殺成蟲,使用殺螟桿菌及生物農藥Bt粉劑防治螟蟲。 9.3.1.3 化學防治 重點防治好稻薊馬、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害蟲。防治方法見表3 9.3.2病害防治 重點防治好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防治方法見表3。 表3 常見病蟲害防治準則 病蟲 | 防治時期 | 防治藥劑及用量[g、ml(有效成份)/ hm2] | 用藥方法 | 稻薊馬 | 秧田卷葉株率15%,百株蟲 量200頭;大田卷葉株率30%,百株蟲量300頭。 | 吡蚜酮60~65 | 噴霧 | 稻水象甲 | 百蔸成蟲30頭以上 | 殺蟲雙750 | 噴霧 | 褐飛虱 | 卵孵高峰至1-2齡若蟲期 | 噻嗪酮112.5~187.5;吡蚜酮60~75 | 噴霧 | 白背飛虱 | 卵孵高峰至1-2齡若蟲期 | 噻嗪酮112.5~150 | 噴霧 | 稻縱卷葉螟 | 卵孵盛期至二齡幼蟲前 | 氯蟲苯甲酰胺30;殺蟲雙或殺蟲單810~1080;蘇云金稈菌(8000IU/mg)3750~4500 | 噴霧 | 二化螟、 三化螟、 大螟 | 卵孵高峰期 | 氯蟲苯甲酰胺30;殺蟲單675~94;蘇云金稈菌(8000IU/mg)3750~4500 | 噴霧 | 秧苗立枯病 | 水稻秧苗2-3葉期 | 廣枯靈45~90;敵克松875~975 | 噴霧 | 稻瘟病 | 發病初期 | 三環唑225~300 | 噴霧 | 紋枯病 | 發病初期 | 井岡霉素150~187.5;苯醚甲環唑·丙環唑67.5~90 | 噴霧 | 稻曲病 | 破口前3-5天 | 苯醚甲環唑·丙環唑67.5~90 | 噴霧 |
9.4 排水、收割 稻田的排水、收割。應注意的是排水時應將稻田的水位快速的下降到田面5~10cm,然后緩慢排水,促使小龍蝦在環形溝和田間溝中掘洞。最后環形溝和田間溝保持10cm~15cm的水位,即可收割水稻。 10 潛江龍蝦質量標準 10.1 感觀指標 商品龍蝦的外觀是:體色暗紅或深紅色。有光澤,體表光滑無附著物,無損傷,蝦體厚實,反應敏捷。 10.2 可數指標 上市的潛江龍蝦按個體重量不同,區分為特級品、一級品、二級品、三級品。其區分標準應符合表4規定。 表4 商品龍蝦的可數指標 項 目 | 個體重量(g) | 損傷率(%) | 特 級 品 | ≥60g | ≤5 % | 一 級 品 | 45~59g | 二 級 品 | 30~44g | 三 級 品 | 25~29g |
11. 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指標 汞按GB/T 5009.17規定執行。 無機砷按GB/T 5009.45規定執行。 鉛按GB/T 5009.12規定執行。 鎘按GB/T 5009.15規定執行。 銅按GB/T 5009.13規定執行。 氟按GB/T 5009.18規定執行。 六六六、滴滴涕按GB/T 5009.19規定執行。 土霉素、氯霉素按NY 5070規定執行。 12 標志、包裝、運輸、貯存 12.1 標志 12.1.1 符合操作規程的產品和企業,獲得批準后,可在其產品或產品的外包裝或產品說明書上使用潛江龍蝦產品專用標志,并標注產區名稱。 12.1.2 凡不符合本規程的產品(包括已獲原產地保護的企業,但某些批次的產品未達本標準的),其產品名稱不得使用含有潛江龍蝦(包括連續或斷開)的名稱。 12.2 包裝 將成品蝦沖洗干凈,裝入塑料蝦筐泡沫塑料箱。用規格為48cm×48cm×28cm的泡沫塑料箱包裝的應在箱內放0.5kg~1.0kg的冰塊,冰塊用塑料袋(瓶)密封。包裝材料應衛生、潔凈。 12.3 運輸 在低溫清潔的環境中裝運,要避免陽光直射,保證鮮活。用塑料蝦筐包裝的,要避免風吹。運輸工具在裝貨前清洗、消毒,做到潔凈、無毒、無異味。運輸過程中,防溫度劇變、擠壓、劇烈震動,不得與有害物質混運,嚴防運輸污染。 備注: 克氏原螯蝦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克氏原螯蝦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東經112°31′00〞~112°59′00〞,北緯30°09′00〞~30°35′00〞,涵蓋潛江行政區域內所有小龍蝦養殖基地,即積玉口鎮、高石碑鎮、王場鎮、廣華辦事處、周磯辦事處、楊市辦事處、總口管理區、漁洋鎮、老新鎮、熊口鎮、龍灣鎮、張金鎮、浩口鎮、運糧湖管理區、西大垸管理區、園林辦事處、泰豐辦事處、竹根灘鎮、后湖管理區等19個鎮(處、區)小龍蝦養殖水面,總面積達1.47萬公頃。 9號文附件 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