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長片(feature)? 這在電影里面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關于它的定義,美國影藝學院(AMPAS)、美國電影學院(AFI)和英國電影學院(BFI)三家機構都規(guī)定為是40分鐘以上的影片,而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規(guī)定是超過1600米的35mm影片,這對于有聲片來說,等于58分鐘29秒。美國電影演員工會(SAG)規(guī)定是不低于80分鐘。 下面是對feature這個概念的考古。 該術語來自美國雜耍節(jié)目(vaudeville)。人們一開始用feature film這個詞的時候,強調(diào)它是非常特別的好戲。在1910年前后,相比普通的短片,feature的制作費更高,你要買、要租,都要花更多的錢,但普通觀眾的門票并不一定漲價。一般來說,feature film會比普通片子要長。 1909年之后,feature一般都指多本(multi-reel)影片,通常要求不低于1000呎,在最慢放映速度下,時長大約在15至20分鐘間。短片,稱為split reel,一般少于500呎。1910年5月,電影發(fā)行銷售公司(Motion Picture Distributing and Sales Company)要求合伙對象一周須買至少六本影片,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價格。該公司將一本界定為700呎與1050呎之間,并無論具體長度,統(tǒng)一標為1000呎。 1910-1915年間,feature特指二到八本長的影片,極少情況下,有的單本影片也被稱為feature。其中尤其長的,被專稱為「special feature」或「big feature」。查閱1915年的行業(yè)報紙,兩本影片(two-reel film)既出現(xiàn)在feature版面,也出現(xiàn)在regular版面上。可見,在1910年代中期,這一術語的用法是比較混亂的。 如我們所知,那時候電影和各種雜耍娛樂是在相同的場所進行演出的,一場演出可能包括幾部短片的放映,再穿插各種雜耍小節(jié)目。劇院老板有權決定一場演出中,各個節(jié)目的順序和搭配。為了增大自己對影片放映的控制權,電影制片人傾向于讓影片更長,這樣劇院老板就無法隨意打斷其放映過程,并且能排擠演出中非電影內(nèi)容的比例。 雖然劇院的老板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但他們?nèi)匀槐硎玖瞬粷M,他們認為,如果一部短片不成功,只要再來一部好的就能抵消失敗,但如果feature是爛片,整場演出就砸鍋了。 有三家洛杉磯的放映商給電影專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寫信說:「我們很不滿,百代公司向我們收取額外的染色費和表演費,在我們看來,每呎影片的價格是固定的,問題在于,多余的費用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在這里,百代公司要收的所謂「表演費」,便是因制作feature而上升的成本。 最初,放映模式是增加片長最頑固的壁壘。鎳幣影院的生財之道是依靠觀眾的大量流動,你可以隨時買票進入影院,每本片子都是新的,所以劇院老板的競爭法則是盡量提高單本影片的數(shù)量。一開始,多本的feature只能到主流放映體系外去占領市場。比如像巡回劇團一樣,在各地流動放映。
1912年有一部big feature叫《克里奧佩特拉》(Cleopatra)就是用這種方式發(fā)行的。一般每發(fā)一個拷貝,會相應配備一個推廣人,一個放映員和一個經(jīng)理。這個小團隊每到一處,就去租當?shù)氐膭≡骸靡活惖膱鏊鼈兊膬r格顯然要比普通電影院要高,然后一直放,直到賺夠本才走。 如果不采用巡回放映的發(fā)行模式,或者待巡回旅行結束之后,制片方會用一種「states rights」的分銷策略,美國那么大,將影片在某地的發(fā)行權賣斷給一個個小公司,讓它們分而治之。所以feature film的發(fā)行系統(tǒng)一開始是獨立于傳統(tǒng)渠道的,隨著它的成長,舊的體系慢慢崩潰了,海量座位的影院越來越多,加快觀眾周轉也就不必要了,從此美國迎來了長片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