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醫辨證施治 提要:胃癌古代沒有這個術語,中醫認為虛證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和病機,正氣不足,氣血虛弱,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因而出現氣滯、血瘀、濕聚、痰結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最終形成腫瘤,胃癌亦是如此。 胃癌是長期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倦內傷或感受外邪,致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或久病脾胃受損,痰濕內生,氣滯血瘀,凝結于胃而成。正如《諸病源候論》曰:“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氣結,氣結則不宣流,而使噎塞不通也”。《奇效良方·翻胃門》謂:“夫反胃者,本乎胃。多因胃氣選遂,飲酒過傷,或積風寒,或因憂思悒怏,或因蓄怒抑郁,宿滯痼癖,積聚冷痰,動擾脾胃,胃弱不能消磨谷食,遂成此癥”。 中醫對胃癌的治療先分清邪正虛實,辨其邪正盛衰。早期大多以邪實為主,治宜攻邪以輔正;晚期大多以正虛為主,治以扶正祛邪;由于胃癌病因病機錯綜復雜,宜根據局部與整體的觀點把辨證論治與辨病治療相結合,扶正與抗癌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在改善胃癌患者癥狀,延長生存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療效。 1、肝胃不和型: 治則: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方劑:逍遙散合旋復代赭石湯加減。 2、痰濕凝結型: 主證:胸脘悶脹,或隱隱作痛,嘔吐痰涎,面黃虛胖,腹脹便溏,納呆食少,舌淡,苔白膩、脈細濡或滑。 治則:燥濕化痰,健脾和胃。 方劑:二陳湯加減。 3、氣滯血瘀型: 主證:胃脘部刺痛或拒按,痛有定處,或可捫及腫塊,腹脹滿不欲食,嘔吐宿食或如赤豆汁,或見柏油樣大便,舌紫暗或瘀斑、瘀點,脈澀細。 治則: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方劑:膈下逐瘀湯加減。 4、脾胃虛寒型: 主證:面色白光 白,神倦無力,胃脘部隱痛,喜溫喜按,嘔吐清水,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欠溫,浮腫便溏,舌淡胖,有齒印,苔白潤,脈沉緩或細弱。 治則: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劑:附子理中湯加減。 5、胃熱傷陰型: 主證:胃脘灼熱,時有隱痛,口干欲飲,喜冷飲,或胃脘嘈雜,饑不欲食,納差,五心煩熱,大便干燥,舌質紅或絳,或舌見裂紋,舌苔少或花剝,脈細數。 治則:養陰清熱解毒。 方劑:養胃湯加減。 6、氣血雙虧型: 主證: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自汗盜汗,或見低熱,納呆食少,胃脘疼痛或有腫塊,食后胃脹,形體消瘦,舌淡白,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治則:益氣補血,健脾和胃。 方劑:八珍湯加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