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鯉|文
這個標題我斟酌了蠻久的,提到“六小齡童”和“最好”,往往第一反應是“六小齡童是最好的孫悟空”,這句話也是絕大多數朋友的想法,但是略一琢磨卻是值得商榷的。 猴王世家 先說六小齡童的履歷,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雖然不為人所知(以至他特地辦了一張以“六小齡童”為名的身份證),但這個“章”字卻大有來頭。 章家數代猴王,一脈相承。 自六小齡童曾祖章廷椿開始,就與猴戲結下了不解之緣。身為紹興農民的他,開始了猴戲演出,打下“活猴章”的名號。 從這以后,章家四代猴王,從戲曲走到大屏幕,每位猴王都花畢生功力,打小就練基本功,人才輩出,創下“章家猴戲”累累盛名。 六小齡童的祖父,“賽活猴”章益生,將紹劇開拓到上海,生根發芽至今。 六小齡童的伯伯,“七齡童”章宗信,除了飾演猴王外,還在戲曲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飾豬八戒,人謂其“形神兼備,笨扮巧演,諧而不俗,妙趣橫生”。 六小齡童的父親,“六齡童”章宗義,六歲登臺,是名符其實的南派猴王。 六小齡童的大堂兄,“七小齡童”章金元,至今仍活躍于戲曲界。 六小齡童的二堂兄,“小七齡童”章金云,至今仍活躍于戲曲界。 六小齡童的哥哥,“小六齡童”章金星,三歲登臺,被稱之為“天才猴王”,奈何身患白血病,英年早逝。 一九八二年,中央臺準備開拍《西游記》,在觀看了小六齡童的《三打白骨精》后,導演楊潔專程來到章家,卻意外得知小六齡童已經去世,這時小六齡童的父親章宗義,向楊潔導演正式推薦他的小兒子,章金萊。 “六小齡童”之名,由此打開。 90年代六齡童(右)與六小齡童同臺演出。 資料
那么我又為什么把“孫悟空”改成了“猴子”呢? 這就要看到我們的《西游記》原著了。 《西游記》講了什么? 大概在去年得知六小齡童打算拍一部《敢問路在何方》、號稱最遵循原著的《西游記》相關電影時,我寫下這么一段話: 那版電視劇演員們付出的辛苦勞動大家也是看見的,我查過相關資料,當時技術落后,鎮元大仙坐著飛起來的那個鏡頭就花了整整一天,所以這版電視劇前前后后拍了很多年,也導致唐僧的扮演者屢屢換人。 再說演員本身,每個演員都演得非常實在。六小齡童老師的孫悟空演得活靈活現,活像一只猴,已經終身貼上標簽坐上寶座不可動搖。其他的演員也是如此,楊潔導演選的基本上都是國人對《西游記》人物印象的演員,為此拒絕過劉曉慶等大明星,相比于張紀中到處找明星拍,真是為了藝術而甘愿得罪人、沒收視(但畢竟是舉國拍攝,收視率是有保證的,經典的地位也不容動搖)。 另一方面,老版演員大抵是戲曲出身,所以味濃,觀眾愛看。 但我不喜歡的是什么呢? 老版拍的《西游記》,花的功夫大抵都在拍攝上了,《西游記》本身的味道其實并沒有太多涌現。 《西游記》是什么味道呢?首先這是一部證道之書。 孫悟空冥頑不靈反天庭(其實是“反社會”,不要你管、不要他管)時,這就是一部有深刻含義的作品了。 因為孫悟空沒有屈從于規則的天性,無論是天規還是人情世故,對孫悟空來說都是不可理喻的,既然不可理喻,那怎么辦? “打破頑空須悟空”。 為什么有人說“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保?/p> 因為在孫悟空的眼里,地位、權貴、道德,本就是一紙空文,這些都該被打碎、擊垮牛鬼蛇神,追求絕對的自由。 絕對的自由是什么?不是追求民主,不是為民造福,絕對的自由只有四個字——“不要被管”。 所以鬧天宮的故事最被大家喜歡了,和天庭眾神仙全部沒大沒小,對天庭威嚴毫無敬畏,因為英雄只此敢爭先。 再到了后來,孫悟空終于妥協,跟著唐三藏去取經。 唐三藏這個形象,雖然是金蟬子轉世,雖然是十世修行,但他本質上是一個俗人。非要加上一些修飾語的話,那么他是一個有堅定內心的、學佛的凡人。 他是一個凡人,你可以說他有局限性,他看不透事物本源本質,他看不清事件來龍去脈。所以面對白骨精的偽裝,他一直苛責孫悟空兇狠;面對強盜的惡行,他一直埋怨孫悟空魯莽。 換個思路,當我們看到有人打死無辜的一家三口,我們心里會怎么想? 當觀眾因為這事討厭唐僧,只是因為觀眾比孫悟空還對這些事了然于胸,可唐三藏不知道。 唐三藏就是一個身在局中的凡人。 《西游記》是一部證道之書,這個“證”字是一種動態。里頭的人物會在取經途中得到自己的精神覺醒。 唐僧如果在剛上路時就已經成為圓滿之人,何須再走那九九八十一難? 唐僧是不完美,他會怯弱、會愚昧,甚至會自私,但他有堅定的向善之心,正是這樣的心,在這條西游大路上才慢慢走向佛子。 這樣的人,才是真凡人、真佛子。 在這條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是實實在在的妖魔,卻也是自己的心魔。 功德功德,不只是因為師徒四人除了多少妖魔鬼怪,還因為他們在這一路上除去了自己的心魔。 佛在哪里?佛在心里。佛無處不在?!段饔谓的?/span> 1986版《西游記》確實好,但在它之上,《西游記》還有更廣的空間。 準確說這部電視劇是基于民間故事的《西游記》,而非基于原著的《西游記》,原著之所以比《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游記平話》、《唐三藏西游釋厄傳》深刻,恰恰在于其內涵、本質。 上圖出自《西游降魔篇》,這部看似惡搞的電視劇,卻在我心中算作是對《西游記》內涵把握得最深的一部影視作品。 ——雖然周星馳說自己還沒讀完《西游記》…… 當然這部電影有不足之處,太急了,后面降服孫悟空的部分略有突兀,心魔未除,若是放寬電影時間,好好讓唐三藏和孫悟空互除心魔,那將會更好。 再說孫悟空的形象,原著里是這么說的: 魔王見了,笑道:“你身不滿四尺,年不過三旬,手內又無兵器,怎么大膽猖狂,要尋我見什么上下?” 卻說那孫行者請三藏上馬,他在前邊,背著行李,赤條條,拐步而行。 那怪仔細觀看,見行者身軀鄙猥,面容羸瘦,不滿四尺。笑道:“可憐!可憐!我只道是怎么樣扳翻不倒的好漢,原來是這般一個骷髏的病鬼!” 怎么看都是這個樣子最對嘛—— 推薦一首歌,林夕作詞,名為《只愛西經》,出自港版《西游記》:
讓我們回到上述命題,我們已經將命題變為“六小齡童是電視劇里最好的孫悟空”,現在經過和原著精神的對比,我們自然清楚,六小齡童的孫悟空是民間里大家喜聞樂見的孫悟空,而不是煌煌大著《西游記》里的孫悟空,而那個孫悟空所代表的戾氣,恰恰才是文學史上絕佳的人物形象。 所以,請允許我改成,“六小齡童是電視劇里演得最好的猴子”。 順帶一提的是,雖然六小齡童老師的孫悟空非常棒,但這不是他牢牢抓住《西游記》話語權的理由,除卻他本身對《西游記》的改編外,他拍的一部《吳承恩與西游記》,也是很荒唐的改編。 ——甚至《西游記》作者是不是吳承恩,學界至今都沒有定論呢。 最后要說的是,因為最近六小齡童老師和春晚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所以我貼幾張圖大家自己看—— 微笑臉,原來這都是大年初一要上映的那部《西游記》題材電影的惡意捆綁營銷啊。那部電影是前年《大鬧天宮》的續集,不知道諸位有沒有看過那部甄子丹主演的奇作? 攤手,我還是期待《美人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