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影將與俄羅斯合作拍攝大型故事片《圖蘭朵》”,在第八屆長春電影節俄羅斯青年導演電影展映期間,從長影廠副廠長宋江波處傳出的消息使長影這個一度在人們眼中陷入沉寂的中國最著名的國有電影老廠再度吸引了人們的視線,令人們有幾分驚詫,也有幾分振奮。長影集團董事長、長影廠廠長趙國光說,經過多年的改革,長影的電影生產正在復蘇,現在有能力在傳統的主旋律影片和藝術片的基礎上,進行更多的的嘗試,包括拍商業大片,并力爭在一、兩年內拿出一兩部在國內有影響的影片。 長影之變 長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曾被指為“無片可拍”,長影藝術管理處處長王霆鈞說,“當時的情況下長影面臨的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哪有精力創作”。 長春電影制片廠建于1945年,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電影制片廠。第八屆長春電影節評委會主席、著名導演吳天明說,西影廠和他本人都是“長影之子”。建廠60多年來,長影拍攝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影片,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被人們稱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電影進入了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而長影作為一個國有的老文化單位,陷入了極端的困境中,到1997年,長影賬面虧損已達到3000萬元,舉步維艱,難以為繼。每年只能勉強出生產三四部影片。與長影的國有大廠地位和群眾的期望值比差距很大。 1998年,長影率先在電影界進行體制改革。當年7月,長影徹底推倒了舊有的體制,組建了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由事業向企業的轉變。集團在全國率先實施“出資人制度”,改國有獨資為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了準獨立制片人制度,規定集團拍攝電影和電視劇,不再由企業直接投資,而改由自然人擔任制片人投入生產。在產業結構上和電影產業開發上,進行了重大改革。改變了單一制片的局面,構建了大電影產業鏈。制片業為龍頭,向電視業、旅游業、發行放映業拓展和延伸,電影頻道開播,建立長影電影發行院線,建設了長影世紀城。 1995年到2003年,長影渡過了最艱難的求生存的階段。從2004年開始,長影電影生產出現了復蘇的跡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長足的提高。《任長霞》《燦爛的季節》《七品知縣賣紅薯》《菊芋治沙》等分獲第十屆、第十一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優秀戲曲片獎和優秀科教片獎。《浪漫女孩》獲第七屆長春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女演員獎;《微笑》獲2005年紐約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新人獎。2006年,《大東巴的女兒》和《大娃娃與小公主》獲2006年度“希臘-塞浦路斯國際電影節”和圣彼得堡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最佳女配角獎。今年拍攝的《大道如天》被廣電總局確定為建黨八十五周年獻禮片;第八屆長春電影節上,長影4部影片入圍“金鹿獎”,《兩個裹紅頭巾的女人》獲評委會特別獎,《大東巴的女兒》主演楊梅獲最佳新人獎。 按現代電影生產模式打造的新長影 “長影最大的轉變是電影生產方式的轉變,這是一種以項目為中心的生產方式,也更接近現代電影生產方式。”長影集團董事長、長影廠廠長趙國光說。 好萊塢和其他發達國家的電影方式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項目的臨時性,二是要素的組合性。制片公司本身并不養導演、演員等創作人員,只擁有項目的策劃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項目確定后,創作人員和其他要素都是因時因地隨機優選組合。這種生產方式和用人方式的好處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項目適合,唯才是舉,可以在全世界選最合適的。恰恰相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內電影生產企業,尤其是長影,追求大而全,并把人多少作為衡量企業實力的標準。到上世紀90年代初,長影已膨脹到3000多人,其中在崗2000人,離退休1000多人。如此數量龐大的人員給長影發展帶來了難題,一是養不起,二是養不住,三是養不活。 2003年,長影被列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長影進行了一系列動人事制度改革,1300名離退休人員進入社會保險,1300名在崗人員中,580名符合條件的內退;418人解除勞動合同領取經濟補償金;在集團公司和各子公司競爭上崗302人,身份全部轉為企業用工、實行聘任制。改革后無論在崗人員、內退人員、解除合同的,都可以和長影建立一種簽約關系。長影為這些藝術人才服務,推介他們在適合的項目上應聘。 通過改革,長影建立了新型電影生產模式和用人制度,集團電影生產用人面對全社會聘用。電影《任長霞》,導演來自長影,演員來自全國各地,編劇來自北京,發行來自上海。該片總的票房突破了3000萬元,在上海上映第一周票房就超過了美國大片。 長影藝術管理處處長王霆鈞認為,長影在改革中最大程度地保護了藝術人才,真正的人才沒有因改革而流失,反而因為新的用人方式,提升了競爭意識和敬業精神。 從“不賠錢”到生產“大片” “長影現在最大的任務是出好作品”,趙國光說。“在現代電影生產模式下,評價一個電影廠的好壞不是你有多少演員和導演,而是看你的生產能力,每年能生產出多少有影響力的片子。” 近10多年來,長影盡管沒有停止拍片,有的影片還獲了獎,但是尚未產生在市場上有影響力、能引起轟動的影片。趙國光說,由于資金實力很弱,長影的電影生產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都以“不賠錢”為標準,所以一直以傳統的主旋律影片和小成本的藝術片為主,商業片拍得很少。“現在我們有能力進行更多的嘗試,包括試水商業大片。”趙國光說。 經過這些年的改革和積累,長影目前已經具備了重振電影主業的條件。一是電影生產恢復元氣并有了一定基礎,目前長影兩個影視公司每年都能拍攝完成10幾部故事片;二是長影通過其他電影產業的經營,積累了一部分資金;三是目前長影儲備了一批生產項目,如中俄合作的《圖蘭朵》、與鄭淵潔合作的《睡眠沖擊波》、正在與日本方面洽談合作的《水滸》和《關公》等;四是電影產業開發上取得了一定成效,長影世紀城經營勢頭良好,現已與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展開全面合作,獲得鄭淵潔作品全部影視拍攝權。趙國光認為,長影世紀城進軍電影主業,是以下游產業推進上游產業,把電影產業鏈做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產業圈的良好開端。 目前,長影上上下下都在為振興電影生產做準備,除了和藝術家們在一起進行創作方面的研討,趙國光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電影院。每次看電影他都坐第一排,以便于“向前面看電影,向后面看觀眾”,研究電影市場變化和觀眾的反應,籌劃長影的電影生產項目。 “電影現在已經全球化。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對開發市場尤其是國外市場還比較陌生,而且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一些自以為不錯的項目拿到海外市場人家不認。”趙國光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長影積極尋求與海外和港澳臺地區電影公司的合作,力圖借國外和香港電影的成熟商業經驗來運作長影的“大片”。趙國光說,“這個‘大片’并不是單單指投資大,而是在觀眾中叫得響、市場中有影響。長影的‘大片’,是商業片也可能是有票房號召力的主旋律影片。” “長影人的目標是,到2010年,成為中國電影重要的制片中心,重要的旅游基地,東北最大的電影產業園區,力爭打造一個新長影。”趙國光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