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接觸了4位北大數院才女,并邀請她們在《Leo時間》中分享經驗。整理完采訪手記后,我想“借題發揮”來寫寫一些文章,談談我對學習的理解。 肯定,如鑰匙般,能打開學生心靈的智慧之窗;表揚,如種子般,能深埋在學生的夢想之田中。
很多成績不錯的學生,在介紹學習經驗時,都會分享這么一段類似的經歷——Ta在小學或初中曾遇到一位好老師,老師??隙═a的認真和聰明,要么是在班級點名表揚Ta,要么是鼓勵Ta上臺講題或者參加一項比賽。于是,Ta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Ta就更加努力地學習,不斷挑戰新的任務和目標。來自湖南雅禮中學的琪湉,就是如此。在讀小學時,她做出數學老師設計的每日一題后,總能受到老師的表揚。于是,她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就主動去做課外拓展題,從而走上了數學競賽之路,最終進入國家集訓隊。
因完成學習任務(做出題目,背出單詞等)而被肯定,因成績排名前列而被表揚,因學習進步而被鼓勵,因比賽獲獎而被贊賞,學生在學習中達到目標、實現愿望時,學生就能獲得成就感。這是一種十分積極的情緒體驗。隨著多次成功經歷的累積,一個人對一件事情就擁有了信心,產生了興趣。
只是在很多時候,這樣的故事只是少數學生的專享,因為更多的學生屬于“中等生”。中等生,這個詞并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它只是反映了占總數80%的學生的成績狀況。這群孩子智商并不低,性格也好,只是成績不是最拔尖的而已。因為學校老師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老師的目光自然而然會聚焦在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中等生們的成績在一個正常波動范圍內提高或降低時,并不能引起老師的重視,但是,中等生們恰恰更需要老師的關注和肯定。
所以,我們需要把這些理念滲透到我的課程和練習中。比如,每天的練習,重要的不是題目本身,而是輔導老師有溫度的批改和指導。孩子學習態度和習慣的一點進步,都能被輔導老師注意到。在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做下次作業時,就會繼續進步。比如,在每節課上課前,老師都會曬出作業認真、回答積極的孩子的名單;又比如,輔導老師會根據學生們某階段的表現,用明信片寫上寄語,并送一些小禮物給學生們。
這是不是在哄學生?學生進入高年級后,就不再需要這些?
其實,成人同樣很需要別人的肯定。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個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達到滿足后,就要獲得尊重需求,進行自我實現。一個人努力工作后,只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才能更好地欣賞或體驗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價值。
學生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的心理還在成長中,他們的自我認識能力還未發展健全,孩子們更看重別人的承認和肯定。當學習或行為上取得小小的進步時,學生都想獲得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只是我們很多的家長,太吝嗇自己的肯定和表揚;只是我們很多的老師,忽視了“中等生”這個沉默的大多數。
學習其實是辛苦的,那為何不在孩子求學之路上,給與他們充分的成就感呢?
此文與老師家長們共勉。而我們也會努力踐行。
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