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心靈塑造
董進宇,中國國際家庭教育論壇形象大使,吉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董進宇是國內最早推廣“學習型家庭”理念的人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少數能做個別輔導的心理咨詢專家。他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被中國越來越多的家庭接受、認可和應用,被眾多的媒體譽為“中國親子關系第一人”。
孩子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更是我們民族的未來,家庭教育不僅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目前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普遍存在什么問題,家庭教育應該完成的核心任務是什么?一個孩子的成長家長應該最注重哪方面的教育?記者在董進宇教授《鑄造孩子成功未來》的演講現場為您找到了答案。
孩子的問題,百分之百在家長
父母不主動改變,孩子是沒法改變的
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和親身經歷,董進宇發現,父母跟孩子的關系是家庭教育的真正奧秘所在。在心理學上,把這個關系叫做親子關系。
在良性的親子關系狀態下,父母會給孩子提供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孩子可以自由發展,他的天性不會被壓抑,他的潛能不會被埋沒。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扭曲的,比如說父母居高臨下,批評打罵孩子,不問孩子感受;孩子有心里話不跟家長說,彼此之間相互抵觸相互敵視,甚至相互仇恨、相互不信任。在這種關系狀態下,父母無論怎么努力教育,都沒辦法把孩子教育好;相反,父母越是努力教育孩子,孩子出毛病的幾率就越高。
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良好關系應當是: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父母無條件愛孩子,孩子懂得感恩;彼此之間相互信任。在這種關系狀態下才能教育好孩子。
董進宇認為,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有問題的話,那百分之百是家長有問題。原因很簡單,孩子是在你身邊長大的,他的觀念和行為是你給他模式化進去的,現在你倆關系出了問題,孩子是未成年人,當然得由家長負責了。所以,根據邏輯推理,孩子有問題,百分之百是親子關系有問題;親子關系有問題,百分之百是家長有問題。所以,如果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父母不主動改變,孩子是沒法改變的。
精神人格塑造是第一位的
家長切勿本末倒置
董進宇說:最樸素的觀點就是注重孩子做人的教育,但這80%是家長的任務。如果把一個人比作一棵大樹,樹冠代表人的知識和技能,樹干代表人的身體,樹根代表人的心靈,那么要長成參天大樹,就看根部扎得深不深,而家長的任務是塑造樹根,這是基礎的家庭教育。應該先做人后做事,也就是說孩子的精神人格塑造好了,這個孩子正常發育,他自然就會學好,凡是孩子學不好的肯定是“樹根”有問題。現在的父母都把知識技能這些細枝末節當作根本,完全是本末倒置。
樹根要得到營養,首先家長得無條件地愛孩子。董進宇說,中國家長也許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家長,但往往會走入愛的陷阱。如果孩子考了100分,家長就又親又抱;孩子考了50分,家長就又打又罵,孩子會覺得得到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我必須得優秀、必須得成功,這樣反而容易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不正常,彼此誤解,相互猜忌、敵視、奴役,孩子的行為也容易扭曲。
董進宇的女兒2013年考入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南加州大學影視專業攻讀博士,可是在上小學時,她也曾是后進生。董進宇對女兒的教育方式比較獨特,他從來沒有輔導過女兒做功課,就是每天回來跟女兒聊十分鐘,只聊四個問題,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這四個問題是:學校有什么好事發生嗎?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現?今天有什么收獲嗎?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幫助嗎?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其實蘊藏著豐富的含義,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調查女兒的價值觀,了解她心里面覺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勵女兒,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個問題是讓她確認一下具體學到了什么;第四個問題則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很關心你,二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在家庭教育中,精神人格的塑造是第一位的,然后再培養她的學習興趣,讓她找到學習的快樂,找到學習方法,這三點是最重要的,至于學習知識本身是她自己的事。
董進宇舉了他女兒的一個例子。女兒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來說,老爸,老師說讓我做完作業讓你給我檢查,檢查完之后簽字。董進宇讓她坐下并問她:這是你在讀小學還是我在讀小學啊?女兒回答是我在讀。董進宇又問女兒:那你在讀小學,是你的作業還是我的作業啊?女兒回答當然是我的作業了。那你的作業是你有責任檢查對呢,還是我有責任保證對呢?她說那應該是我吧。董進宇說:對么,你的作業應該你自己來檢查,這是你的學習你的人生,跟我沒關系。我只是你爸爸,我只是愛你。所以董進宇從來沒給孩子檢查過一道題。
董進宇提醒各位家長,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督促,就等于家長是領導,孩子是員工,學習作業的責任在家長身上。教育有兩條根本性原則,第一是塑造孩子精神人格方面,有責任才有成長,成長才能成熟。第二個原則是有責任才有主動性,主動才會學好。這兩點都提到了責任,家長要把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而不是在自己身上,一個人必須有了責任才會有擔當,才會把事情做得更好。
培養孩子六大心靈品質
成人靠自尊心,成才靠自信心,成功靠責任心
董進宇認為,要讓孩子優秀,家長得著重培養孩子的六大心靈品質: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同情心和良好的習慣。其中,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心是孩子人格成長的“主體三腳架”。
第一培育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個人的精神脊梁。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樹,自尊心是最大的樹根,下面會長出羞恥心和上進心。一個孩子沒皮沒臉已經不能教育他了,其實自尊心的本質內涵就是羞恥心和上進心。如果打孩子倆耳光,對身體的傷害三天就可以復原,但對心靈上的傷害一輩子也不會復原了。自尊心怎么培養?第一尊重孩子,第二不打罵孩子,讓孩子像人一樣活著,女孩子像淑女,男孩子像紳士。
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來對待,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自己進而也會尊重別人。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個方法是無條件地愛孩子,這樣孩子的自我價值就會上升,開始感覺自己很好,進而產生前進的動力。
自信心是一個人做事時的主觀心理狀態。有了自信心他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甚至調動潛能,把事情做成功。一個自信的學生面對試題時,大腦會深入試題內部,去尋找條件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把題做對。缺少自信的孩子,看到試題會停留在題的表面,感受試題帶來的壓力,產生焦躁情緒,然后會想:這題怎么這么難?老師為什么這么出題?我做不出來爸爸媽媽會怎么批評我?結果20分鐘過去了,他根本沒做題。最后他得出的結論是:我的數學就是不行。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就要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有三種心態:我能、我試試、我不能,只有當他們自信地說“我能”時,潛力才會被激發出來。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家長要學會做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二是家長要把孩子的行為所產生的后果反饋給孩子。當一個人的行為與其他人的痛苦或快樂產生了因果聯系,自己對這種聯系很看重的時候,就產生了責任心。學生在課堂上講話會影響其他同學,如果他有責任心就不會在課堂上講話了。一個孩子責任心沒建立,是斷然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我們太多的家長沒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責任心,沒能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然后由我們來看管,來強迫,這樣等于孩子對人生的責任由家長來承擔了。家長當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們不斷地在后面監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對自己負責任的責任心,我們家長的監督職能就可以解除了。
培養孩子的進取心。初中以前要著重培養孩子的進取心:要立志成大才;要把事兒當事兒;要切斷后路,不依賴任何人,不要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父母的錢不是你的錢,只有自己掙的錢,自己才有能力控制得住,否則,錢會控制你,引你走向歧途;不要單純看分數,不要搞物質利誘,不要搞功利性的學習動力誘導。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人的基礎道德和良知,有同情心的人會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人生。
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快車道。一個人的習慣決定了他的日常行為,而日常行為決定了他一生的成就。
董進宇說,心靈品質的前四項能培養一個成功的人,前五項能培養出善良的成功者,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六項心靈品質,他就是一個杰出的人。
董進宇教育理念
教育重在心靈教育。
調整親子關系是教子成功的真正奧秘。
優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優秀的方法。
孩子有問題,百分百是家長有問題。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父母的確認、表揚與鼓勵是孩子上進的原動力。
教育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上,而不是結果上。
家長要給孩子傳達“學習是快樂”的觀念。
家長的八大工具:愛、表揚、鼓勵、確認、理解、陪伴、制定規則、批評。
人的身體、智力、心靈必須同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