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為力”,這個詞很容易懂,我們也會經常說起它。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我也會體驗到各種各樣的無能為力:有對自己的,也有對來訪者的。 但很多時候這種“無能為力”僅僅是一種感覺,沒讓我產生什么特別而深刻的感受。直到最近的一次咨詢。 我的來訪者對我說起一些事,我像是被擊中了:那一刻我突然對這個詞生發出很多想象和思考,也直到那一刻我才深刻體驗到“無能為力”: Ta講到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感到惡心的、骯臟的部分,但又只能忍受,對此做不了任何事情。一方面厭惡那些部分,另一方面又必須同那部分在一起,甚至覺得與這些厭惡的東西在一起,似乎才是對的,是維系關系所必須有的承擔。Ta陷在這樣的怪圈里,對自己完全沒有辦法,“我無法甩掉它們,我做不到,我對自己的那部分完全無能為力啊”。 在這一刻,從Ta嘴里說出的“無能為力”這四個字深深觸動了我,我體會到那深深的沮喪和失望。當時真想軟軟的縮成一團,靠在某個角落里發呆,直到自己化成一股輕煙,然后消失掉(當然,這是我當時的幻想,可能與來訪者無關)。 我想最為關鍵的是,那一刻我對“無能為力”產生了某種情懷,促進我體驗到某種深邃的無助、無力感,而那時我也做不了什么,我甚至無法用語言描述它,所能做的僅僅是陪著Ta感受那穿透心腹的“無能為力”感,試著去理解和承載。 繼而我就聯想到很多這樣的時刻,很多的“無能為力”…… “我抓不到自己的感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真的開心,還是為了要開心而開心。我想對生活有感覺,我希望知道自己真的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而不是看著別人在做什么,覺的自己也應該做,否則就會覺得在人群中突顯出自己的空洞無趣。我對自己的這種狀態無能為力,不知道該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改變這個狀態。我動不起來,即使是我在做著什么,也不能確定那就是我想要做的,并且可以感受到做的樂趣。” “我想做個好媽媽,但發現那真的很困難,我不想跟孩子粗暴地發火,不希望看到孩子恐懼、困惑的眼神,可有時我就是忍不住。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大的怒氣,近乎歇斯底里的吼叫,好像Ta真犯了什么天大的錯一樣。之后我會很內疚,痛恨、責怪自己,對自己的情緒失控深感無能為力。我不想那樣,不想那么情緒不穩定,我知道跟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媽媽在一起,孩子的感覺是多么害怕和無助的。我不想被憤怒纏繞,但又好像非那樣不可,我無法逃脫,面對這種情緒襲來的時刻,我沮喪又無力。”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感受過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它會讓我們恐懼、不安、痛苦,難以承載,所以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推開它,否認它,試圖控制它,以試圖安撫自己。 但每一次的推開,都似乎成為無法回避的一點點墜落,然后是越來越深地陷入到無能為力中去。 我一向不喜歡各款狗血雞湯,總覺得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相反,我更愿意接觸那些帶有陰暗色彩的,混亂的,哪怕是“骯臟”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更為深刻的感受到自己。 現在,在我如此強烈的體會到“無能為力”感帶來的沖擊后的此刻,我忽然好像明白了什么,也許是一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覺:看到世界的混濁,反倒會被激發出一種生動的渴望,那種“不想被無能為力吞噬、困住”的活力就會發芽,它指引著我做一些什么。也許做了的這些事并沒有讓狀況有什么明顯的改觀,但是我可以行動,行動起來就有了活力。 盡管我依然會感覺沮喪和無能為力,但是所不同的是,有一扇小窗已經打開了,那扇窗戶的名字叫——“希望”。 小單亂入: 對于“無能為力”的絕望狀態,小單暫時沒有找到立竿見影的自助辦法。除了尋找咨詢師的專業幫助,你可以從把“無能為力”看做為“置之死地”開始,期待自己的“而后生”。 作者 路梅 簡單心理認證咨詢師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 國家認證二級心理咨詢師 中挪精神分析高級組成員 從事心理咨詢工作十余年 ▓轉載務經授權,投稿或版權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 簡里里@簡單心理 一個臉皮比較薄的心理學公眾號 有點意思的心理科普&老被誤會的心理咨詢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 臨了再插個硬廣:簡單心理破繭計劃之線上《親密關系成長小組》開組啦: 1、原生家庭:療愈和父母的關系 2、戀愛婚姻:做個更好的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