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自己當孩子,永葆童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對孩子多些理解和寬容。 教師想要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必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懷著一顆童心,蹲下身來,真正做到與孩子的視線平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自然就能多一分理解和寬容。 把自己當孩子,讓你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教與學,自下而上地體驗、評判、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是否合理,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體會教師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做到有的放矢,從而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改進和提高。把自己當孩子,會讓教師去主動適應孩子,而非讓孩子去被動適應教師,讓教師教的世界和學生學的世界融為一體,而非互相割裂。我們要知道,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是他們繼續學習的基礎。要想讓學生學好知識,我們就要把自己當做一名小學生,揣摹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所以,在課堂上,如果發現孩子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我們就該問問自己: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沒有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問題;如果回到我們小時候,吸引我們的課堂是怎樣的,我們喜歡怎樣的老師……并以此作為備課的方向,多考慮如何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進行教學,構建高效的、魅力的課堂。 教師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當孩子,才能拋開“大人”“師者”等身份,深入孩子的世界,平等關愛和接納孩子。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著名兒童教育家斯霞老師一直堅守“童心母愛”;情境教育家李吉林老師說自己是長不大的兒童,她希望自己永遠像兒童。童心不泯,這是打開兒童內心世界的金鑰匙,它可以讓你輕松走進孩子童話般的世界。教育是常青的事業,教師是做青春的事業,教師的青春應是和孩子的青春融合在一起的,這就要求教師和孩子一樣永葆青春、陽光、朝氣蓬勃,用教師的青春之弓去輕輕奏響學生的青春之弦。 2.把孩子當自己,平等對待,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同情孩子,理解需要。 把孩子當做自己,把孩子升格為和自我同等的位置和高度,并且讓孩子感受到了你對他的尊重和關愛,相信你也會獲得同樣的尊重和關注。教師要把孩子當自己,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去愛孩子,尊重、理解他們,多尋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不吝嗇表揚和鼓勵,不膜拜分數,不拒“差生”“問題生”于千里之外,做孩子生命中的守護神。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對“千姿百態”“屢犯錯誤”的學生,我們要認識到這是成長必然,要學會忠恕之道。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育真正的大智慧就是面對一顆顆心,包括孩子的心和自己的心。每個教師都試著站到孩子的高度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在做決定時就會更加符合人性,在做行動時就會更加貼近理性。 把孩子當自己,意味著教師要會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發學生之所發,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把孩子當自己,你會把孩子的心融入自己的心里,嘗試之,咀嚼之,品味之。 真正的教育是應先觸及孩子的心靈,喚醒其靈魂,而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把孩子當自己,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就會先進行心理換位體驗、心理品嘗、自我測試,而后再實施恰切的教育。這樣,教師不會為了追逐分數而布置浩如煙海的機械重復的課外家庭作業來填滿孩子的課余時間、壓迫孩子的學習,來給自己的內心尋找安慰和踏實;不會老拿別人的優秀、長處來對比自己學生的缺點和短處;不會認為自己的學生無可救藥,一無是處;不會對自己的學生求全責備,動輒發怒、泄氣,會向寬容自己一樣寬容學生的一切,會像愛護自己一樣愛護學生;教師不會動不動就請家長協助自己管理、“修理”學生;不會動不動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會整日圈養、折騰學生,只抓主要科目考試成績,剝奪孩子體育鍛煉、藝術教育的權利;不會動不動把不良情緒、不良習慣帶進課堂進行宣泄和感染……孩子即是過去的自己,“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刻也不應該忘記自己曾經是個孩子。”教師要帶著一顆包容之心去理解、去包容我們的孩子。 把孩子當孩子,尊重其獨立性和個性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不一樣的是故事內容,何必強求所有的孩子都必須整齊劃一,達到“完美”統一呢?兒童有其自身的思維、天性,有自己的世界,有自身的言語方式、言語頻道、成長結構。要尊重其獨立性和個性差異,尊重孩子的成長天性、成長規律。 教師要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盡管他還只是小孩。不該把孩子放在一個過高的位置,應該把孩子當做孩子,不要以為他們是小大人。肖川說過:“學生的發展首先是為了他能夠成為他自己,成為他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并進而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在某些時候,家長甚至老師都會不自覺地將孩子放在了一個成人的高度,而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明亮的眼睛是小小的,純潔的心靈也是小小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小小的想法,我想起在某校墻上的一段孩子的話:我還很小,我的手也很小,請不要責怪我碰翻杯碗,請不要認為我畫的畫一定會很好;我的肩很小,請不要責怪我承受不了太多的東西,我是一個孩子,不是一個小的大人…… 不可否認,孩子畢竟是孩子,考慮問題有時不太周到,做事情也有些毛糙,老是容易出錯。但是,教師或家長總不能因此而剝奪他思考(或做事)的權利,不讓孩子去經歷失敗,怎么能讓他們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呢?把孩子當做孩子,就是要求我們能時時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3.把孩子當孩子,還要理解“玩是孩子的天性”。 玩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它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學會遵守規則。因為怕孩子出事而整天把他關在學校里或家里,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監控范圍內;因為覺得玩是無所事事的一種表現而時時給孩子加壓……也許,孩子因此平平安安,也許還學到了一些我們童年時學不到的知識或技能,但與此同時,孩子失去的,將是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童年。 把孩子當孩子,更需要教師們“讀懂孩子”。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么?孩子的特長是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的是什么?孩子是一部永遠鮮活的書,我們必須經常地去翻閱它,思考它,才會理解他的喜怒哀樂,才會對癥下藥。 4.把自己當自己,珍惜自己,思想獨立,個性教書,快樂生活。 曾幾何時,教育是充滿“悲傷”的事業:許多關于教師帶病堅持工作,輕傷不下火線,為了工作不能盡孝,為了工作拋家舍子等頭條消息報道充斥著人們的視野,尷尬著和諧社會,這也和美好的教育事業諸多不對稱。教育應是幸福的事業,是以人為本的事業。試問,教師燃盡了親情,燃盡了青春,燃盡了生命,還有什么可燃的?我們要倡導:我為教育健康工作三十年。這樣不僅于人于己大有裨益,更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教師要努力工作,用心鉆研,在無私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走“讀書和教學相伴,科研與寫作同行”的幸福道路,在讀書吸納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研究、反思中,在與孩子朝夕相處中追尋教育的真諦,尋找教育的幸福。態度決定一切。對于繁重的工作,教師應當把它看做一種樂趣,當成快樂的源泉,這樣工作起來才會充滿熱情,才會輕松愉快;面對名利的誘惑,教師應當擁有平常心。教師生命中最大的滿足不是金錢,不是權力,不是名譽,而是心靈的富足,這也是人生的最終目標。作為教師,也許我們的一生要與青燈、粉筆做伴,但我們默默無聞為之付出心血,無愧于良心與靈魂,會讓我們收獲更多的心靈安慰,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教師還要豐富自己的課余閑暇生活,豐富自己的經歷,培養好自己的業余愛好特長,要兼顧好家庭生活、家庭子女教育,要學會放松,學會減壓,學會給工作、生活做減法,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把自己當自己,不要隨意把自己的大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在專業化發展上,教師要有自己的個性魅力和思想,保持本色,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不盲從,要學會批判、揚棄和獨立思考,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做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有特色的魅力教師,這不僅是最受學生愛戴的,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應有之義。 (原載《教師博覽》原創版2011年11月) 【延伸】 【喜訊】 現在可以通過微信支付訂閱2016年《教師博覽》和《江西教育》雜志了!請進微信小店【博覽書屋】—— 長按二維碼,或者掃一掃, 就可以買你想買了! 謝謝你!好再來! ———————————————— 朋友,讀完文章請順手點開最下面廣告, 獲取生活資訊,支持教師博覽,謝謝! ———————————————————— 《教師博覽》,教育品牌!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號:jsblzzs 本微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如喜歡,歡迎推薦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添加小編微信xt545328、本微信QQ群 521925629,以推薦您認為的好文章。 歡迎訂閱2016年《教師博覽》雜志—— 郵發代號及定價: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創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