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藍色字體 《黃帝內經》是中醫哲學的理論基礎,分《素問》和《靈樞》上下兩卷;共81章,162節。 【原文】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預備,愿聞其降,可能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達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散而可得位,降而郁發,暴如天間之待時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勝也。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刺手陽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發,散而可矣。當折其所勝,可散其郁,當刺足少陰之所出,刺足太陽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其郁,當刺足厥陰之所出,刺足少陽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勝,可散其郁,當刺心包絡所出,制手少陽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發,散而可入,當折其土,可散其郁,當刺足太陰之所出,刺足陽明之所入。 帝曰:五運之至有前后,與升降往來,有所承抑之,可得聞乎刺法? 岐伯曰:當取其化源也。是故太過取之,不及資之。太過取之,次抑其郁,取其運之化源,令折郁氣。不及扶資,以扶運氣,以避虛邪也。資取之法,令出《密語》。 【譯文】 黃帝說:歲氣之間應升而不能升的,可以預防,我想聽聽歲氣之間應降而不降的,是不是也可以事先防備。 岐伯說:既然明白氣升的道理,也必然能通達氣降的道理。間氣升降不前所致的疾患,都可以預先調治。厥陰風木欲降為在泉之左間,遇金氣過勝,而地白阻抑之,則木郁降而不得入,木被抑則發為郁氣,待郁氣散則木可降而得位,氣應降而不得降之郁氣發作,其曉烈程度和司天間氣應升不升之郁氣待時發作相同,應降不得降,能夠很快地形成郁氣,降則可以折減其勝氣,在人體則應當針刺手太陰之井穴少商與手陽明之合穴曲池。火欲降為在泉之左間,遇水氣過勝,而地玄與抑之,則火欲降而不得入,火被抑則發為郁氣,待郁氣散則火氣可入,應當折減其勝氣,可以散其郁氣,在人體則應當針刺足少陰之井穴涌泉與足太陽之合穴委中。太陰濕土欲降為在泉之左間,遇木氣過勝而地蒼阻抑之,則土欲降而不能下,土被抑則發為郁氣,待郁氣散則土氣可入,應當折減其勝氣,可以散其郁氣,在人體則應當刺足厥陰之井穴大敦與足少陽之合穴陽凌泉。陽明燥金欲降為在泉之左間,遇火氣過勝而地彤阻抑之,則金欲降而不能下,金被抑則發為郁氣,待郁氣散金氣可入,應當折減其勝氣,可以散其郁氣,在人體則應當針刺手厥陰心包絡之井穴中沖與手少陽之合穴天井。太陽寒水欲降為在泉之左間,遇土氣過勝而地阜阻抑之,則土欲降而不能下,水被抑則發為郁氣,待郁氣散則水氣可入,應當折減其勝氣,可以散其郁氣,在人體則應當針刺足太陰之井穴隱白與足陽明之合穴足三里。 黃帝說:關于五運之太過不及,氣至有先后,與天氣升降往來,互有相承相抑的問題,我可以聽聽其至病時所運用的針刺法則嗎? 岐伯說:應當取六氣生化之源。所以氣太過者取治之,氣不足則資助之。太過取之,應椐其致郁之次第以抑其郁氣,取治于運氣生化之源,以折減其郁氣。不及資之,是用以助運氣之不足,避免虛邪之氣。 黃帝內經與易經解析 《黃帝內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醫學著作 易經是骨,黃帝內經是肉。 微信ID:dudonghy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
|
來自: 昵稱2965068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