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瑪索主演過一部電影,叫作《芳芳》。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面玻璃做的墻壁。男主小時候看見母親頻繁的更換性伴侶,因此他總覺得兩個人一旦發生性關系,愛情就會結束。 所以當他愛上芳芳后,他決定永遠追求她、永遠不和她發生身體關系。他租下了芳芳隔壁的房間,把中間的墻壁換成了一面玻璃。他每天都隔著玻璃看著芳芳,但永遠不會走過去占有她?!皭矍椴粫_始,也就不會結束”——這堵玻璃墻也代表了一面心墻。 男主這種對愛恐懼的心理并不罕見。 這個時代,人和人之間的親密接觸好像越來越容易發生,但同時,真正的“親密無間”卻在這種輕易中變得似乎不可企及。我們對于自己的內核的保護其實是加強了——向外界暴露自己,尤其是暴露自己的脆弱面變得幾乎“可恥”。我們既渴望,又恐懼真正的親密關系。我們對愛懷有一種防御心理,這種心理給了我們安全和保障的錯覺,認為它會使我們免受傷害,實際上卻阻礙了我們獲得所渴求的親密感情。 恐懼“愛”的深層次原因 心理學家Abigail Brenner認為,人們對愛的恐懼各不相同——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不同的感情階段發生。 她提出,我們對愛的恐懼往往基于以下7個原因: 1. 真正的愛使我們感到脆弱 與浪漫的激情不同——在浪漫的激情中(熱戀初期),我們追求的完全是個人的滿足。而“愛”則包含了妥協甚至犧牲,也包含了對單身時個人習慣的顛覆。一段全新的、認真的關系,意味著兩個人要在未知的旅程中開拓出一個彼此共享的領域。這片領域是如此龐大而難以預測,會激發我們每個人對于“未知”與生俱來的恐懼。 墮入愛河,同時意味著不得不承受巨大的風險:我們需要給予他人極大的信任,接受他們的影響,這些都使我們暴露和脆弱。這時,我們內心的防御心理就會受到挑戰。 愛一個人,就意味著賦予了這個人傷害自己的權力,同時相信ta不會濫用這份權力。 2. 新的愛情會喚醒舊的傷痛 有時候,我們在新的親密關系面前掉頭就走,是因為它喚醒了舊的傷痛、失落、憤怒、和拋棄。 當我們進入一段新的感情時,難免會想起往事——這時,過去的成長經歷就可能成為阻礙親密關系的因素。從幼年開始我們所受的情感傷害,不但會對如何看待身邊的人造成巨大影響,也會改變我們在愛情中的行為。過去受到的負面刺激,使我們在對新的人展開心扉時顯得小心翼翼。 Dr. Pat Love說,“當你渴求愛情時,痛苦往往是相伴的?!?strong>這種痛苦,其實是為過去無法獲得的愛而痛苦。 3. 愛會挑戰我們舊有的自我認知 許多人都會懷疑自我的價值。會有一個內心的聲音,像某個殘忍的批評者,一直在你頭腦里低吟:“你一文不值。你不值得被愛。你不配得到幸福。” 這個內心的聲音,可能來源于我們童年時痛苦的經歷、早年父母嚴厲的批評、過去感情中受到的拋棄和創傷等。盡管時間流逝,這些有害的念頭卻在我們頭腦里根深蒂固。我們以為只是偶爾的消極,沒有意識到它們都是我們頭腦中的敵人。 這時,假如有人想要親近你、夸贊你、愛你,你反而會覺得局促不安、想要逃走;不自覺地便表現出防御的態度——因為他們的愛意和舉動,挑戰了你的自我認知。 4. 最真的歡樂,也會帶來最真的傷痛 我們很少有人意識到,愛和親密關系是一種變革的力量。愛把兩個人聚在一起,共享彼此的人生,一起面對許多復雜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能夠感受到愛情帶來的歡樂,卻也同時能預期到未來可能出現的困難和痛苦。 因為過于擔憂它可能帶來的痛苦,我們開始猶豫不決,許多人因此拒絕完全投入這份感情——“我們未來肯定不會有結果的呀”——卻忘了,此刻的投入才是現下最讓自己快樂的東西。 事實上,在任何情境下,我們都不能只選擇快樂,而完全避開困難和痛苦。人生的苦和樂本就是如影隨形,相互映照的。正是痛苦成就了歡樂。 5. 愛往往是不平等的 雖然很不愿意這樣說,卻不得不指出,在現實的愛情中,雙方永遠都是很難對等的。 一些人害怕“自己愛對方勝于對方愛自己”,擔心因此自己會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另一些人害怕“對方愛自己勝于自己愛對方”。他們擔心與對方在一起后,自己的感情無法更進一步,從而滿足不了對方的預期、使對方受傷。 不對等的關系,使我們想要逃離?!兑恢婊▔汉L?Lolita)》里,Lolita必然要逃離Humbert的身邊。 對感情不對等的擔心,會阻礙我們情感的自然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采取更開放的態度,擔憂與愧疚會影響我們的感受、阻礙我們了解對方,還會讓我們作繭自縛,阻礙雙方的感情自由地加深發展。 6. 愛會破壞與原生家庭的聯系 愛情是你成長的最終標志,它表示,我們開始以一種獨立自主的方式開展自己的生活。這也同時意味著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就像改變舊的自我認知一樣,這并不只是一種身體上的分離,也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放棄,而是在情感層面上的獨立——這讓很多人感到排斥和抗拒,或者讓父母感到抗拒而給孩子許多阻礙。 其實,愛情是我們把自己推倒重建的機會:你有機會選擇不再受早年創傷的影響,再愛情里看到一個值得被愛的自己,重新樹立良好的自我認知。 7. 越愛,就越害怕失去 我們擁有的越多,失去的也就會越多。一個人對我們越重要,我們就越害怕失去Ta;一段生命越美好,越具有價值和意義,我們就越不想結束生命。 因此,一旦陷入愛河,我們不但要面對失去對方的擔憂,還更會感受自己的生命的短暫。為了戰勝這種恐懼,有相當一部分人會為一些表面的理由“找茬”,甚至會做出放棄這段感情的決定。 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很少意識到,這是由基于存在的深層次擔憂而引起的抗爭,而是試圖用100萬個理由來說服自己,我們不應該繼續維護這份感情。然而,這些理由都會有解決辦法,真正驅使我們的只是對失去的恐懼。 如何克服對愛的恐懼? 平時處理親密關系時,以上這些擔憂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借口所偽裝和掩蓋。只有意識到是什么在困擾著我們的內心,了解自己對于愛和親密關系深層的擔憂,同時了解這種擔憂是如何影響了自己,才是獲得一份美好而長久的感情的首要步驟。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以健康、積極的方式來處理親密關系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和接納自身,發展出一定水平的自尊和自信,來幫助我們實現真正有價值的自己。如果我們只能依靠別人的看法,來對自己產生好的感受,我們在互動關系中就會忍不住取悅對方、放棄自己。這本身就會導致我們在關系中放棄本屬于我們自己的種種權利。 相輔相成的是,只有讓自己好好接受并維持一段真正的愛情,我們才會更加認識和了解自己,并在愛中獲得自我滿足與自我實現。如果永遠都害怕被親密關系中潛在的危險所傷害,我們就永遠不會對愛情真正地積極投入,從而使我們的親密關系變得脆弱、枯燥而空洞。我們的內心也會始終有一個空洞,無法被其他事(諸如朋友、事業、世俗的成功等)所填補。 知易行難。生活從來不容易。我們總會遇到欺騙、傷害、侮辱、拒絕,總會有許多令我們不快的瞬間。但正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里所說:“免遭痛苦的方法有兩種,對于許多人,第一種很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種有風險,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學習:在地獄里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 我想,對于愛情,也是如此。 ▼ KY主創們有話說 ▼ 在昨天關于Casual Sex的回顧文章中,我們發起了一個投票,然后三位主創搬好小板凳反復刷投票結果。萬萬沒想到,截止今晚的投票結果是這樣的: KY的小伙伴你們太棒了??赐赀@個結果,我們深深地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會好的,并不是因為很多人愿意嘗試Casual Sex,而是因為有這么多人擁有開放的頭腦,不急于下判斷,更不隨意批判。Open-minded的人越多,一個社會寬容的程度就會越高,每個人包括你我,在其中生活地就能越自由。 不過,也有很多人表示,約炮約著約著就會混淆了界限:當我遇見一個人時,怎么判斷Ta對我只是感受到性沖動,還是真的想和我戀愛?或者,如何判斷Ta對你產生的迷戀是暫時的,還是可能持續很久?快去看我們今天的第二條推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