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記行》 (文中所有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對我來說,內蒙古是一個遙遠而又神秘的地方。六月的一天,我帶著幾分好奇,幾分神往開始了內蒙的五日之旅。 一 行程的第一天全部在路上和空中度過的。由于當日合肥直飛呼和浩特的飛機被一旅行社包訂了,只有改道從南京乘機前往。我們一行十七人一早乘大巴前往南京,中午在吳莊高速服務區吃自助餐,十二點多到達了祿口機場。安檢過后到候機大廳,得到的卻是南京飛往呼和浩特的飛機不能按時起飛,具體時間待定的通知。就這樣,本應在下午一點五十起飛的航班,延遲了近四個小時才離開祿口機場。也許是旅游的緣故,并無太多焦慮煩躁的心情,這一漫長的時間卻被人們摜蛋和談笑聲中打發了。 飛機在空中飛行,透過小窗口瞭望:碧藍的天空中,白云隨風飄蕩著、回旋著、舒展著,構成了一幅幅奇特的景像。那變幻的云海,時而似冰川屹立在海洋之中,時而又象冰凌在河流中涌動,恢宏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到了呼和浩特已是晚上八點多鐘。旅行車行駛在市區的馬路上,天淅淅瀝瀝地下著雨,街上的汽車和行人比較稀少,一座座高樓也少有燈光亮著。導游告訴我們,這里人口密度小,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比較慢,所以晚上八點鐘以后的街道就幾乎見不到行人了。導游還告訴我們,呼和浩特是蒙語的譯音。“呼和”是青色,“浩特”是城市,所以人們稱呼和浩特為青城。 二 第二天,我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觀光旅游。早餐過后,我們乘車行程三個多小時來到位于包頭市達茂旗東部的希拉穆仁草原。這塊草原被人們稱為英雄草原,主要是在這片草原發生過兩件感動國人的事情。一件是1964年2月,達茂旗新寶力格公社年僅12歲的龍梅和9歲的玉榮,姐妹倆在為生產隊放羊時遭遇暴風雪,為救跑散的羊群,姐妹倆頂風冒雪追趕羊群直到暈倒凍傷。姐妹倆的事跡被寫入小學課本,并拍成電影《草原英雄小姐妹》,這部電影在全國各地廣為放映,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第二件事,這塊草原曾多次作為航天飛船回收降落的地方,這里的牧民們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過貢獻。 臨近中午,我們到達了希拉穆仁草原的孫氏旅游中心。車外仍舊下著雨,風刮的很大。下車時,一群身穿蒙古族服裝的姑娘,依次向我們敬上下馬酒,隨既我們進入一個很大的蒙古包吃午餐。席間,蒙古族的青年在音樂的伴湊下邊唱邊舞,不時地用那哈達銀碗向游客們敬酒。 午餐過后,我們入住蒙古包,二人一單元,每個單元的蒙古包相對獨立,我住的是A008號。一座座蒙古包排列整齊,分東區和西區,每個區域有幾十個蒙古包。這些蒙古包保留原有的風貌,融合現代元素。“氈蓬”不是用那羊皮縫合的氈子圍起來的,也沒有那支撐氈蓬的木棍骨架,更不見那固定氈蓬斜拉繩索,整個氈蓬是用現代材料建造的。氈蓬內配備有空調、彩電、熱水器和衛生間一應俱全。氈蓬內很緊湊,床、桌、柜的擺設都充分的利用了空間,方圓合一。圓型的墻體用那棱型的“木條”進行裝飾,墻上掛有草原風情的畫框,更增幾分蒙古異域情調。 “氈蓬”外,雨下個不停,風帶著哨子一個勁地刮,空曠的草原顯得很冷。雖然是夏天,午休蓋著棉被還是感到很冷,看來這里是避暑勝地,蜚聲海內外,名不虛傳。 雨稍小點,我們便乘車前往紅格爾敖包景區。紅格爾敖包是征戰祭祀 場所。這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習俗,在遠征開戰前,人們在這里舉行帶有宗教色彩的儀式。整個景區也是按原始風格建造的,“寨門”和“崗哨”是用木頭搭建的,“寨門”很高,正門橫梁形若弓箭,根根豎立的粗大木樁圍成柵欄,隔一段距離有一根長茅立在中間,“崗哨”間架有天橋,仿佛把人們帶入遠古征戰的營地。“寨門”通往山頂上敖包步道是用木板鋪設而成的。步道兩旁高高豎立著一排排帶有蒙古圖騰和那戰旗的木柱,上面系著哈達,在風中漫舞。 我們沿著步道前行,走著走著又是一陣急風驟雨。風把雨傘吹翻,人們在艱難地行走。雨點打到臉上很痛,盡管我穿了襯褲,上穿薄線衣,再加襯褂、毛線背心外套夾克,還是冷得很。雨水很快把每位游客衣服打個全濕。不知那位游客邊走邊唱著:“真情象草原樣廣闊,層層風雨不能阻隔,總有云開日出的時候……。”就這樣,我們頂風冒雨堅持走到了山頂。眼前的敖包很大、很高,全部用石塊堆積而成。敖包分三層,每層都密密麻麻地系著那藍色、紅色、綠色、白色和鵝黃色的哈達在風中舞動。而那山下散落著一些排列整齊的小敖包,每個敖包旁都豎立著系有哈達的圖騰木柱,與那山頂上的敖包遙相呼應,蔚為壯觀。 也許是剛才的歌聲感動了上天,一陣風雨過后,天空放睛。站在山上舉目望去,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望無垠的草原,開始泛著淡淡的綠,間或開著簇簇野花,高低起伏向天際延伸。遠處一群群的牛、羊在盡情的吃草,好一幅草原風光美景。 離開紅格爾敖包,我們前往一牧場感受騎馬和觀看蒙古式摔跤和賽馬。第一次騎馬頗顯緊張和笨拙,深怕從馬背上摔下去,兩手緊握著那馬鞍上的鐵環,整個身體顯得是那樣地僵硬。座在馬背上的我不敢亂動,也就隨著馬的奔跑上下起伏。 體驗過騎馬之后,我們觀看了牧民們的賽馬,騎士們揚著鞭子,前傾著身子,一陣狂奔疾跑,顯得是那樣的豪放和飄逸。而牧民的摔跤又是那樣彪悍、勇猛而有禮儀。 晚餐仍舊在那午餐過的蒙古包。晚餐很豐盛,以蒙式為主。游客們一邊飲酒,一邊觀看那身著民族服裝的青年男女,在馬頭琴的伴湊下載歌載舞。不時也有游客點歌,或登臺演唱。席間,蒙古族青年把烤全羊推到臺上,分割羊肉送到每個餐桌。蒙古族的姑娘向每位客人敬酒、獻哈達。整個蒙古包內一片歡歌笑語,那陣陣掌聲此起彼伏在蒙古包里回蕩。 晚餐過后便到露天廣場觀看篝火晚會。一群青年男女身穿蒙古袍,圍著篝火歡歌狂舞,不少游客參與其中,其樂融融。 草原上的夜晚更加寒冷,回到蒙古包,把空調調到30度,躺在被窩里的我望著窗外,真切地感受著草原之夜,感受著那份沉靜與美麗…… 三 為看日出,早晨四點半就起床拾掇。走出蒙古包,天色已亮,本想著走出大院到曠野處看日出,結果院門緊鎖無法出去。院落里只有幾個人,站在那里向東方張望著,期待著太陽升起。五點左右,那太陽象圓球一樣,泛著桔紅色的光芒冉冉升起。太陽顯得那么近,天仍然很冷,像似冬日的早晨。有幾位游客穿著棉大衣,靜靜地望著那太陽。院落里座座蒙古包,好似朵朵含苞待放的蓮花,在晨曦的映襯下愈發顯得嫵媚和恬靜。 早餐后的我們乘車行駛近四個小時到達庫布其沙漠。這里的氣溫與那希拉穆仁草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一個是初冬,一個是盛夏。在沙漠中,紫外線很強,一個、二個都穿著長褂和長褲,頭部包裹得很嚴實,只露出一雙眼睛,那種裝束打扮, 儼然中東穆斯林行頭,具有異域特色。 到了沙漠地帶,我們換乘沖浪車,沖浪車造型奇特,好似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木船。沖浪車的輪胎既大又寬,車子在沙漠中飛快地奔駛。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堆積著的沙丘綿延起伏,升騰著熱浪。在沙丘上,零星散落著沙漠中特有的植被,矮樹和野草。到了另一場地,我們下車騎駱駝。每人騎一峰駱駝,一峰跟著一峰,形成一個駝隊在沙漠中行走。體驗了騎駱駝之后,我們行至一個有自選項目的游樂場。我選擇乘坐探險車,奔駛在沙漠中,感受著那份獨有的狂野與刺激。 在途經一處高大的沙丘型若月牙,舉目望去,一位位具有探險精神的游客,坐在專用墊上,從足有九十米高的沙丘上,沿約有四十五度的斜坡向下疾速滑行。導游向我們介紹,人們在下滑時,能聽到沙子發出的如同擊鼓、吹號的轟鳴聲。若一群人同時下滑,則其聲如洪鐘,使人感到神奇有趣,由此人們就將這片沙漠稱之為響沙灣。 結束了沙漠之行,我們乘車前往鄂爾多斯。 四 早餐后,我們乘車來到了成吉思汗陵園景區。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死后并沒有葬在這里,這里是成吉思汗祭祀之地。成吉思汗出生在外蒙的幹難河邊,出生時恰巧其父也速該巴特爾,時為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族首領,率兵打敗了塔塔兒部,擒獲了兩個部落領,其中一個名叫鐵木真·兀格,為了紀念這次出征勝利,便把剛生下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鐵木真在44歲時統一了蒙古各部,眾推他為全蒙古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 來到景區,映入眼簾的便是那氣壯山河的門景。門景造型呈“山”字型,猶如劈開的巨大顛峰立頂,高聳的成吉思汗躍馬雕像騰空而出,頂天立地,矗立中央。東西山峰鑿刻出古代蒙古民族游牧圖和成吉思汗箴言。整個雕塑凝實厚重,寓意深刻。 穿過門景雕塑,地面上用大理鋪砌而成的蒙古各個時期的疆域版圖。在歷史文化博物館,更為詳細地記述了草原帝國的發展和變遷。其亞歐版圖,東起朝鮮半島,西至地中海沿岸,南抵印度河流域,其疆域之遼闊是不言而喻的。成吉思汗征戰歐亞,也打通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促進了世界的文明進程和歷史的發展。 在景區內,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陣容龐大的出征景像。那身穿盔甲,手持刀、戈、戟、箭的勇土,騎著戰馬向前奔跑,后面馬、牛牽拉戰車緊隨其后。再往景區深處走去,向人們展現的是牧民游牧場景。身穿蒙古民族服裝的牧民,有的騎馬在放牧,有的手持鞭子立于牛、羊中間,還有駱駝駝運貨物的,旁邊跟隨著小狗在奔跑。這些雕塑比實物高大,像是鐵鑄造的,雕塑鐵銹斑斑,密布于沙 塬之上,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在雕塑群中間,成吉思汗鐵馬金帳,前有沖鋒陷陣的大軍,后有游牧式的后勤大隊,而中軍大帳居于其中,用于議事,指揮作戰,另有薩滿大帳。據導游介紹,成吉思汗篤信薩滿,每遇出征啟行、家國要事、盛大禮儀,均要請大薩滿作法敬天,輔佑決斷。在帳篷群中,還有黃金家族大帳,是其家庭成員的帳篷。整個雕塑群與那頂頂大帳篷相映成趣,渾然一體,逼真地反映了成吉思汗率領軍隊出征的景像,使人為之震撼。 五 最后一站是參觀內蒙古博物院,博物院很大,四層樓。在博物院的每個展廳流覽,好似在歷史時空中穿行。那件件實物、群群雕塑、沙盤和幅幅掛圖,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蒙古族歷史的發展和變遷…… 結束了內蒙之行,我們踏上返程之路。在行駛的車內回蕩著《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優美的歌聲,更撩撥了人們內心對內蒙古草原難分難舍的情愫,草原上那淳樸真切的風情,早已深深地刻入到每位游客腦海之中,難以忘懷。 作者:許道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