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這都是為你好”,不知道國外的父母說不說這句話,反正中國的父母幾乎是人人說,年年說,月月說,天天說,恨不得每時每刻都在說,而且無論在什么事情上,無論在他們做出怎樣的選擇的情況下——他們干預你的行為時候,會這樣說;他們放任你的行為的時候,還會這樣說。
然而,這卻是一句徹頭徹尾的,不說是謊言吧,因為通常父母還不至于去故意欺騙子女,但也至少是一句充滿了悖論的鬼話。 為什么呢? 因為,當說完這句話之后,通常接下來的行動就是,做父母的將自己的意愿,強行地,不由分說地,理直氣壯地塞給子女……既毫不顧忌子女當時的意愿,也絲毫不去考慮子女日后的感受——滿意更好,不滿意那是因為你太年輕,還沒到能感受到其中的“妙處”的時候。
問題來了——連對方的感受都不顧及,你怎么能知道他到底喜歡什么呢?不能知道他喜歡什么,你又怎么能證明,你給他的是幸福,而不是痛苦呢?如果,連對方是否痛苦,甚至連對方的痛苦都毫不憐惜,又怎么能證明,你的初衷真的是為了他好呢?
所以,這句從原理上說,類似充滿了悲壯的奉獻精神的鬼話——“孩子我這都是為你好”還是不說的好。要是真的想對孩子,還是別的什么人好,最好的辦法,還是不要去傷害他,讓他自由的發(fā)展就是了。 所以,孔子說發(fā)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所謂“恕”的精神,也就是仁了。因為,我們真的很難知道別人到底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但是,我們每個人誰都能明確的知道,自己不想要,不喜歡什么。那么,無論對方對你不想要,不喜歡的東西是個什么態(tài)度,只要你不把它,在你自己明明知道不喜歡的情況下,再次施加到對方身上,就是對人的關(guān)愛了。 比如這一句流傳千古的“孩子我這都是為你好”,你自己既然已經(jīng)深受其害,就不要再拿來說給別人聽了。 這樣,這句話就可以從漢語中消失了。 |
|
來自: 東方竹馬 > 《人生感悟處世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