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獎(The Man Booker Prize,或Booker Prize,又簡稱the Booker),從1969年開始頒發,每年頒發一次。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 最初只有英國、愛爾蘭,以及英聯邦國家的英文原創作家有資格入圍參評,2014年起,全世界所有用英語寫作的作家都可以參評布克獎。 書單君整理了歷屆獲獎作品,與大家分享。 2015年 《七次謀殺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 馬龍·詹姆斯(著) 全書緊緊圍繞牙買加雷鬼音樂鼻祖鮑勃·馬利于1976年12月3日被7名持槍男子圍攻、死里逃生的經歷,通過目擊證人、殺手、議會成員、毒品販子、選美冠軍、FBI、CIA、記者,甚至鬼魂之口重現當年撲朔迷離的事件,是一部神來之筆的口述史。 2014年 《通往深遠北方的窄路》 (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 理查德·弗拉納根(著) 該書講述了一位醫生在位于泰緬鐵路線上的一個日本戰俘集中營的經歷。刻畫了戰爭的非人性、人性、暴力和惶恐。 2013年 《發光體》 (The Luminaries) 埃莉諾·卡頓(著) 《發光體》一書的背景設置于1866年的新西蘭淘金熱時期,12名男子在一間酒店開會,一位年輕的陌生來客闖入其間,引發一連串看似巧合的事件和調查。小說探討了性與通靈,鴉片與訴訟,兼之以懸念迭出的謎題。 2012年 《提堂》 (Bring Up The Bodies) 希拉里·曼特爾(著) 這本小說透過首席國務大臣托馬斯·克倫威爾的視角,以獨特的第三人稱來審視和敘述,重新解構了16世紀都鐸王朝的經典史實。2009年作品《狼廳》(Wolf Hall)的續作,也是托馬斯·克倫威爾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2011年 《終結的感覺》 (The Sense of an Ending) 朱利安·巴恩斯(著) 講述一名剛離婚的中年男子,意外得到一份神秘“遺產”。這逼迫他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重新評估人生的價值,這才發現原來他生命的真相遭到掩蓋。 2010年 《芬克勒問題》 (The Finkler Question) 霍華德·雅各布森(著) 小說以特雷斯洛夫及他的兩個猶太朋友的生活為主線,通過幽默諷刺的語言展現了英國倫敦猶太人的生活境況,亦莊亦諧的口吻討論了猶太人的身份認同、反猶主義等嚴肅問題,堪比一部猶太史的縮影。 2009年 《狼廳》 (wolf Hall) 希拉里·曼特爾(著) 這本小說透過首席國務大臣托馬斯·克倫威爾的視角,引人入勝地講述了亨利八世統治下的都鐸王朝的故事。 2008年 《白老虎》 (Aravind Adiga) 阿拉溫德·阿迪加(著) 巴爾拉姆出生于印度中部一個小村莊里的最低種姓人家,他一心想著離開家鄉,擺脫黑暗和貧窮,追逐精彩生活。他終于闖入了大城市新德里,成為有錢人家的司機和仆人,他看見腰纏萬貫的主人跟他一樣都在大都市里積極鉆營。巴爾拉姆的人生教育就此展開。 2007年 《聚會》 (The Gathering) 安妮·恩賴特(著) 小說講述了一個擁有十二個子女的大家庭的悲劇故事,故事由其中一個素來不羈的兒子黎安的自殺而揭幕。尚存的九個子女為給黎安守靈而聚會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小說中現實和回憶不斷交叉,在富有智慧和洞察力的語言中,逐步揭露過去那令人震驚的真相。 2006年 《繼承失落的人》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基蘭·德賽(著) 講述了喜馬拉雅山山腳一個印度邊境的小鎮上,一家三代的失落。作者聚焦于小人物命運的描寫,但很多重要的國際問題也同時顯現出來:全球化、多民族文化、經濟不平等、基督教運動以及恐怖主義的暴力活動等。 2005年 《大海》 (The Sea) 約翰·班維爾(著) 小說講述了藝術史家馬科斯·默頓面臨著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努力去應付所有的混亂。然而,人生新的缺失卻在不斷地折磨他,過去的傷痕也被證實是難以克服的。他決定回到兒時曾經度假的海邊小鎮。 2004年 《美麗曲線》 (The Line of Beauty) 阿蘭·霍靈赫斯特(著) 英國同性戀題材小說家阿蘭·霍靈赫斯特作品,在許多地方探討了霍靈赫斯特本人對于欲望和美學等問題的關注,小說借各色人物的活動和命運深入社會的核心,展示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在語言的運用、普通人性的剖析和立體塑造上尤見功力。 2003年 《維農少年》 (Vernon God Little) D.B.C. 皮埃爾(著) 一本黑色幽默的小說,因為描繪邪惡世上的天真無辜與單純人性,令人驚異,深刻諷刺直指當代美國的中心地帶,因此備受爭議。 2002年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The Life of Pi) 揚·馬特爾(著) 它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歷險故事,一個關于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 2001年 《凱利幫真史》 (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彼得·凱里(著) 彼得?凱里以浪漫之筆,從人們記憶中析解出澳大利亞家喻戶曉的“凱利幫”的歷史,娓娓道出官逼民反的俠義故事之所以永遠動人的魅力所在。 2000年 《盲刺客》 (The Blind Assassin)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著) 描寫一個遭警察全力緝捕的左翼分子,為取悅幽會的女孩,如同《一千零一夜》里逃避死亡的主角,一次次編造辛克龍星球的奇幻故事。 1999年 《恥》 (Disgrace) J.M.庫切(著) 52歲的南非白人教授戴維·盧里因與一位女學生的艷遇而被逐出學界。他躲避在25歲的女兒露西的農場里,卻無法與女兒溝通,還得與從前不屑一顧的人打交道,干從前不愿干的活。不久,農場遭黑人搶劫,女兒被黑人強奸……最終成了黑人雇工的小老婆。小說中一個個嚴酷的片斷都因偶然事件和出乎意料而引人入勝。 1998年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伊恩·麥克尤恩(著) 邪惡、欺騙、背叛、罪孽、謀殺、奸詐……人性的種種在此淋漓盡致地展開。 1997年 《微物之神》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阿蘭達蒂·洛伊(著) 《微物之神》透過女性敏銳的心靈和孩童清澈的眼光,觀察南印度一個小村莊的宗教、社會和歷史,處處流露著深沉、古老的悲傷,但悲中卻不見一滴眼淚。這是一部讓人欲哭無淚的小說。 1996年 《杯酒留痕》 (Last Orders)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著) 描繪了二戰后一群男人之間的友誼、家庭和生活的變化。 1995年 《鬼途》 (The Ghost Road) 帕特·巴克(著) 一個讓人們思考為什么會發生戰爭以及戰火帶給人類社會的災禍的故事。 1994年 《晚了,太晚了》 (How Late It Was, How Late) 詹姆斯·寇曼(著) 意識流小說,故事起于一個星期日早晨,剛剛刑滿釋放的薩米在小巷里醒來,試圖去回憶喝得酩酊大醉的那兩天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然而事情在變得更加糟糕,薩米發現自己徹底失明了,女朋友也消失了,而警察卻還在糾纏著他...... 1993年 《童年往事》 (Paddy Clark Ha Ha Ha) 羅迪·道爾(著) 童年像飛奔過田野的風,一幕幕往事是風中低徊的歌......故事講述了小學四年級的派迪?克拉克的童年生活。 1992年 《英國病人》 (English Patient) 邁克爾·翁達杰(著) 邁克爾·翁達杰用優美而抒情的筆觸,描繪了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意大利一棟廢棄別墅里,四個傷心人的因緣際會。他們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的風景中,卻無法享受戰爭結束帶來的和平與安寧。 1991年 《饑餓之路》 (The Famished Road) 班·歐克利(著) 奈及利亞詩人歐克利運用詩的語言、音樂的節奏,繁復的技巧,揉合神話、傳說、夢幻和現實,描寫并重現一個民族的性格與命運。 1990年 《占有》 (Possession) A.S. 拜厄特(著) 從文學研究助理羅蘭偶然發現夾于一部古舊圖書中的兩封情書開始,引領讀者沿著“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詩人”艾許斷斷續續的足跡而行,一個埋藏百年的秘密被猛然揭開。 1989年 《長日留痕》 (The Remains of the Day) 石黑一雄(著) 以幽默和感傷的調子刻畫了一個令人難忘的人物,探討了階級、傳統和責任這些宏大而富有爭議性的主題。 1988年 《奧斯卡和露辛達》 (Oscar and Lucinda) 彼得·凱里(著) 一場瘋狂的賭博,兩個狂熱的賭徒,殘酷的命運捉弄了他們……誰才是這場愛情豪賭的最后贏家? 1987年 《月亮虎》 (Moon Tiger) 佩內洛普·萊夫利(著) 《月亮虎》揭示了戰爭的殘酷、理想的破滅、情愛糾葛的浪漫苦澀和金錢對人性的扭曲等。 1986年 《老惡魔》 (The Old Devils) 金斯萊·艾米斯(著) 英國“憤怒一代”代表作家。關注老齡化問題。 1985年 《骨人》 (The Bone People) 凱莉·休姆(著) 主人公是一個絕望的毛利藝術家,相信孤獨的生活是面對這個世界的唯一途徑。 1984年 《杜蘭葛山莊》 (Hotel du Lac) 安妮塔·布魯克娜(著) 面對愛情與現實的抉擇,該怎樣做出選擇?依笛·賀普,一個普通的女子,卻有著堅強的意志力和堅定的信念,面對浪漫愛情與奢華生活的兩難選擇,依笛充滿困惑與動搖。 1983年 《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 (The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J.M.庫切(著) 庫切的長篇小說,從中透射出他對存在社會歷史中的人的心靈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并總是企圖通過人的心靈折射出社會歷史的軌跡,為我們打造的是一把通往心靈深處的鑰匙。 1982年 《辛德勒名單》 (Schindler's Ark) 托馬斯·肯尼利(著) 不但將那段已經湮沒不聞的偉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見耳聞般生動清晰地展現在當代讀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將奧斯卡·辛德勒這個真實人物無比復雜甚至矛盾的各個側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細致地突顯在讀者的心中。 1981年 《午夜之子》 (Midnight's Children) 薩爾曼·拉什迪(著) 一部文學的印度現代史。作者以他豐富甚至狂野的想像力,呈現了印度丑惡與光榮兼具的紛繁場面。 1980年 《啟蒙之旅》 (Rites of Passage) 威廉·戈爾丁(著) 《蠅王》作者威廉·戈爾丁作品,通過航行日記的形式記錄了一名英國貴族的澳大利亞之旅。 1979年 《離岸》 (Offshore) 佩內洛普·菲茲杰拉德(著) 小說《離岸》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一九六〇年代的倫敦,講述的是一群長年居住在泰晤士河巴特希河段上的船居者的離奇生活和情感故事。 1978年 《大海啊,大海》 (The Sea, the Sea) 艾麗絲·默多克(著) 小說采用獨特的日記體散文寫成。作者將查爾斯夢幻般的追尋、跳躍無序的默想、悲哀傷感的沉吟,以及玄奧迷離的反省,表現得淋漓盡致。 1977年 《滯留》 (Staying On) 保羅·斯科特(著) 講述了一位英國軍官退休后仍然留在他所駐扎的小鎮的故事。 1976年 《薩維爾》 (Saville) 戴維·斯托里(著) 通過一個礦工的視野表現二戰以及戰后的景象。 1975年 《熱與塵》 (Heat and Dust) 露絲·鮑爾·賈華拉(著) 五十年,兩代女性,印度的溽暑與煙塵中,相異而別樣的愛與糾葛。 1974年 《自然資源保護論者》 (The Conservationist) 南丁·戈迪默(著) 以種族隔離政策下的南非白人和黑人社會為背景,描繪了南非的政治格局和動蕩的社會、以及白人和黑人覺醒后的革命運動。 《假日》 (Holiday) 斯丹利·米德爾頓(著) 講述了一家人在度假過程中修復家人關系的故事。 1973年 《克里希納普圍城記》 (The Siege of Krishnapur) 雅各·法瑞爾(著) 將高雅喜劇與現實主義結合起來的故事。 1972年 《G》 約翰·伯格(著) 約翰·伯格,英國藝術史家,小說家,畫家。他有多部藝術專著問世,如《觀看之道》、《看》、《另一種講述的方式》等。本書講述了一戰前,一個花花公子逐漸意識到歐洲大陸的局勢變動。 1971年 《自由國度》 (In a Free State) V·S·奈保爾(著) 小說描寫兩個英國白人來到非洲一個新獨立的國家,他們目睹黑人部落在相互屠殺,而一些白人卻在一旁熟視無睹。小說毫不留情地揭露非洲國家的落后愚昧,以及舊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惡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