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經歷。我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付出、奉獻,我也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收獲。我收獲了孩子們的那份真誠與渴望;收獲了老師們的那份熱情與期待;收獲了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同時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的道路上,獲取了自身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和快樂,實現了個人生命價值與教師職業生命價值的和諧統一。 1970年的盛夏,年僅16歲的我就匆匆地踏上了教育的征程。做了25年的一線教師,當過班主任,教過語文、數學;又做了11年的數學教學研究工作。走過了一條邊工作實踐邊讀書學習的道路。漫漫教學生涯的長河中,我曾經彷徨過,猶豫過,迷茫過,但是我始終沒有放棄過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沒有淡化過對學生真摯的眷愛。我愛教育事業,愛學生。正是這條愛的紐帶始終牽動著我的情思,她讓我努力,催我奮進;正是這份從未動搖過的信念,使我逐步走向進步和成熟。 從這里起步——艱辛地探索 初為人師的日子里,心頭涌動的是不盡的新鮮感和興奮感。我曾天真地認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懇懇地工作,就能勝任“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天職。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數,點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熱情,早出晚歸,加班加點,兢兢業業地耕耘著。課堂上我不遺余力地向學生傳授書本上的所有知識,對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例題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學生似乎是個容納知識的容器,好像教師講得愈多,學生的獲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講解,學生機械重復地記憶。當我照本宣科,在滿堂灌的課堂教學中樂此不疲時,終于有一天,我卻驀然發現自己努力的結果并沒有帶來學生的發展和飛躍。我開始抱怨學生腦子太笨,學習不用功。課堂上除了滔滔不絕地演講之外又多了幾分埋怨與責備,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讓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沖動與熱情幾乎降到了冰點。 我不止一次地自問:難道要在這條沒有陽光、沒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嗎?滿堂灌的課堂教學已使孩子們疲憊不堪,興趣索然。教學現狀使我沉思: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卻不愛學;教師教學很投入,學習效果卻不佳。只圖分數的提高,不顧學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養,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嗎?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我心頭升騰起來,沖擊開去,“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與責任。我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條減輕過重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全面發展的教學新路。我的教育教學改革正是從這里起步。 “做孩子們喜歡的老師,創造孩子們喜歡的課堂,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數學教育”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我從教材改革入手,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重新編排教材,組合成“六條龍”的小學數學知識體系。 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十幾種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為學生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求知欲望強烈,常常出現一派樂學、愛學、善學、會學的生動活潑局面。 在課堂上,同學們時而緊鎖雙眉,沉思不語;時而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急性子的孩子索性跑到講臺前,引經據典,據理力爭,思維碰撞的高潮時時迭起。孩子們在學習中充分體驗著參與的快樂、合作的愉悅。我與孩子們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人格的碰撞,使孩子們備受激勵和鼓舞。抽象的數學內容不再枯燥乏味,而變得妙趣橫生。教學改革促進了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學生不僅學文化,而且學做人。 在數學教學中,我堅持教書育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健全人格,使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20世紀80年代我發表的《堅持教書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一系列文章就是當時數學教學改革之路上探索的印跡。 拜師學習——博采眾長創特色 當我在數學教學改革之路上蹣跚摸索的時候,馬芯蘭老師鮮活的教改經驗令我眼前一亮。這不正是我想看到的課堂場面嗎?我好像在茫茫的沙漠中看到一塊生命的綠洲,她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活力。我下決心要學馬老師這本真經,便一頭扎進馬老師的課堂。 每天早上天未亮,我就把睡夢中的女兒叫醒,從居住在東直門的家乘車把孩子送到天壇幼兒園,再騎車疾奔朝陽區幸福村中心小學,聽馬老師的第一節數學課。然后,再返回學校上課。白天緊張地工作,晚上靜下心來反思,記下學習的收獲體會。當我真正走近馬老師的時候,驀然發現她的教學改革絕非僅僅是教學方法的改革,我從馬老師為學生所創設的支持性學習環境中可以感受到她教育思想的內涵。 在馬老師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開始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艱辛探索。我的教室后面常常坐著一位老人,一邊聽課,一邊認真記著筆記。他就是我的導師——北京市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劉夢湘老師。我們正式確定師徒關系是在1992年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拜師會上,記得那天師傅送我的禮物是他用心錄制的一盤磁帶,字里行間飽含了教育戰線的老前輩對青年教師寄予的殷切希望。我送給了師傅一塊匾,寥寥幾字傾吐了心聲——恩師難忘。我和師傅一起設計策劃小學數學教改的藍圖。 從教學的指導思想到教學方式的選擇,從例題的講解到練習題的設計,從學習氛圍的創設到語言板書,從教師的教態到師生交流的每一個環節……彼此互相探討著。劉老師十分重視教育科學理論對教學改革實驗的指導,他向我推薦了《教育心理學》、《給教師的建議》等書籍。他把自己幾十年珍藏的教育教學書籍及親自撰寫的教學經驗手稿全部送給了我。他說:“教學改革不是走過場,是一項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必須腳踏實地。”劉老師來聽課從不事先打招呼,每每都是推門而入,我也從此養成了上每一節課都像上公開課那樣投入、那樣充分、那樣認真的好習慣。站了36年的講臺,至今,我不敢慢待課堂上的每一分鐘。 我的第三個師傅是北京實驗一小特級教師繆玉田老師。他一生都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他德高望重,誨人不倦,知識淵博,古今中外名題、趣題、難題記得特別多,誰有解不了的數學題都喜歡問他。我是在劉老師的引見下拜訪了繆老。繆老談起小學數學教學,總有說不完的話。我們這一老一少成了知心朋友。有一段時間不見面,就相互掛念。老人家沒裝電話,有時工作忙了,顧不上去看他,就寫信寄去。他也給我回信。由于老人眼睛看不見,都是摸著紙寫上去的。信的背面、正面都是字,這可能是一時找不來紙了;有些地方字跡不清,這可能是筆沒墨水了;有些地方沒字,有的字壓字,這可能不是一次寫下來的;有的字大,有的字小,這可能緣于有時手抖得輕,有時手抖得重……每次當我接到這像天書一樣的奇異書簡,都不覺潸然淚下。如今老人已駕鶴西去,這11頁書簡將是我永久珍藏的紀念。 北師大周玉仁教授、上海市特級教師顧汝佐老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張梅玲教授也都是我的老師。他們都給過我真誠的幫助和熱情的指導,令我難以忘懷。 1995年和2005年全國數學教育編輯記者工作委員會與上海教育學會及《小學數學教師》編輯部分別在青島、上海聯合舉辦了兩屆“吳正憲、潘小明教學藝術研討會”,周玉仁老師、顧汝佐老師都親臨會場,為我們的成長發展傾注心血。他們精彩的點評、獨具魅力的學術報告為我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探索中點燃起一盞明燈。專家們高尚的師德、精湛的教藝更給了我深深的啟迪。課后兩位專家對我悉心指導,使我受益匪淺。 平日里,我也經常向兩位導師請教,每每在教學研究中碰到了難解的問題,總是打電話或當面請教。周玉仁教授、顧汝佐老師都曾認真地閱讀批改過我的學術論文,并親臨課堂指導。我曾和他們一起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審查全國小學數學教材的工作,探索中國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大業;一起參與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家教委聯合搞的“中國小學生學習能力”的課題研究;一起研討過國內外小學數學研究現狀;還一起為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點評。我很珍惜每一次和老師們在一起的時光,并把它作為極好的學習機會。我在事業上的進步與成長得益于兩位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對我影響較大的另一位導師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梅玲,她的《兒童心理學與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報告對我影響頗深。她把心理學講得那么生動有趣,全新的理念,鮮活的案例,讓人耳目一新。我也因此對現代教育心理學有了極大的興趣和關注。我主動找張老師借書讀,提出問題請教,并邀請張老師指導。我們亦師亦友。 在漫長的教育教學生涯中,我得到了許多專家、導師的指導和幫助,我深深地體會到:每位名師都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及走向成功之路的實踐經驗。學習名師,不可生搬硬套,不可踩著前人的腳印,不越雷池一步,誤以為這就是對名師的尊崇。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對別人的經驗,有所取舍,有所繼承,有所創新。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長,創自己特色。 名師要拜,同時要以同樣謙和的態度向身邊的教師學習。特別是年輕教師,他們在實踐中創造了許多鮮活的教學方法和好的教學經驗,不能視而不見。汲取百家之長,自然也包括廣大教師的經驗,甚至還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這樣,才能不拒細流,海納百川。只要我們留心學習,虛心請教,就常常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獲。 苦練與積累——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我知道,一切才學和本領都不是天生的,于是我不懈地努力,我不敢怠慢每一天,抓緊時間,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我尋找一切機會重新上學讀書,無論是北京第一師范的深造學習,還是東北師范大學的再讀書學習,都為我系統地學習教育理論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我有幸成為東北師大教科院馬云鵬教授的學生,馬老師對我的影響是深刻的,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他給了我關鍵性的啟迪,是馬老師及他的同事們把我帶入了對數學學科教學更宏觀、更深層的認識領域,使我對學科教學的整體設想、課堂教學體系、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學科新課程標準的制定等學科教改最前沿的問題開始了更深層面的思索與實踐。 教學改革的實踐使我體會到:教學研究是科學的實踐,必須有先進的科學理論作指導。我開始有計劃地學習教育科學理論。白天聽了“智力及其測量”的講座,晚上我就隨筆記下學習心得;學習了《教育心理學》理論,我就嘗試著做小學生學習心理的研究;學習了《教育評價》,我就嘗試著在實驗班做學生評價改革和考試方法的改革。我認真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注意從各種教育刊物上捕捉信息,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至今20多本寫滿密密麻麻學習體會的筆記本和教學隨筆還珍藏在我的書柜中。兩次喜遷新居,忍痛割愛扔掉了不少書,唯有那發黃的學習筆記本還緊緊地與我相隨,我對它情有獨鐘。它時時告誡我:腳踏實地、厚積薄發、善于學習、重視積累、貴在堅持,在教育教學改革之路上絕無捷徑可走。 清楚地記得,20年前的那個除夕,伴著陣陣爆竹聲,我撰寫的《注重知識聯系,重新組合教材》一文呱呱落地了。看到龍飛鳳舞的手寫體變成了方方正正的鉛字,心中充滿激動與興奮的同時也多了幾分冷靜的思考,做教師可不能僅滿足課堂教學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輩子教書匠,要善于思考,善于總結,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方向努力。從那以后,我更加自覺地學習教育科學理論,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我把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課后隨感、教學心得等毫無保留地傾吐在筆記本上。可能是天生的固執和執著,我竟開始拿起了手中的筆,一發而不可收。數十年過去了,憑著幾分熱情,幾分自信,幾分執著,幾分刻苦,寫出了一篇篇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小文章,近兩年來又獨立完成了4本數十萬字的教學專著。 199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教育研討會講壇上,我宣讀了獨立撰寫的學術論文,該論文被譯成英文在國外交流。我撰寫的學術論文多次在全國數學教學研討會上交流并獲獎。1997年我在海峽兩岸教育教學研討交流會上宣讀學術論文。2000年我撰寫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一文獲優秀論文獎并在《北京教育》發表,2004年我主持北京市“十五”科研課題《創設建構性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獲北京市政府教學成果獎……數不清有多少論文曾發表過,記不清有多少文章曾得到鼓勵,不知為什么直到此刻,我仍然沉浸在20年前那個除夕充滿虔誠而興奮的感覺中,我仍然擁有20年前那樣的純真與執著。 多年的教改實踐使我有一個十分深刻的體會,在教學工作中人人都會產生點點滴滴的體會,或深刻,或膚淺,如果放松,則稍縱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記下來,哪怕是膚淺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覺思維,都會帶來日后冷靜的思考。點點滴滴,積少成多,厚積薄發,拿起手中的筆,善于思考,勤于筆耕,做教學的有心人。 教師的工作看似簡單且辛苦,普通而平凡。然而,當我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當我用整個心靈去擁抱她的時候,才領悟到教師工作博深而豐富的內涵,才感受到教師工作的幸福與快樂。如果說,在35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有了一點點進步,那么永遠不會忘記給予過我熱情幫助的每一位,我的領導、導師、同事、朋友和家人們為我的成長付出得太多太多。如今年輪的青春雖已成為昨日,但我堅信一個人只要不斷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么事業將會青春永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