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儒 碧山過雨圖 嘉德2011
成交價48.3萬元
作品鑒賞
張大千曾說:“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是溥心畬,一是吳湖帆,半個是謝稚柳。另半個已故去,那就是謝稚柳之兄謝玉岑。”于非闇在《藝圃》上以“南張北溥”為題寫道:“張八爺(張大千)是寫狀野逸的,溥二爺(溥心畬)之圖繪華貴的。論入手,二爺高于八爺;論風流,八爺未必不如二爺”。畫作撲面而來一股蕭疏高逸、古雅清寂中平添了一層韻味。他的畫面上經常出現的亭臺樓閣、高古人物,雖然氣派豪華,自有一股王家氣勢,但又總要加上寒林、淡雪、孤帆,以至一番景致如靜水映月,鏡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得。溥心畬雖然有“北宗”山水代表人物之稱,他早期繪畫用的多是南宗畫法。他在自述中也提到:“初學四王,后知四王少含蓄,筆多偏鋒,遂學董、巨、劉松年、馬、夏,用篆籀之筆。始習南宗,后習北宗,然后始畫人物、鞍馬、翎毛、花竹”。由南宗入手的溥心畬在繼承北宗山水特征的同時,并沒有失去南派山水的秀潤之色,而是提出自己的認識,并在實踐中有所突破。先生自言:“如若你要稱我為畫家,不如稱我為書家,如若稱我為書家,不如稱我為詩人,如稱我為詩人,更不如稱我為學者”。先生在作品上大多用行書書寫自題詩,其書寫筆勢流暢,氣韻連貫,此四屏上的書法題款同樣字字珠璣,書法卓絕不凡,飄逸瀟灑。先生的山水畫無論水墨還是青綠均取古法,用絹或礬紙為主,筆是彈性極好的狼毫。在動筆之前,他心中的山水早已成竹于胸,它們是大自然的形態與精神領悟有機的組合體。那些看似熟悉的小橋、山石、草木,對其本質的把握除了來自于畫家長時期的觀察,還得自于他敏銳的洞察力。目之所及,心之所思必然會在畫面上有所反映。其山水畫取景奇峻,構圖既有密不透風,也能疏可跑馬,充滿意趣。他的筆墨技法放任自然,卻恰到好處,收之為收,放當之為放,寒林重迭,樓觀精致,嚴密中滲透一種蕭散曠澹之象。他的畫一般著色不多,但并不是不重色彩,而是強調色彩的意趣,設色主要以淺絳為主再施花青。畫中的亭臺樓閣雖有“界畫”的特點,但設色淡雅,并不像一般界畫那么工整華麗但卻生動異常;近景小橋上的人物凸顯著古意,流露出向往山林的歸隱之心,反映了畫家當時精神生活的幻想化狀態。
題識:碧山過雨夕陽收,孤峰凌霄水自流。紅樹白云生畫意,蕭然忽作洞庭秋。宗堯兄屬臨唐楊升沒骨畫法。心畬。
作品資料
溥儒 碧山過雨
【估價】單位RMB60,000 — 80,000
【成交價】單位RMB483,000
尺寸:95×27cm
作者:溥儒
日期:2011-03-20
材質:紙本
裝裱:鏡心
鈐印:天籟、舊王孫、溥儒
說明:張中堯上款。
陰山箴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