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弘毅生 于 2012-12-13 15:55 編輯 一、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二、病機:外寒內飲 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證是這樣說的:“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我們先來看一下小的病機,其實這一條的第一句話就是病機,仲景一上來就點題!“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就是病機,或者叫“外寒內飲”。所謂“表不解”,就是有表證,由于風寒邪氣郁閉肌表,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身疼,腰痛等癥狀,也就是出現太陽傷寒,太陽中風的癥狀。“心下有水氣”是說有里證,所以這一條既有表證,又有里證,表里同病,治療也要表里同治,因此教材也稱這一條為傷寒兼證。 三、串講 1、傷寒:什么是傷寒?傷寒就是傷于寒邪,被寒邪所傷,在中醫經典中,我們古人的行文往往都是非常直白的,傷寒就是傷于寒邪,中風就是中了風邪,《傷》整部書在講什么呢?就是在講述外界風寒邪氣,侵襲人體后出現的病證、變證及對治方法。 2、表不解,剛才說了,不重復。 3、心下:心下指哪里?很多人認為心下是指胃脘部,其實,如果我們細讀傷的話,就會發現,心下和胃脘是兩個不同的位置,心下就是心以下,就是膈,胃脘就是胃,在傷寒論中,心下和胃是分別論述的,比如心下痞,心下逆滿,小結胸病,等,而關于胃的論述也很多,如胃中不和,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調胃等,所以說這里心下就是膈,這是心下。 4、水氣:水氣是這一條的眼目,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什么是水氣?水氣就是寒水之氣,是肌表的寒邪入里凝結而成的,這個怎么理解呢,我舉一個例子,大家知道,水蒸氣遇冷會液化,現在是冬天,屋子里的水蒸氣遇到冰冷的窗戶會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在人體內就是水氣。內經里面說了,地氣上為云,我們人體內也有一股蒸騰之氣,這股氣遇到寒邪時,也會像水蒸氣遇冷一樣,會凝結成小水滴,這個小水滴就是水氣,再形象一點解釋,水氣就是體內的冰水、冷水,這個是水氣。 5、干嘔發熱而咳 這是小青龍湯證的主證。 干嘔:胃氣以合降為順,水氣擾動了胃氣,胃氣不和降了,上逆就干嘔。我們學過中藥的都知道,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嘔,什么原理呢,就是因為姜夏辛散心下的水氣,水氣一散,胃氣順降的功能就恢復了。 發熱:風寒邪氣郁閉肌表,里氣不得出,郁而發熱,這種發熱應該怎么治呢,能不能清熱呢,我們說這個發熱是表閉造成的,應發汗解表,毛竅一開,里氣得出,則熱退,不能用清熱的辦法來治療。 咳:就是咳嗽。內經里面說了,形寒飲冷則傷肺,這里也一樣,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外因是表寒入里入肺,內因是心下水氣上逆、上射,內外合邪,影響了肺氣的宣降,上逆而咳。咳、喘是小青龍證中最重要的癥狀,在臨床上,很多呼吸系統的疾病,屬于外寒內飲證,出現咳、喘,就可以考慮用小青龍湯加減來治療。 6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 這里出現了幾個或,這在傷中叫或然證,也就是可出現,可不出現的意思,為什么會出現或然證呢?這是因為,小青龍湯證是個急性病,病程短,邪氣新來,初來,還沒有安營扎寨,就會表現變動不居,游走不定的特點。象內經里說的那樣,邪之新客來也,溶溶未有定處,邪之新客來也,就是邪氣初來,未有定處,就是沒有固定之處,就會變動不居,游走不定,比如渴。 渴:為什么會渴?水氣本來客在心下,因為他變動不居,游走不定,克犯脾,導致脾不轉輸,不升清,津液不上蒸,上承,就口渴。 利:利就是下利,拉稀。水氣下客腸道,寒凝于下,就下利 。 噎:噎的意思是咽喉有阻塞感,水氣上客咽喉,郁阻氣機,就有阻塞感。 小便不利,少腹滿:水氣客膀胱,膀胱氣化不利,就會小便不暢,少腹滿。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小便不利的原因有很多,這個小便不利是水氣客膀胱造成的,治療上要要溫化水飲,而不能見小便不利就利尿,這就體現了傷寒論中的辨證論治的精神,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喘:水氣客肺。 四、方解 1、麻黃 桂枝 芍藥(表) 2、干姜 細辛 半夏 五味子(里) 3、甘草 1為什么叫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證的病機是外寒內飲,陽氣被寒邪郁閉不得伸展,而青龍是東方的象征,是蒸騰之象,行云布雨,能開達舒展氣機,用開達的氣對治郁閉的氣,所以叫小青龍湯。 2、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功效是根據病機來的 3、配伍特色: 1麻桂芍;對治表不解 麻黃 發汗解表,以開郁閉 桂枝 溫通經脈,加強麻黃解表散寒之功 芍藥 桂芍相配,以調和營衛 2姜辛夏味:對治心下水氣,是一套組合拳,互相協作。干姜細辛溫化,半夏辛散,五味子酸收。干姜細辛像火爐一樣,用它的熱度溫度去融化冰冷的水氣,半夏像錘子、鑿子一樣,去開鑿,五味子酸收,起反佐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把辛散的藥氣收起來緩緩起作用,2、防止藥氣過于辛燥,傷正、傷陰。從五味子的用法上,體現了陰陽并濟的開方原則,方子中要有陰有陽,像周易里面說的,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所以桂枝辛散,配白芍酸收,姜辛夏辛散,配五味子酸收。 3、甘草:調和諸藥。甘草性味甘緩,有甘草的方子帶有一股和緩之氣,使方子中正平和,不致于過偏,這就是開方中的甘味藥原則,就是說我們開一個方子,里面或多或少地都要搭配一些甘味藥,這一點在《傷》的經方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麻黃湯中有甘草,桂枝湯中有大棗甘草,白虎湯中有粳米甘草,四逆湯中有甘草等,都有甘味藥,這一點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4、五、醫案 曹穎甫先生《經方實驗錄·小青龍湯證》: 張君志明為余之好友,嘗患疔毒,以西藥治之,增劇,因就余,余以中藥治愈,乃嘆中藥之神。自后恙無大小,每必垂詢。某晨,君又賁臨,曰:“咳嗽小恙耳,何中醫久治不差?”并出方相示,則清水豆卷、冬桑葉、前胡、杏仁、赤苓、枳殼、桔梗、竹茹、牛蒡、貝母、瓜蔞皮、冬瓜子、枇杷葉之屬。因詢之曰:“君于夏月嘗習游泳乎?”曰:“然。”“君之咳遇寒則增劇乎?”曰:“然。”余乃慰之曰:“此證甚易,一劑可愈。幸勿為慮。”因書小青龍湯方與之。越二日,來告曰:“咳差矣,何中醫亦有上下床之別也。(比喻人或事高下懸殊。) ”余笑而頷之。 暑天毛竅開,水浴,感寒,且寒入里,外寒內飲,又出現主證咳,故用小青龍湯治之,辨證用藥準確,故效如孚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