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臉紅地說,剛剛過去的2015,是我看電影以來態度最為認真的一個年頭。我的意思是,盡管業余,但我對影評這事兒還挺敝帚自珍。相對于特呂弗所謂的人人都可以成為影評人,我倒更同意羅杰·伊伯特——影評人作為一種職業快要消失了,但作為一種專業,依然生機勃勃。 如果我們把電影看做一種對世界的了解,一種敘述現實的特殊方式,或者更大一點說,一種生命的哲學指南,那么影評無疑要做好這份指南的注解。詹姆斯·喬伊斯曾在《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中用三個詞定義美的特征:完整( intergritas)、和諧( consonantia)、光輝( claritas)。在我看來,一篇好的影評一定可以讓一部好電影的光輝,更加奪目。 當然了,無論如何,我首先還是一個影迷。稍顯頑固地排在所有的觀視、分析、寫作之前的,還是個人審美趣味的那一個小小的繭。在去年的觀影小結中我說自己的口味大致是聰明、性感、充滿誘惑力,今年想說的則是,我喜歡那些可以隱藏自我、迷失自我或是發現自我的作品,一個可以做夢的地方。 那感覺就是一種漂浮中的半夢半醒。好電影就像一枚枚經過精心調制的藥丸,能夠將你的心靈抬起又放下,然后使你進入一種奇異的境地。半夢半醒之中,你仿佛正被一道色彩奇異的光束照射,那光芒帶著某種強烈的感情,就像一個塞著紙條然后被扔進大海的瓶子,你蹲在海邊,它搖曳而來。 以下,就是我的二零一五的,十個漂流瓶。 1、荒蠻故事(達米安·斯茲弗隆) 怎樣的故事可以稱得上是荒蠻?這片兒給出的答案是:太故事的故事。也正因為此,香港人一向以大膽放肆著稱的譯名系統,卻恰到好處地為這部電影做了完美注釋:無定向喪心病狂。同樣恰到好處的還有,黑色幽默這個已經被用爛的詞在這里找到了歸宿。一個特別的加分項是,觀影過程中不斷想起另一個阿根廷人科塔薩爾。 2、寒枝雀靜(羅伊·安德森) 作為“生活三部曲”的最終章,羅伊森·安德森老師依然堅持著他的固定長鏡頭,以及奇怪的笑點。如果我們同意塔可夫斯基的觀點,電影的邏輯其實是詩的邏輯,那你大概就能理解片中的那份怪趣味了。于是,你就會感到無盡的孤獨和傷感,然后就會不自覺地像劇中人物一樣,拿起電話,撥出,說一句,“我很高興聽到你做的不錯。” 3、道別派對(Sharon Maymon&Tal Granit) 作為以安樂死為題材的悲劇內核作品,這部作品就像是有人突然把我們身上的某種疾病拿到體外來展示給我們看,強迫你去面對生還是死的問題。整個影片的氣質很像同樣來自以色列的希伯來語作家阿摩司·奧茲,他們都用平靜輕松的語調,訴說著一切不安與無望。在悲傷之后的笑里面藏匿著的,是一個愛與黑暗的故事。 4、愛森斯坦在瓜納華托(彼得·格林納威) 簡直是全程嗑藥,不管是神奇絢麗的三分屏還是眼花繚亂的蒙太奇,你基本只能對著導演的想象力瞠目結舌。作為一部由偉大導演展示另一個偉大導演(水瓶座!)同性之愛的故事,只能說,他們不只是生命的探索者,更是偉大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那種非凡之美,唯有詩境堪可表達。 5、小森林 Little Forest(森淳一) 不論是冬春篇還是夏秋篇,都會讓你想找到屬于自己的小森林,然后耕地,以及種菜。在如今這樣一個速度至上的社會,這樣一部不急不躁的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稱贊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影片所呈現出的那種“容不下”,其實也是一種對抗世界的方式。好像只有回歸大地,你才能感受到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 6、山河故人(賈樟柯) 一如既往地,賈樟柯的鏡頭繼續面對物質卻審視精神。片中那些關于現實的焦灼,那些美好事物的消逝,都值得你在片尾跟著趙濤老師一起扭動著身子。盡管整體而言你很難說科長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但有些段落委實非常動人。 在整個國產電影圈都在熱衷于炒作IP的時候,賈樟柯這個汾陽小子,依然堅守著“故鄉”這個天然的饋贈。 7、旅行終點(詹姆斯·龐索特) 坦白講,這片兒屬于那種看完之后很喜歡,但過一段時間再看可能會稍有減分的“一口香”。但基于下面這個理由我還是愿意把它列在這個單子里(甚至擠掉了伍迪·艾倫的《無理之人》):海明威曾說“永遠不要和你不愛的人一起出游”,而影片中的記者和作家之間無疑充滿了愛。或許,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部男男版的愛在黎明破曉前。 8、年輕氣盛(保羅·索倫蒂諾) 沒辦法,這片兒真的太美了,從頭到尾,大自然都透過屏幕慷慨地向你托出她最大的善意。而在大自然之上的,是邁克爾·凱恩和哈威·凱特爾兩位老戲骨太過精湛的演繹。你可以說索倫蒂諾是山寨費里尼,但他無疑是為數不多還存有歐洲貴族氣質的導演了。當你體察那份生命盡頭的深情回望,會迅速理解什么叫做“情感就是一切”。 9、海街日記(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越來越有小津的味道了,特別是在細節的處理上,真是不遠不近,不高不低,不卑不亢。片中的四姐妹有時說話,她們就只是說話;有時不說話,她們的眼睛說出來的話還更重要得多。于是鐮倉成為了我又一個理想世界。看著少男少女騎行在被櫻花環抱的路上,伴著自行車輻條的抑揚節奏,簡直能聽見他們心底的淺吟低唱。 10、聚焦(托馬斯·麥卡錫) 作為一曲獻給傳統報業的挽歌,這片兒就像是一篇扎實、地道的非虛構作品。面對一個非常容易煽情的題材,導演的處理非常冷靜克制,用一種看起來顯得很平實則暗流涌動的手法將故事呈現。就跟優秀的新聞報道一樣,這實在是一種十分值得稱道的手藝。你當然可以說紙媒已死,但是,文字永遠不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