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空降車輛 野鼬鼠空降戰車 M42 A1(退役) 獵豹防空車 自行火炮/自行火箭炮 PzH 2000 M270 MLRS M7 牧師(退役) M55(退役) M109(退役) M110(退役) LARS(退役) 裝甲運兵車/運兵車 黃鼠狼1 型A3/A5 美洲豹 狐貍裝甲運兵車 拳師犬 蒙哥ESK Mowag Duro 萊茵裝甲運兵車 Bandvagn 206 裝甲偵察車 非洲小狐 半履帶裝甲車 SPz 11-2(退役) 猞猁裝甲車(退役) MRAPs /輕型裝甲巡邏車 澳洲野犬 伊諾克 瑞士悍馬 坦克殲擊車(全部退役) ]Raketenjagdpanzer 1 Raketenjagdpanzer 2 Kanonenjagdpanzer 捷豹1型 捷豹2型 主戰坦克/輕型坦克 豹2系列 豹1系列(部分型號退役) M41斗牛犬(退役) M47巴頓(退役) M48巴頓(退役) ![]() 鼬鼠
該車是為裝備特遣空降部隊而研制的。1983年制成樣車。因安裝的武器不同,出現了機關炮型和導彈型兩種樣車。 機關炮型空降戰車的炮塔上裝1門機關炮,火炮與彈藥箱之間有雙彈鏈輸彈機構,導彈型空降戰車安裝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發動機為大眾公司五缸四沖程水冷渦輪增壓柴油機,傳動裝置采用帶液力變矩器的自動變速箱。行動裝置采用扭桿懸掛和液壓減振器,每側4個負重輪,主動輪前置,最后一個負重輪的直徑比其他負重輪大,兼作誘導輪。車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裝甲只能防7.62mm槍彈。戰斗室內有手動滅火裝置乘員配備“三防服”變型車有:通信指揮車、戰場偵察車、搶救車、防空導彈發射車、偵察車、救護車、裝甲輸送車、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布雷車等。該車由德國波爾舍公司生產。 研發歷史 簡單的說,這貨就是為了增加傘兵的戰斗力,還有增加機場的防空能力而誕生的,1974年4月,波爾舍公司的履帶式戰車的方案中標。1975年—1977年間,波爾舍公司制成了6輛樣車,并開始了行駛試驗。1983年11月,波爾舍公司又制成了兩輛新的樣車。1985年,德國聯邦國防軍計劃購置343輛“鼬鼠”空降戰車。1990年,首批“鼬鼠”車交付德軍。至此,前后共用了近20年的時間。其后,“鼬鼠”空降戰車交馬克公司生產,至1992年共生產了345輛交付德軍空降部隊,另有7輛供美軍作“特殊用途試驗”用。1994年,馬克公司又研制出改進型的“鼬鼠”2戰車,其后又研制出幾種“鼬鼠”2的變型車,但直到1999年尚未接到大量訂單。 鼬鼠1型和2型的區別和共同點 “鼬鼠”1沒有三防裝置,而“鼬鼠”2空降戰車可根據需要裝備三防裝置。 “鼬鼠”2空降戰車是在“鼬鼠”1的基礎上車身稍微加長(“鼬鼠”1為3.469米,“鼬鼠”2為3.77米),車重稍有增加(“鼬鼠”2為3.6噸),行動部分增加了1對負重輪。“鼬鼠”2除了仍可裝20毫米機關炮和反坦克導彈作為武器平臺外,因其戰斗室較大,還能搭載3~5名步兵,變型為1輛小型裝甲人員輸送車,也可變型為偵察車、指揮控制車、迫擊炮車和救護車。 鼬鼠2的動力傳動機組采用了民用汽車技術,包括1臺奧迪5缸TD185千瓦發動機和1個ZF4全自動變速箱,通過靜液轉向機構實現車輛中心轉向,最大行駛速度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50千米。 鼬鼠1的最大公路行駛速度為7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300千米,能爬31度的坡道,跨越1.2米寬的壕溝和0.4米高的垂直墻,借助浮渡設備,還可以克服水障礙。 共同點:該車可由CH-47D、CH-53直升機或運輸機空運,也可由CH-47和CH-53直升機吊運。 M42"清道夫"
M42的40毫米自行高炮,“清道夫”是一種輕型裝甲防空車為美國陸軍服役,建造從1952到1959年。這輛防空車是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設計生產的。它以M19A1的炮塔與M41輕型坦克為底盤改良而成。 武器裝備: 一門M19A1的炮塔,炮塔裝備雙管40MM M2A1 66倍經機關炮。可用于低空防衛,也可以對地面目標進行直射高速火力射擊,越戰時期曾大量使用于機場及野戰防空,另配有一挺M1919A4 7.62MM機槍用于自衛戰斗。 我國裝備史 1958年,中華民國陸軍陸續接收配發師級防炮連,用于取代舊式M19A1防空炮車擔任低空防衛任務。 1998年,聯勤二○五兵工廠自行研發T82雙聯20公釐防空機炮,并自美采購復仇者防空飛彈系統后,M42才逐漸除役。 性能 主炮采用雙管M2A1 40mm 66倍徑快炮,每分鐘射速可達240發,炮彈初速872m/s,有效射程5000m,最大射程8000m,射擊仰俯角-3至+85度,備彈336發。M42防空炮車最多有6名操作人員,分別為通信兵、戰駕兵、炮手、炮身上下操作手、2名裝填手。 服役狀況 目前大部分已除役,少部分于炮指部防空營跟機場擔任低空警戒任務與捷羚防空飛彈系統形成高低搭配。 ![]() 戰車資料
重量:24.8噸(裝) 長度:5.82米(19英尺1英寸) 寬:3.23米(10英尺7英寸) 身高:2.85米(9英尺4英寸) 成員:4,6 裝甲:9毫米-25毫米 主要武器裝備 40 mm雙高射炮336發 次要武器裝備 1×m1919a4 7.62毫米機槍 風冷式汽油發動機缸 500馬力(375千瓦) 功率/重量22.2馬力/噸 懸掛扭力桿 最大行程范圍 160公里(99英里) 速度72公里/小時(45英里) 獵豹式防空坦克
獵豹式防空坦克是一個具有自主能力,全天候自行防空車)。它是在20世紀60年代研制并在上世紀70年代部署,并已多次升級最新的電子系統。它是德國國防軍和其他一些北約國家的防空基石。在德國,獵豹被淘汰,在2010年底,取而代之的是“sysfla”,移動和固定防空系統使用LFK NG導彈和新的螳螂火控系統。樓主PS:這坦克是豹1的衍生型號,用的是豹1的地盤。 性能描述 該車安裝一個大型360°全角度旋轉炮塔搭載35毫米機炮和歐瑞康雷達,敵我識別裝置和dishes-a通用搜索雷達。在炮塔的后部有跟蹤雷達和一個激光測距儀。火力配置方面,射擊速度為550發/分鐘。該炮是90口徑(3.15米(10英尺4))長,具有初速為1440米/秒(4700英尺/秒)(易碎脫殼穿甲彈),具有有效打擊5500米的范圍,kDa的機炮可以采取兩種不同的彈藥類型;每門機炮常用的裝載320發AA和20發AP。火災的結合率是1100發/分鐘。 坦克數據
重量47.5噸(46.7噸,52.4噸) 總長度:7.68米(25英尺2英寸) 寬:3.71米(12英尺2英寸) 高度:到雷達為3.29米(10英尺10英寸) 成員:3名(駕駛員、炮手,指揮官) 防護:裝甲 主要武器裝備 2×35毫米機炮,每門機炮裝備320發AA和20發AP 次要武器裝備 2×76mm煙霧發射器 發動機:10缸,37400毫升(2280銅)MTU多燃料發動機 830聚苯乙烯(819馬力,610千瓦) 功率/重量:17.5 作戰范圍:550公里(340英里) 速度65公里/小時(40英里) M270多管火箭發射車
M270多管火箭系統(M270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常縮寫為M270 MLRS)是一個設有裝甲的自走多管火箭炮武器系統。自1983年美軍首度使用M270火箭炮之后,北約多個成員國相繼開始采用M270,而逐漸成為北約的制式武器。之后美國與歐洲諸國總共生產了約1,300套的M270與約700,000支火箭。2003年時,在最后一批M270交付埃及陸軍之后,M270正式停產。 M270的不同改進型號 M270是原始型號,它可以在發射器里裝載12支火箭或2支ATACMS導彈。這種裝甲履帶移動發射車使用加長的布萊德利底盤具有高的越野能力。 M270A1是美國軍隊2005升級程序的版本,后來在其他幾個州部署。發射器與M270相同,而是采用了一種改進的火控系統(IFCS)和改進的發射器機械系統(ILMS)。這樣可以顯著的提高發射速度,以及發射新的彈藥包括GPS制導火箭彈。 ![]() 德軍版本M270A1
M270B1是英國陸軍升級版本,類似于A1,但它加強了裝甲防護,這給乘員對IED的攻擊提供了更好的保護。 ![]() 英國的M270B1
性能特點
①射程遠,射速快,火力猛,威力大 該炮無固定身管,采用"裝填與發射箱"形式供彈和射擊。發射雙用途子母彈射程 32 公里,內裝 644 枚反裝甲子彈藥,子彈藥重 0.23 公斤,可擊穿 100mm 裝甲,對人員殺傷半徑 3 米,一枚火箭彈可毀傷直徑 200 米內任何目標。 12 發彈可在 45 秒內發射完畢,采用整箱裝填,再裝填時間 3 ~ 5 分鐘,一門炮一次齊射可拋出 7728/ 枚子彈藥,覆蓋 6 萬平方米地區,面積相當于 6 個足球場。布雷彈射程為 40km ,內裝 28 枚 AT-2 反坦克地雷,破甲厚度為 140 毫米,一門炮一次齊射可形成 10000 × 400 平方米雷區。 ②自動化程度高 全炮只需 3 人操作,進入陣地后,火炮可自動放列、調平和計算射擊諸元,并自動修正。 ③火控系統先進,射擊精度高 每發射 1 枚彈,火控計算機都能使定向管重新瞄準,距離和方向偏差僅 0.7% 。 ④機動能力強,可全天侯作戰 采用 M2 底盤,可伴隨機械化部隊作戰,在任何條件下,均可快速發揚火力。可空運,有較強的遠距離機動能力。 基本數據:(發射雙用途子母彈時) 口徑 227 毫米 發射管數 12 個 發射箱 2 個 單箱容量 6 發 發射間隔 4.5 秒 裝填時間 5 分鐘 發動機功率 367.5 千瓦 最大射程 40千米 雙用途子母彈 32 千米 反坦克布雷子母彈 40 千米 末制導子母彈 46 千米 發射速度 12 發 /分鐘 發射方式 可單發、連發成齊射 高低射界 0 ~+ 60 度 方向射界 360 度 行軍戰斗轉換時間 5 分鐘 戰斗行軍轉換時間 2 分鐘 戰斗全重 25191千克 行軍狀態長 6972 毫米 寬 2972 毫米 高 2617 毫米 最大時速 64 千米/小時 行程 483 千米 涉水深 1020 毫米 通過垂直障礙高 914 毫米 越壕寬 2290 毫米 爬坡度 60 % 爬側傾坡度 40 % M7牧師式自行火炮
M7牧師式自走炮(M7Priest)為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研發的一款自走炮。當它進入英軍服務時,英國人便給它起了“牧師”的稱號。這是因為它擁有一個像講道壇般的機槍手位置,以及沿襲英軍“主教式”自走炮的名字,而英國方面的最終命名方案亦采用了105mmSP牧師型自走炮這個名字。而牧師式自走炮的命名,也奠定日后英軍以神職人員名稱為自走炮命名的傳統,如后來的“司事式”及“修道院長式”自走炮。 研制開發 第一門自行火炮由法國于1917年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后不久,法國人為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 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于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世界上第一門具有裝甲防護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國人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牽引式反坦克炮在機動性、防護性上都較差。德國認為,只有使這些火炮跑得和敵坦克一樣快,才能有效地與坦克相對抗。另外,由于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徑較小,火力較弱,也需要有一種能夠伴隨坦克行進,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并有一定防護性能的火炮。 1939年9月,納粹德國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大量當時性能比較優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國柏林的阿爾凱特公司把這種炮安裝在T─1型坦克盤上,設計制造了一個背面敞開的箱形裝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轉,但火炮可左右側轉15度。阿爾凱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實戰使用效果良好。后來,德國又發展了T─III、“斐迪南”、“黑獵豹”等火炮口徑更大,火力更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 大戰中廣泛使用。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隨坦克進攻和作戰,所以又稱“強擊炮”。繼德國之后,蘇、英、美等國也研制發展了與德國相似的強擊炮。 得到戰爭的經驗后,美軍明白到需要一種火力強大的自走炮來掩護步兵作戰。此外,汲取半履帶車裝甲過于薄弱的教訓后,美國當局于是希望把這款自走炮的裝甲加厚,并換上全履帶。而當局亦決定以美國M3履帶戰車的作為該款自走炮的基礎,并命名為T32自走炮。 經過修訂后,用作制造自走炮的M3中戰車底盤加上了一個開放式頂部設計,并架置一座105毫米的榴彈炮,此外還配上一支勃朗寧機槍。1942年2月,T32自走炮被更名為M7自走炮,并開始投入生產。 ![]() 在菲律賓的M7
性能特點
美國軍方很早就有建立自行炮兵的想法,而且有過將75毫米榴彈炮安裝到輕型坦克上的嘗試。在此基礎上,1941年6月,美國開始將105毫米野戰榴彈炮裝到M3中型坦克上,以期制成一種自行火炮。開始制成的2輛樣車,稱為T32式105毫米榴彈炮運載車。在阿伯丁試驗場的試驗表明,這種自行火炮的性能很好,主要缺點是缺乏高射武器。 于是,很快在車頂部右上角安裝了一個環形槍架,用以安裝12.7毫米高射機槍。由于這個機槍架的形狀很像教壇,很快它就有了“牧師”的別名。1942年4月,T32正式定名為M7自行榴彈炮,也稱為M7“牧師”(Priest)自行榴彈炮,國內也有人譯作M7“普里斯特”自行榴彈炮。生產廠家為美國機車車輛公司。 M7自行榴彈炮開始時以美國M3中型坦克為底盤,后來改用美國M4坦克為底盤,稱為M7B1自行榴彈炮。其戰斗全重近23噸,乘員7人,主要武器是1門M2型105毫米榴彈炮,最大射程約11千米;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機槍;車輛最大速度為42千米/小時,越野速度為24千米/小時。M7自行榴彈炮為頂部敞開式結構,頂部的防護性差。 派生型號
M7自行火炮第一架M7自行火炮是由M3中戰車改良而成。為了維持一個模糊的輪廓以便偽裝,美國特意把M7車上榴彈炮的提升角度限制在35°。1942年5月,在M7自行火炮生產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它又再次被改造,以求把炮彈的上限由24發提升至69發。美國當局打算把7發炮彈安置在車身左側,5發在右側,剩余的安放在裝甲板下面。此外,M7自行火炮在M3中戰車的基礎下進行了更多的修改,達致和美軍主力戰車M4雪曼有著更多的共同性。 M7B1自行火炮這型號是在M4中戰車的基礎上完成改良,并在1943年9月至1945年1月完成標準統一,美國更宣布此型號將代替舊有M7自行火炮的生產標準。 M7B2自行火炮這型號主要在朝鮮戰爭中應用。由于在戰爭中,榴彈炮提升角度的限制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所以美國當局把其提升角度加寬至65°,而機槍的轉動角度也提升至360°。這是因為朝鮮境內目凹凸不平的地理環境,敵人往往在高地進行伏擊,所以才需加寬主炮的提升角度。 ![]() M7B2在朝鮮戰場
袋鼠式裝甲運兵車在M7自行火炮中拆卸主炮而成的裝甲運兵車。為了大量把加拿大士兵運輸往歐洲戰場,英國把被替代的M7自行火炮改裝為裝甲運兵車。此型號除了乘員兩人外,還可另外裝載二十名兵員。總計有102架M7自行火炮改裝成這款型號 。 ![]() M55 203MM自行榴彈炮
該M55是美國全封閉裝甲自行火炮裝備有一門M53 155MM火炮。它具有可以向左或向右30°發射口徑為的203.2毫米(八英寸)高爆彈。這門炮的最大射程是16916米(10.51英里)他的射擊速度是2分鐘一發。M55的裝最厚裝甲為25mm,但足以防止彈片命中和輕武器射擊。M55使用了M47巴頓的地盤,該M55是在越南戰爭期間使用,在美軍從越南撤軍后退役。 服務歷史 在20世紀70年代的服務(比利時) 由美國使用 比利時 土耳其 西班牙 越戰戰爭 生產歷史 制造商太平洋汽車和鑄造廠有限公司 20世紀50年代生產 戰車資料 重量44噸 長度9.75米 成員6 裝甲25毫米(最大) (軋制均質裝甲) 主要武器 203.2毫米M47榴彈炮 (10發) 次要武器 .50口徑M2HB機槍 (900發) 引擎大陸AV-1790-5B (12汽缸,4循環,90°V型汽油) 810馬力在2800轉(毛) 704馬力在2800轉(凈值) 艾里遜變速箱CD-850-4A (兩個范圍前進,一個倒車) 作戰范圍160英里(260公里) 速度30英里每小時(48公里每小時) M109榴彈炮
M109是美國的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在60年代初首次生產。它已升級的次數,最新改進型號是M109A7。M109系列是西方裝甲和機械化步兵師最常用的間接火力支援武器。從1963年量產至今,生產總數已超過7,000輛以上,使用國超過30個,可說是1970至1990年代西方國家的標準自行火炮。為持續滿足未來戰場的作戰需求,M109持續進行性能提升與改良計劃,最新的改良型為M109A6帕拉丁,在XM2001十字軍(Crusader)自行火炮發展計劃被取消后,M109A6帕拉丁自行火炮對美國陸軍將更顯重要。 ]發展歷程 1952年,美國陸軍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行火炮的運用經驗,認為有必要發展一種更具打擊能力和機動性能的自行火炮,取代現役的M44 155毫米自行火炮,以滿足未來戰場上的非直射火力支援需求。 1954年6月,美國陸軍決定下一代自行火炮的研發計劃內容,分別是T195 110毫米自行火炮及T196 156毫米自行火炮。1955年6月,研發計劃修正,T196自行火炮的口徑改為155毫米,并與T195自行火炮共用相同的底盤及炮塔,以簡化后勤支援。 1959年T196自行火炮第一輛原型車出廠,后因美國陸軍于1959年決定未來所有裝甲戰斗車輛的引擎全部改用柴油引擎,T196自行火炮也進行必要的動力系統重新設計與更換,換裝柴油引擎的T196改稱T196E1。 1961年10月,凱迪拉克汽車公司獲得美國陸軍授予的合約,于克利夫蘭陸軍坦克廠(Cleveland Army Tank Plant)進行T196E1自行火炮量產工作。 1963年7月,T196E1自行火炮初期測評(IOT&E)及操作測評(OT&E)結束,美國陸軍正式給予M109制式編號,全名是M109 155毫米中型自走榴彈炮(Howitzer,Medium,Self-propelled:155mm M109),并正式進入美國陸軍服役。同年,M109量產合約改授予克萊斯勒汽車公司。 ![]() 一輛M109A6在費盧杰,伊拉克的作戰行動中正在發射高爆彈。 構造結構
車體結構由鋁質裝甲焊接而成,但全車未采密閉設計,亦未配備核生化防護系統,但具備兩棲浮游能力。未準備的狀況下可直接涉渡1.828米深的河流,如加裝呼吸管等輔助裝備,則可以每小時約6公里速度進行兩棲登陸作業。 全車可搭載乘員6人(車長、射手、3名彈藥裝填手及駕駛),駕駛艙位于車身左前方,設有3具M45潛望鏡供駕駛使用,具有夜視裝備可于夜間使用。車長艙口位于炮塔右側,裝有一具M2 12.7毫米機槍架,可360度旋轉射擊。炮鋤無裝置動力釋放裝置,射擊前必須以手動操作。 動力系統采用底特律柴油引擎公司M8V-71T液冷式渦輪增壓、二沖程八汽缸柴油引擎,傳動系統則采用通用汽車公司艾利森變速箱部門XTG-411-4A交叉驅動變速箱。 火炮部分采用一門M126 155毫米23倍徑榴彈炮,射擊高爆榴彈時最大射程14,600米,射速1發/分,沖刺射速則為3發/分。炮塔兩側各有一扇艙門,后方有二扇艙門供彈藥補給使用。 輔助武裝除1挺M2 12.7毫米機槍外,另可加裝Mk19 Mod3 40毫米榴彈發射器、M60 7.62毫米機槍或M240 7.62毫米機槍。 衍生 M109 1963年開始量產,于M127炮座內裝設1門M126 155毫米23倍徑榴彈炮,炮塔內可攜帶28發彈藥。輔助武裝為1挺M2 12.7毫米機槍,備彈500發。 M109A1/A1B 以M126A1 155毫米23倍徑榴彈炮取代原先使用的M126榴彈炮,以獲得較長的有效射程。炮塔和攜帶彈藥數與M109相同。部分于晚期外銷的A1構型M109自行火炮,車體經過強化,稱為A1B構型。 M109A2 可靠度、可運用性和可維修性中期壽限改良計劃(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mid-life improvement),改良范圍包括承載系統、駐退復進裝置、主炮俯仰及炮塔回旋裝置、彈藥裝填桿、引擎操作警告系統,并于炮塔后方增設儲彈架。外觀上最明顯的差異,是改用1門M185 155毫米39倍徑榴彈炮,裝置于M178炮座上。射擊高爆榴彈時最大射程增加為18,100米,發射彈底噴氣彈時最大射程增加為23,700米。彈藥攜帶量增加為36發,機槍備彈數仍為500發。 M109A3/A3B A1和A1B構型以A2構型標準進行性能提升后,即為A3構型。除A2構型的配備外,并增加火炮歸零調整器、引擎燃油空氣混合調節器、駕駛儀表顯示板、炮塔儲物架、推進藥包儲藏艙、改良型扭力桿承載系統、改良型駐退復進緩沖活塞。由于仍沿用M185 39倍徑炮管,所以射程方面與A2構型相同。部分A3構型經過裝甲強化后,稱為A3B。 M109A4 A2和A3構型經過核生化防護能力及可靠性暨維修性提升(Nuclear,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NBC/RAM)計劃改良后,稱為A4構型,提升計劃主要針對炮塔液壓回旋裝置、動力組件液壓控制系統的濾清器等部分進行改良,同時增加外接電力啟動裝置,大幅提升緊急狀態時的備戰能力。彈藥和火炮部分與A2/A3構型相同。 M109A5 A1到A4構型所使用的火炮其射程已不能滿足作戰需求,美國陸軍于1970年代決定進行火力方面的改良。此改良計劃引進備用組件及改良型武器系統(Reserve Component/Modified Armament System,RC/MAS)套件,可直接運用于A0到A4任一構型上。 這組套件主要包含M284 155毫米39倍徑炮管、M182炮座、乘員核生化防護系統、新柴油引擎(440匹馬力)及變速箱、引擎操控電子偵測設備,并改良炮管俯仰暨炮塔回旋液壓制動系統。經過提升后的A5構型,射擊高爆榴彈時最大射程22,500米,射擊M203A1彈底噴氣高爆榴彈時最大射程30,000米。 M109A6帕拉丁(Paladin) 1984年1月美國陸軍決定整合榴炮延壽計劃(Howitzer Extended Life Program,HELP)及榴炮改良計劃(Howitzer Improvement Program,HIP)為單一計劃,以確保在下一代自行火炮服役前,仍能擁有較佳戰場存活能力的自行火炮,而經過HELP/HIP改良計劃即是M109A6帕拉丁(Paladin,又譯圣騎士)。 A6構型的炮塔內部加裝凱夫勒(Kevlar)防彈內襯,提高保護乘員的能力;增設半自動彈藥裝填系統,可維持較高的持續射速。此外,A6構型具有其他構型均未配備的自動射擊管制系統(Automatic Fire Control System,AFCS)、全球定位/導航系統系統(Global Position/Navigation System)、單頻地空無線電系統(SINCGARS)、火炮自動射擊管制系統等。因此A6構型可獨立作戰,毋需配合射擊指揮車(Fire Direction Center Vehicle,FDCV)遂行射擊任務;相反的,A6可直接由單頻地空無線電系統獲得射擊命令,射擊管制系統據此計算各項射擊參數,再自動調整火炮俯仰角和射擊方位,開始射擊任務。從接獲射擊命令、完成射擊準備到第一發炮彈發射僅需不到1分鐘。 使用國家 美國:2006年時有1,137輛A2/A3/A4/A5構型服役中,另有950輛A6構型完成生產并進入現役。 加拿大:76輛A4+(已除役) 德國: 原有609輛G構型,使用德制射控系統與不同形式炮口制退器,炮塔前方左右兩側各有三聯裝煙霧彈發射器。1983年向美國FMS公司購買586組A3改良套件,改良后稱為A3G構型,但炮管改用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生產的39倍徑炮管,最大射程24,700米。 在PzH-2000自行火炮尚未服役前,A3G構型將提升至A5構型,改良后型號為A3GEA1/A2作為過渡車種使用,此批過渡車種于2007年7月1日全數退役。 瑞士: 共有473輛A1B構型,分別采購于1968年(146輛)、1974年(120輛)、1979年(207輛)。 以A1B構型為基礎,換裝L47 47倍徑炮管、半自動彈藥裝填系統、定位暨導航系統、加長型儲彈艙、遙控炮管固定架、全自動滅火系統、自動射控系統等,并于1994年完成測評,命名為M109 KAWEST。2006年時有348輛服役中。 荷蘭: 原有135輛A0、3輛A1B及91輛A2構型。 于1980年由RDM公司使用美國FMS公司A3改良套件,將其中的136輛提升至A3構型。 目前已逐步由PzH-2000自行火炮取代,2006年時尚有120輛服役中。 丹麥: 原有76輛A1構型。 因性能已不符作戰需求,于1989年向美國FMS公司購買76組A3套件,提升后稱為A3DK構型。 挪威:于1983年向美國FMS公司購買126組A3套件,由挪威WFT公司進行改裝作業,改良后稱為A3GN構型(性能與德國A3G構型相同),已于1990年全部完成。 比利時:2006年時共有48輛A3構型服役中。 希臘:33輛A1/A1B132輛A212輛A5 西班牙:96輛A5 葡萄牙:6輛A218輛A5 奧地利:2006年時共有189輛A2/A3/A5Ö構型服役中。 以色列:600輛A5(又稱為Doher) 伊朗:390輛A1 沙特阿拉伯:28輛A1 科威特:5輛A1B 利比亞:18輛A0 阿曼:15輛A0 埃及:279輛A2201輛A5 摩洛哥:84輛A2/A3 埃塞俄比亞:17輛A1 突尼斯:11輛A1 韓國:2006年時共有1,040輛A2構型服役中。 臺灣:2006年時有225輛A2/A5構型服役中,預計將全數提升為A6構型。 泰國:300輛A2/A320輛A5 巴基斯坦:150輛A2 巴西:40輛A3(比利時售予) 智利:24輛A2(瑞士售予,已升級為M109A5Ö構型) 秘魯:2006年時有12輛A2構型服役中。 M110自行榴彈炮
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戰及戰后期間,英國軍隊裝備了維克斯公司研制的8英寸(203毫米)榴彈炮,型號為Model 1917、Model 1918和M1920E。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命名為M1榴彈炮。 從203毫米火炮(大屌)說起 口徑為203毫米的榴彈炮,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在二戰期間,英國共生產了1 006門M1榴彈炮,252.1萬發203毫米炮彈,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M1榴彈炮以威力大,打得準而著稱。英軍夸下海口說:它"可以命中汽油桶大小的目標,可以一個窗戶接一個窗戶地射進去",真是太神了。這種說法盡管有夸張的成分,但看一看M1的命中精度,就會覺得它的確非同尋常。M1的射擊公算誤差為:4千米誤差8米;11千米誤差15米;16.6千米誤差17米。而對應的155毫米榴彈炮分別為:4千米誤差13米;11千米誤差38米。M1要明顯優于155毫米榴彈炮。再看一看火炮的威力,155毫米榴彈炮炮彈的殺傷半徑為350~360米,而203毫米榴彈炮炮彈的殺傷半徑則為470~480米。綜合比較,1發203毫米炮彈幾乎頂得上2發155毫米炮彈。 1945年后,對M1型203毫米榴彈炮的炮閂等進行改進,稱為M2型,先后用到M43、M55自行榴彈炮和M115牽引式火炮上。 M43和M55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都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設計的,威力雖然強大,但不能空運。美國軍方根據二戰及朝鮮戰爭的經驗,認為即使是重型自行火炮也要能空運。為此,美軍對研制新型重型自行榴彈炮提出了新的要求:火炮要能空運,占領和撤出陣地要快,部件通用化程度高。根據這些要求,美國太平洋汽車與鑄造公司于1956年1月提交了一份新型重型自行榴彈炮的設計方案,并承接了設計、試制和生產任務。1958年,公司開始了樣車的底盤試驗;1959年,公司決定將動力裝置由汽油機改為柴油機。1961年3月,美國軍方正式將它定型為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1962年,第一批M110出廠。1963年初,第一批M110裝備美軍自行榴彈炮營。 改進型的M110A1自行榴彈炮于1976年3月定型,1977年開始裝備美軍;M110A2型于1978年2月定型,1980年開始裝備美軍。M110系列自行榴彈炮的總生產數為1 249輛,除裝備美軍外,還出口到英國、聯邦德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土耳其、希臘、以色列、日本、韓國、意大利、約旦、巴基斯坦、中國臺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今仍在服役。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巨炮小車"的道理吧!首先,美軍發展重型自行榴彈炮是陸軍火力支援的需要。這里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那就是用大口徑榴彈炮來發射核炮彈。美軍于1950年開始研制核炮彈,1953年5月研制和試驗成功。美軍的第一門原子炮的口徑為280毫米,所發射的核炮彈的威力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四分之一。隨著核炮彈的小型化和"減肥",后來又著手研制240毫米原子炮及相應的Mk32核炮彈。但這項計劃半途而廢,轉而研制203毫米級的可發射核炮彈的火炮和Mk33核炮彈,而M110正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M110既可以發射普通炮彈,又可以發射核炮彈,堪稱是核戰爭時代的"一支大棒"。不過,由于核炮彈的進一步小型化,155毫米級的榴彈炮也可以發射核彈頭,這使M110自行榴彈炮的重要性相對下降。至于選擇"小車"(25噸級)的理由,上面已經提及,主要是考慮空運的要求。通用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和M107型175毫米自行加農炮采用專門設計的同一底盤。 生產商 M110型自行榴彈炮的生產廠家幾經變化,先是太平洋汽車和鑄造公司,后又轉為FMC公司及鮑恩-麥克勞林-約克(BMY)公司。M110的生產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等一些國家開始將M110轉讓給其他國家的軍隊。 總體布置 M110和M107采用專門設計的底盤。車長7.467米,車寬3.15米,車高2.93米。由于它沒有炮塔,整車由火炮及底盤兩大部分組成。所以,也有人稱它為"M110型203毫米自行炮架"。其優點是結構簡單,便于減輕全車重量,但是,其重大缺點是戰斗部分沒有裝甲防護。整車的戰斗全重為26.534噸。整個炮班由13名乘員組成,其中的5名乘員(炮長、駕駛員和3名炮手)在M110車上,其余人員乘坐在M548履帶式彈藥運輸車上。 車體為鋁合金裝甲全焊接結構。駕駛室位于車體的左前部,駕駛員有3具潛望鏡。變速箱位于車體前部右側,其后是發動機。車體后部為炮架和火炮,沒有炮塔。車體的最后左側裝有裝填機,車體后部下方裝有大型駐鋤,射擊時放下,以吸收射擊時的后坐能量。 強大火力 M110的主要武器為1門M2A2式203毫米榴彈炮(身管長為25.3倍口徑),安裝在M158炮架上。火炮采用斷隔螺式炮閂、M35式連擊式擊發機、可變液壓氣動式駐退機和氣壓式平衡機。火炮的方向射界為±30度,高低射界為-2~+65度。火炮方向機為齒弧式,高低轉輪轉1周,火炮的俯仰角改變5毫弧度;方向輪轉1周,火炮的方位改變5毫弧度。火炮的操縱靠液壓動力,緊急時也可手動操縱。身管壽命為7 500發,比起坦克炮來提高了10倍。這是由于坦克炮的強化程度較高,身管燒蝕嚴重所致。 火炮的裝填機由輸彈機和裝填機組成,液壓動力操縱。輸彈機有兩個輸彈臂,可垂直地將放于車輛左側或后方地面上的彈丸吊起,送至裝填滑軌;彈丸沿滑軌滑至炮尾裝填位置;裝填機上的推彈桿推彈入膛;發射裝藥則由人工裝填。最大發射速的推彈桿推彈入膛;發射裝藥則由人工裝填。最大發射速度為1.5發/分,持續發射速度為0.5發/分。 火控裝置 1具M115型間接瞄準具,放大倍率4×,視場為10度;1具M116C型直接瞄準鏡,放大倍率3×,視場為13度;此外,還有高低瞄準象限儀和炮手象限儀。 彈藥基數為60發榴彈和12發核炮彈。其中,裝在車上的只有2發炮彈,其余的全部裝在M548彈藥運載車上。所用的彈種包括:榴彈、化學彈、核炮彈、訓練彈等,彈丸的重量約100千克,最大射程為16.8千米。發射榴彈時的密集殺傷面積為72×18(米2)。各種彈藥的參數見13頁性能表。 底盤 [M110自行榴彈炮的動力裝置為8V-71T型二沖程、水冷、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為297.8千瓦(405馬力)。傳動裝置為阿里遜公司的綜合變速箱,這是一種液力機械式雙流傳動變速箱,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懸掛裝置為扭桿式。每側有5個橡膠雙輪緣負重輪,主動輪在前,第5個負重輪兼作誘導輪,目的是提高射擊時的穩定性,這也是一般自行榴彈炮常采用的結構。每個負重輪處安裝1個液壓減震器。履帶為單銷式銷耳掛膠履帶。炮車的最大速度為56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725千米。 M110上有紅外夜視儀,但無三防裝置,也不具備兩棲作戰能力。 衍生型號 M110(原型車名稱T236E1) 1961年開始服役的第一種M110,生產750輛。 搭載25倍徑203毫米M2A2式榴彈炮,由于此榴彈炮為二戰產品,因此僅能使用標準榴彈(射程17000米),因此有射程嚴重不足的缺點(當時蘇聯大量配發的D-30型122公厘榴彈炮標準射程21公里),隨后這批M110都改造為A1或是A2型,除了美國陸軍以外,西方國家也有部分采用。 M110A1 1976年開始服役,由M107改裝而成。 搭載新制作的37倍徑203毫米M201式榴彈炮以及新型裝藥,射程以及運用彈性大幅度提升,除了武裝變更以外車體也進行了部份設計更動以提升可靠性。 M110A2 1978年開始服役,由M107以及M110A1改裝而成,改裝數量總計1023輛。 搭載安裝炮口退制器的M201A1式榴彈炮,除了美國陸軍以外有9個海外使用國,后其地位被MLRS取代而逐漸退役。 M578 采用了M107/M110車體的裝甲回收車。主要用于越戰。 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儲備 ]英國-英國皇家陸軍采用M110A2,主要任務為戰術核彈使用,這批M110A2參與了波斯灣戰爭,之后被AS-90自行火炮取代。 西班牙- 裝備64輛M110A2。 德國- 采用M110A2,于1993年退役。 希臘- 裝備145輛M110A2。 韓國- 同時裝備M110與M110A2,部署于軍團級炮兵支援單位,預定于2010年以前由M270 MSLR取代土耳其- 裝備219輛M110A2。 摩洛哥- 采用M110A2。 日本-1983年美國授權生產,由小松制作所與日本制鋼所合作生產車身以及炮體(炮身粗胚為美國有價海外軍援(FMS)取得),總共生產了91輛與87式炮兵彈藥車搭配使用,部署于北部的第一特科團以及西部的西部方面特科隊(等同團級編制) 中國臺灣地區- 采用M110與M110A2,民國70年購買了M110A2,總共采購了75輛 ,與CM-24彈藥補給裝甲車搭配使用。部署于中部十軍團直屬炮兵群 巴基斯坦- 裝備40輛M110A2 意大利- 采用M110,1980年代末期原本預定提升為M110A2,但因評估不合效益因此直接退役 以色列-1973年因贖罪日戰爭自美國軍援取得36輛M110 埃及- 裝備144輛M110A2[ 相關數據 總重:28.35 噸 全長:6.46米、10.732米(連主炮) 槍管長度:7.51米(37倍徑) 寬度:3.15米 全高:3.145米 操作人數:車載5人、火炮運作13人 炮彈: M106榴彈、M650火箭推進榴彈、 M106練習彈、M404榴彈、 M422戰術核炮彈、M426子母彈、 M509榴彈、M753戰術核炮彈 口徑:203毫米 最大射擊仰角:-2度~+65度 最大回旋角度:左右30度 發射速率:2發/分 有效射程:21,300米 最大射程:29,100米(使用火箭推進榴彈) 裝甲厚度、類型:13毫米 主要武器:203毫米M2/M201A1/M201A2加農炮 發動機:通用動力8V-71T二行程液冷增壓柴油引擎 輸出功率:405馬力 最大行程:523千米 最大速度:54.7千米/小時 黃鼠狼步兵戰車
二戰之后,德國人先后研制出世界知名的"豹"1、"豹"2主戰坦克,外加"獵豹"、"山貓"、"鼬鼠"、"海貍"、"非洲小狐"等裝甲車輛。在這個"動物園"里,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成員,它就是"黃鼠狼"步兵戰車。有趣的是,在二戰期間德國戰車家族中就有一個"黃鼠狼"。不過,二戰時的"黃鼠狼"是坦克殲擊車,而且還分為1、2、3型,參加了不少的戰斗。 黃鼠狼,德文名為Marder,英文名為Yellow Weasel,是食肉類鼬科的一種。有一句很有名的俗語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看來黃鼠狼的名聲不太好。不過,在自然界里,黃鼠狼還是一種有益的動物呢。 研發背景 日耳曼人喜歡以動物來命名裝甲戰車,尤其喜歡以兇猛的動物命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就研制出黑豹戰斗坦克、虎式重型坦克,還有"象"式、"犀牛"、"黃蜂"、"野蜂"、"強虎"、"鼠"式等裝甲戰車。(老鼠,手動滑稽2333) ![]() 科索沃維和行動的德軍黃鼠狼步兵戰車
折疊火力
[f"黃鼠狼"步兵戰車的主要武器為1門Rh202型20毫米機關炮,由萊茵金屬公司生產。該炮為氣動復進式,彈帶供彈,遙控操縱射擊,結構簡單,可靠性高,機關炮的高低射界為-17~+70度,方向射界360度,最大射速高達800~1 000發/分,發射的彈種有曳光穿甲彈和榴彈,由3條彈帶供彈。發射曳光穿甲彈時,可在1 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32毫米厚的鋼裝甲,對付輕型裝甲車輛綽綽有余,但對付先進步兵戰車的主裝甲則顯得力不從心。對付軟目標的有效射程為2 000米, 對付飛機的有效射高為1 600米。炮長和車長通過電動操縱裝置操縱機關炮,實現遙控射擊。20毫米炮彈的彈藥基數為1 250發。 在機關炮的右側是1挺7.62毫米并列機槍,彈藥基數2 500發。左側為6具7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黃鼠狼"的一絕是,在車體后部有1挺向后射擊的7.62毫米機槍,彈藥基數也是2 500發,可實現遙控操縱射擊,方向射界180度,高低射界-15~+55度,用來和主炮及并列機槍構成環形射擊。更絕的是,這個"倒坐觀音"式的后機槍有裝甲防護,通過一個密封的旋轉軸承座與車體頂部相連,確保了車體頂部的密封性。搭載步兵可利用4個球形射擊孔用沖鋒槍向外射擊,方向射界為40度,高低射界-10~+25度。 火控系統包括:電動操縱裝置、備用的手動操縱裝置、車長超越射擊裝置、炮長瞄準鏡和車長瞄準鏡等。兩種瞄準鏡的放大倍率為2倍和6倍(可變換),夜間作戰時可更換為紅外夜視瞄準鏡。在機關炮的左側有1具紅外/白光探照燈,可隨火炮一起俯仰。車長另有8具周視潛望式觀察鏡,炮長有3具潛望鏡。 由于采用了遙控射擊方式,炮長和車長可以不坐在炮塔里,這樣,炮塔便可以做得很小,減少了中彈的概率,這是"黃鼠狼"步兵戰車的優點之一。各型"黃鼠狼"的炮塔有若干變化。 "黃鼠狼"步兵戰車的火炮口徑已經偏小,威力顯得不足。這也是德國軍方一度想研制"黃鼠狼"2步兵戰車的原因之一。 ![]() 黃鼠狼步兵戰車可加裝米蘭反坦克導彈 機動性能
"黃鼠狼"步兵戰車的動力裝置為戴姆勒·奔馳公司制造的MB833 Ea500型6缸水冷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600馬力。這使"黃鼠狼"步兵戰車的單位功率高達20.5馬力/噸,最大速度達到75千米/小時,在當代步兵戰車之林中是出類拔萃的。傳動裝置為倫克公司制造的HSWL-194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變速機構由3個行星排組成,由于有倒順機構,可實現4個前進檔和4個倒檔,但一般只使用一個倒檔。傳動裝置中還包括靜液差速轉向機構,可實現無級轉向。 行動裝置采用扭桿式懸掛裝置和液壓減震器,每側有6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后,第1、2、5、6負重輪處裝有液壓減震器。履帶用鋼制、端部連接履帶,底部有可更換的橡膠襯墊。冬季使用時,可將橡膠襯墊換為防滑齒。"黃鼠狼"的最大行程為520千米。車體兩側加浮囊后,可以浮渡;裝上發動機進氣筒后,可以潛渡水深不超過2米的江河。最大爬坡度為31度。 "黃鼠狼"步兵戰車為鋼裝甲全焊接結構,車內采用隔艙化布置。由于"黃鼠狼"步兵戰車要與"豹"式主戰坦克協同作戰,研制方采用了與輕型坦克相同的裝甲。車體首上裝甲厚30毫米,可抵御20毫米機關炮的攻擊;其他部位可抵御輕武器和炮彈破片的攻擊。車體兩側有側裙板。車內有集體式三防裝置,超壓為30毫米水柱。另有自動滅火裝置,可兩次使用,第一次為自動滅火,第二次為手動滅火。 車內的電氣設備采用24伏直流電,由1臺9千瓦的發動機供電,6個蓄電池的總容量為300安小時。車內有2部無線電臺、1部收報機、3根天線和6部車內通話器。 "黃鼠狼"的維修性也不錯,車體首上甲板可以"大揭蓋",以利于發動機吊裝。 主要型號 黃鼠狼"有一個龐大的家族,除有A1、A1A、A2、A3四種改進型(有時為了和后來的"黃鼠狼"2型相區別,也稱為"黃鼠狼"1A1、1A1A、1A2、1A3型)外,還有10多種變型車。 德國黃鼠狼A1步兵戰車從1979年9月到1982年12月,德國軍方對所有的2 136輛"黃鼠狼"步兵戰車按A1型的標準進行改裝。改裝的重點是,20毫米機關炮改為雙彈鏈輸彈機構;改裝帶熱探測器的微光夜視儀;安裝"米蘭"反坦克導彈發射架等。其中的1 146輛未裝被動式夜視儀,稱為"黃鼠狼"A1A型。改進后的A1型步兵戰車戰斗全重增至30噸,并減少了1名載員。 "黃鼠狼"A2步兵戰車 從1982年起,德國軍方又對部分A1型進行改裝。改裝的重點是換用熱成像瞄準鏡;取消了炮塔上的紅外/白光探照燈和車體后部的遙控機槍等。 "黃鼠狼"A3步兵戰車 ]主要改進是加裝附加裝甲,包括首上裝甲、炮塔兩側裝甲、車體兩側裝甲、車體后門附加裝甲等。其中,車體兩側加裝附加裝甲后,不得不取消了射擊孔。改裝后的A3型戰斗全重達到32噸以上。從四向視圖中可以看出,除上面提到的幾點外,在細微處還有一些變化。 "羅蘭德"防空導彈發射車 在"黃鼠狼"1的底盤上裝上1套"羅蘭德"2防空導彈制成,車上裝2枚待發導彈,車體內另有8枚導彈。裝有搜索雷達和跟蹤雷達,具有全天候對空作戰能力。德國陸軍共裝備了144輛。 TAM中型坦克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變坦克,這可是不多見的事。"黃鼠狼"步兵戰車便實現了。這說明"黃鼠狼"步兵戰車在防護性上有超群的表現和潛力。 阿根廷軍隊的TAM中型坦克是聯邦德國蒂森·亨舍爾公司研制的,由阿根廷的塔姆斯公司特許生產,它采用"黃鼠狼"的底盤,1979年正式裝備阿根廷陸軍,共350輛。戰斗全重30.5噸,乘員4人,主要武器是1門105毫米線膛炮,彈藥基數50發。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增大到720馬力,坦克的最大速度為75千米/小時,機動性相當好。它既然是由"黃鼠狼"變來的,也采用了動力傳動裝置前置方案,這在主戰坦克中是很少見的。 實戰 科索沃維和行動的德軍黃鼠狼步兵戰車 黃鼠狼步兵戰車在1990年兩德統一后繼續用于德國聯邦國防軍中,而隨著兩德統一和冷戰結束后的形勢,德國聯邦國防軍變得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行動從而令黃鼠狼步兵戰車去到科索沃和阿富汗等地方。 ![]() 黃鼠狼步兵戰車的車尾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