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 部 簡 答 題 【醫學影像園】 gxtlc 供稿 2016年2月16日 1簡述早期食管癌的X線表現答:早期食管癌的X線表現: ①平坦型:切線位可見管壁邊緣欠規則,擴張性略差或鋇劑涂布不連續;粘膜粗糙呈細顆粒狀或大顆粒網狀提示癌性糜爛。病灶附近粘膜粗細不均扭曲或聚攏、中斷。 ②隆起型:病變呈不規則扁平隆起,分葉或花邊狀邊緣,表現呈顆粒狀或結節狀之充盈缺損,可有潰瘍形成。 ③凹陷型:切線位示管壁邊緣輕微不規則,正位像可為單個或數個不規則淺鋇斑,其外圍見多數小顆粒狀隆起或粘膜皺襞集中現象。 2食管靜脈曲張X線表現答:早期下段食管粘膜皺襞增粗,中晚期呈串珠狀,或蚯蚓狀之充盈缺損,管壁邊緣不規則。 3簡述中晚期食管癌的X線表現答: 髓質型:范圍較長的不規則充盈缺損,伴有表面大小不等的龕影,管腔窄,與正常食管分界欠清。 蕈傘型:管腔內偏心性的菜花狀的充盈缺損,邊緣銳利。 潰瘍型:其長徑與食管縱軸一致,龕影位于腔內。 腔內型:大的充盈缺損及淺潰瘍。 4胃癌的鋇餐X線表現答:①充盈缺損、胃腔狹窄;②粘膜中斷、破壞;③胃壁僵硬、蠕動消失;④胃腔內龕影、半月綜合征。 5進展期胃癌的X線表現?答:①充盈缺損:形態不規則,邊緣不光滑。②管腔狹窄:惡性狹窄表現。③粘膜皺襞中斷、破壞。④管壁僵直,蠕動消失。⑤龕影:A形態:正位:不規則;切線位:半月形且位于腔內;B:龕影周圍:環形充盈缺損——環堤;指壓跡征。 X線分型:①增生型:以大塊充盈缺損為主,管腔偏心狹窄;②浸潤型:管腔對稱性狹窄(環形狹窄);③潰瘍型:明顯腔內不規則形或半月形龕影。 6胃鋇餐造影檢查中良、惡性潰瘍的鑒別診斷要點有哪些?良、惡性潰瘍鑒別診斷 7絞窄性腸梗阻特殊的X線表現答:①假腫瘤征;②咖啡豆征;③多個小跨度卷曲腸袢;④長液面征;⑤空、回腸換位征(或空、回腸排列紊亂); ⑥結腸內一般無氣體,但絞窄時間過長時,可有少量氣體出現。 8急性機械性小腸梗阻典型X線表現答:①小腸擴張積氣,魚肋征,彈簧征;②腸腔內積液,階梯狀液氣平;③胃、結腸內氣體少或消失。 9肝硬化的CT表現答: 肝臟形態改變:肝臟體積縮小,肝輪廓呈結節狀凹凸不平,肝葉比例失調,尾葉與左葉較大而右葉較小,肝門及肝裂增寬。 肝臟密度改變:肝臟密度均勻或不均勻減低。門脈高壓表現;脾大,腹水,靜脈曲張。 10肝海綿狀血管瘤CT診斷標準答:①平掃表現低密度區;②增強掃描從周邊部開始增強,增強密度接近同層大血管的密度,隨時間延續增強范圍向中心擴展且增強密度逐漸下降;③最后增強密度下降變成等密度。 11肝癌的MRI征象答:①在T1WI上腫瘤表現稍低或等信號,腫瘤出血或脂肪性變表現為高信號,壞死囊變則出現低信號,40%的肝癌見到腫瘤假包膜,T1WI上腫瘤表現為環繞腫瘤周圍,厚0.5-3mm的低信號環。②在T2WI上腫瘤表現為稍高信號,80%大于5cm的癌塊,T2WI上信號多不均勻,呈“鑲嵌征”。門靜脈周圍出現高信號套袖狀水腫,或腫瘤內出現偶數回波重聚性高信號血管影提示腫瘤侵犯血管。③腫瘤假包膜和血管受侵犯是肝癌診斷的可靠征象。 12膽管細胞癌的CT表現答:CT平掃表現邊緣不清的低密度腫塊,有時腫瘤內可見鈣化灶。對比增強CT:腫瘤多表現不均勻性強化,部分腫瘤對比增強有隨時間逐漸增加趨勢,即動脈期腫瘤強化不明顯,至平衡期對比增強逐漸明顯,這與原發性肝細胞癌不同。腫瘤靠近肝門附近時,腫瘤周圍可見擴張膽管或腫瘤包埋膽管表現。附近肝葉萎縮和門靜脈分支閉塞也是常見的征象。 13肝轉移瘤的CT與MRI表現答:肝轉移瘤的CT檢出率為77%~96%。平掃可見肝實質內小而多發圓形或類圓形的低密度腫塊,少數可見單發。腫塊密度均勻,發生鈣化或出血可見腫瘤內有高密度灶,腫瘤液化壞死、囊變則腫瘤中央呈水樣密度。對比增強掃描動脈期出現不規則邊緣增強,門靜脈期可出現整個瘤灶均勻或不均勻增強,平衡期對比增強消退。少數腫瘤中央見無增強的低密度,邊緣強化呈高密度,外周有一稍低于肝密度的水腫帶,構成所謂“牛眼征”。有時腫瘤很小也發生囊變,表現邊緣增強,壁厚薄不一的囊狀瘤灶。 MRI:顯示肝內多發或單發、邊緣清楚的瘤灶。T1WI常表現均勻的稍低信號,T2WI則呈稍高信號。25%腫瘤在T2WI上中心呈高信號,T1WI呈低信號,稱為“環靶征”。有時腫瘤周圍T2WI表現呈高信號環,稱為“亮環征”或“暈征”,這可能與腫瘤周邊水腫或豐富血供有關。 14胰腺癌的CT表現答:胰腺局部增大,腫塊形成,胰管阻塞,膽總管阻塞,侵犯周圍血管及臟器。 15慢性胰腺炎的CT表現答:胰腺體積變化,胰管擴張,胰管結石及胰腺鈣化,假性囊腫。 16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CT表現答:胰腺體積彌漫性增大,平掃低密度,周圍脂肪間隙消失,分界不清,胰周出現脂肪壞死和積液,可合并胰腺蜂窩組織炎和胰腺膿腫,假性囊腫。 17膽囊癌的CT線表現答:CT表現分三種類型:即膽囊壁增厚型、腔內型和腫塊型。膽囊壁增厚型占15%~22%,膽囊壁呈不規則或結節狀增厚;腔內型占15%~23%,表現膽囊腔單發或多發乳頭狀腫塊,腫塊基底部膽囊壁增厚;腫塊型占41%~70%,膽囊腔幾近全部被腫瘤所占據,形成軟組織腫塊,可見累及周圍肝實質。對比增強CT,腫瘤及其局部膽囊壁明顯強化。同時可見膽管受壓、不規則狹窄和上部擴張,晚期可見肝門部、十二指腸韌帶及胰頭部淋巴結腫大。有時伴有膽囊結石。 18簡述肝細胞癌的CT及MRI表現答: CT表現:、①平掃多呈不均勻低密度,邊界不清,少數有假包膜。②增強掃描動脈期腫瘤明顯強化,門脈期和肝實質期病灶密度迅速下降,逐漸低于正常肝,對比劑呈“快進快出”特征性表現。③常見門脈受侵,表現為門靜脈增粗,動態增強門靜脈期門脈癌栓所致的充盈缺損;④淋巴轉移時可見肝門、腹膜后淋巴結腫大。 MRI表現:呈稍長T1、稍長T2信號不均。如瘤灶內有脂肪變性,出血,壞死囊變等,可呈不均勻混合信號。Gd-DTPA增強特點同CT它的優點在于發現小病灶和等信號病灶。 19肝血管瘤的CT表現答: ①平掃表現:均呈圓形或卵圓形低密度,境界清楚,密度均勻。大的血管瘤,通常4cm以上,瘤灶中央可見更低密度區,呈裂隙狀,星形或不規則形。 ②增強表現:早期病灶邊緣呈高密度強化;增強區域進行性向病灶中央擴大散,持續時間長;延遲掃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等密度持續時間10—15分鐘。 ③小的血管瘤病灶強化不太顯著,動脈期可以低于肝臟密度,延遲期繼續強化,均呈等密度填充,不出現裂隙低密度區。 20試述原發型肝癌、肝臟海綿狀血瘤的CT鑒別診斷答:CT平掃原發型肝癌、肝臟海綿狀血瘤不易鑒別;動態CT是兩者鑒別的主要手段,由于肝癌90%以上是肝動脈供血,正常肝實質80%由門靜脈供血,所以動脈期腫瘤很快出現均勻或不均勻強化,門靜脈期正常肝實質強化明顯,而腫瘤呈相對低密度改變,邊界較為清楚,反映了造影劑呈“快進快出”的特點;肝癌還易出現肝內轉移,門靜脈、肝靜脈、下腔靜脈受侵和癌栓形成,淋巴結轉移,前腹壁直接侵犯和遠處轉移等;肝海綿狀血管瘤增強掃描從周邊部開始強化,動脈期腫瘤邊緣出現斑點、棉團狀染色,密度接近同層大血管密度,門靜脈期逐漸向中央擴散,延遲期可使整個腫瘤增強,持續時間較長,整個增強過程表現為“早出晚歸”的特征。 21試述肝臟分區(8區法)答:斜裂(膽囊窩)將肝分為左右兩葉;縱裂即肝圓韌帶裂隙,將肝左葉分為內側段、外側段;左葉外側段間裂,將左葉外側段分為上下兩段,在裂的上部有肝左靜脈通過;右葉間裂(在肝表明難確定,內有肝右靜脈)把右葉分為前段和后段;背裂(內含左中右肝靜脈的根部)的后方為尾狀葉;斜裂把尾狀葉分成內側段、外側段。 22腎癌的MRI表現答:在T1WI上腫塊信號強度多低于正常腎皮質,在T2WI上呈混雜信號,且與病變周邊常見低信號帶,代表腫瘤的假包膜;Gd-DTPA增強后腫塊呈不均勻強化。MRI檢查的重要性在于確定腎靜脈和下腔靜脈內有無瘤栓及其范圍,發生瘤栓時,血管內流空信號消失。 23肝海綿狀血管瘤的CT、MRI表現答:平掃病變呈均勻低密度,病變多為圓形或類圓形,邊緣清楚,但無假包膜顯示,動態增強掃描時,動脈期病灶邊緣呈明顯的結節狀強化,靜脈期強化區域進行性向中心擴展,延遲掃描病灶呈高密度充填,呈現“早出晚歸”的征象。 總編:花亭湖 審稿:春曉 編輯:小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