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呆萌的草間彌生老奶奶,她的藝術之路應該從何溯源?這就要從她長達37年的精神病院生活說起…… 作為當代藝術的大家長,草間彌生的迷幻作品廣為人知。這位古怪孤僻的日本怪婆婆總頂著一頭鮮艷的假發、化著濃妝出現。 “波點”、“精神病”成為伴其一生的兩個關鍵詞,雖然作品總以色彩鮮艷的動感圖案呈現,但草間彌生身上總縈繞著一股陰森憂郁的氣質。 先來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創作的? 雖然作品很難懂,可草間彌生老奶奶也是有點小可愛。 而在草間彌生作品中,這股離經叛道的“歪斜之風”究竟從何而來? 從十歲開始,草間彌生就飽受幻覺煎熬。患有歇斯底里癥的母親認為草間彌生所說的幻覺是胡說八道,不但阻止她作畫,甚至還把她關起來打罵。極大的精神壓力把草間彌生推向毀滅。 10歲時的草間彌生 在日本經營藝術品經銷生意的失敗加重了她的病情。從1977年開始,她就待在日本的精神疾病醫院一邊就醫一邊進行自我修復。
在醫院附近,草間彌生開設了一個專門存放裝置作品的工作室,極少出外的她過著醫院和工作室兩點一線的生活,與世隔絕整整三十七年。 1948年,19歲的草間彌生只身離家,到京都市工藝美術學校學習日本傳統師徒制下的日本藝術。 死板無趣的“完美”藝術教育令她無所適從。于是她經常逃課自己作畫,標志性南瓜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在心中萌發。
不斷上演逃課戲碼的她終于得償所愿被學校開除,自此以后,她內心非常清楚“如果想在藝術領域上走得更遠,必須逃離日本這個封閉的地方,去觸摸外面的世界。” 1957年在家中的草間 20多歲時,草間彌生開始寫信給被譽為美國畢加索的抽象派藝術家Georgia O’Keeffe,請教如何才能在紐約藝術界立足,最終倍受感動的Georgia說服自己的經銷商買下草間彌生的幾幅作品,幫助正疲于住院、財務困境的草間度過難關。 草間彌生寄給Georgia O’Keeffe的書信 Georgia的傾力幫助為草間彌生的前行減去不少阻力,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草間著名的花卉作品受到關注,過中一半功勞應該歸于Georgia。
為了克服夢靨般的幻覺,草間彌生在畫布上記錄下這些視覺感受。在她的精神瀕臨崩潰之際,她開始畫一些斑點。 如果沒有藝術,沒有這些圓點,我早就已經選擇自殺。 ——草間彌生 標志性的小圓點由此而生。對她來說這些忽大忽小的圓點是支撐她繼續生存的巨大能量。只有拿起畫筆,她才能找到一種心靈的平衡。
這也成就了如今無處不在,逼死密集恐懼癥的小圓點,它們充斥在草間彌生的生活里每一個角落。 日常的生活也是一身圓點,面包也要是圓點的。 1962年圓點更被實體化成1500多個反光金屬圓球,在這個名為《那克索斯的花園》(Narcissus Garden)的裝置藝術中,路邊的一樹一景在球體上都扭曲變形,反射出錚亮的光澤。 《那克索斯的花園》(Narcissus Garden)裝置藝術 2008年,草間彌生作品《No.2》更賣出了5,794,500美元的天價。草間彌生因此成為在世女畫家畫作最高紀錄保持者。
六十年代,嬉皮士與性解放成為時代主題。草間彌生很快意識到這個國家正在流行什么,他們抗議越戰、吸食毒品、崇尚性解放、追逐東方神秘,尋求外來宗教的庇護。有人甚至以打破常規為生,更有人因此變得富有、出名。 60年代的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開始把波點蔓延到到奇形怪狀的物體上,后來發展到行為藝術當中的裸體之上。
不僅僅要在裸體上繪畫,還要被畫的人開心地舞動起來…… 在草間彌生1966年《自我消融》人體藝術作品中,媒體更是對她投以赤裸裸的諷刺。 “我們的地鐵變得嘈雜、骯臟、擁擠不堪” 而對于這種裸露的行為藝術,草間彌生是這樣說的—— 要做一個永恒的自我,要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請脫下你的衣服,忘記你自己的存在,盡情地享受性愛,自我毀滅才是通向和平的唯一途徑。
她的行為藝術引爆整個紐約,隨后便受到德國媒體邀請,在巨大的四面都是鏡子的工作室中舉辦“乍現”活動,草間安排數名男同性愛者在舞臺上彼此鞭打,進行群交、獸交。刺激的感官體驗令“草間·乍現”迅速紅遍紐約,一直延伸至整個歐洲,草間彌生從此成了“性解放”的領袖。 六十年代末的草間彌生名氣甚至可以與波普藝術領袖Andy Warhol匹敵。而草間更多次指出,Andy Warhol的《牛首交錯》作品以自己1963年作品《千船會》(《Aggregation: One Thousand Boats Show》)作品為參考。
而這些陽具遠看是這樣的… 近看是這樣的… 同樣以非主流形象出現在公眾視線中難免被放在一起做比較,“當時我身邊聚集的全是長得好看的男同性戀,而Andy 那里也聚集了一大堆漂亮的女模特,我們彼此互相競爭,看對方到底可以聚集多少俊男靚女。”草間彌生說。兩間工作室在紐約分庭抗禮,明爭暗斗。
草間彌生是怎么做到這種效果的?她后來接受采訪時便這樣說過—— 當我從遠處眺望什么東西 就會被幻覺包圍 這就是我成為環境設計師的原因 不僅事業得意愛情也同樣大獲豐收。與Joseph Cornell的邂逅為草間陰暗的生活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兩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 年Joseph去世。極為不同的藝術理念令這段長達十年的忘年戀,充滿著愛與恨、金錢與名譽。 草間彌生從不去迎合,不在乎對錯和認同,卻意外地得到世界的認同,不知道這位“女神經“還會為我們帶了什么樣的驚喜? Bye~ |
|
來自: 昵稱13477377 > 《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