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數(shù)人支持“門當戶對”的觀念 擇偶不僅要“門當戶對”,更講究“同病相憐” 近來,“上海女孩到江西男友家中過年,因不能接受年夜飯而毅然離開導致分手”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一頓年夜飯引發(fā)了熱烈討論,從中引出的恰是“門當戶對”的概念。 報告顯示,在認為“婚姻應該門當戶對”的觀點上,33%的男性和50%的女性表示贊同,遠高于反對比例,無論男女,學歷越高思想越傳統(tǒng),認為“婚姻應該門當戶對”的比例越高,其中碩士及以上的人群,男性和女性的占比分別高達58%和73%。 張佳芮表示,如今婚姻講究的“門當戶對”,已經(jīng)不單單指經(jīng)濟狀態(tài)以及精神層面上,還包括雙方的家庭背景。因為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更是兩個家庭的組合,如果雙方家庭情況懸殊,往往雙方的價值觀及生活原則也不能達到和諧狀態(tài),互相接納及欣賞并非一件易事。“門當戶對”能夠促進婚姻走的更遠,維持的更牢固。 除了“門當戶對”之外,婚姻還要講究“同病相憐”——不同婚姻狀況的單身男女對和自己有相同婚姻背景的人接受比例最高。例如,婚姻狀況為喪偶的人對喪偶的另一半接受度高達94%,未婚人群則很難接受曾經(jīng)有過婚姻經(jīng)歷的另一半;在能接受離異和喪偶為自己對象的人群中,40%男性和34%女性介意對方帶著孩子,其中80后最介意,學歷越高越介意。 男性對于另一半是單親家庭的接受度明顯高女性,不同年齡段中,90后男性包容性最強,對單親家庭的接受度最高,80后女性接受度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