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疫苗的普及,很多嚴重的以及威脅生命的傳染病已經得到很好的控制。在我國兒科疾病中,感染性疾病仍占據首位,而其中的傳染性疾病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臨床上,很多兒科疾病均可能出現皮疹。這其中以麻疹、幼兒急疹、腸道病毒等感染最為多見。 一、病原學 幼兒急疹是由人類皰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其中人類皰疹病毒6型(HHV-6)是該病的主要病因。屬于皰疹病毒,β亞科,DNA類病毒。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 (二)傳播途徑。可經空氣飛沫傳播。 (三)季節性。呈全年散發,但以冬春季發生較多。 (四)易感人群。多見于6月~18月的小嬰幼兒。<1歲占主要比例;3歲以后少見,無性別差異。 三、臨床表現 幼兒急疹的潛伏期一般為1到2周。 (一) 一般表現。 多數起病急,發熱39~40℃,急性期高熱可能伴有驚厥,患兒可無明顯伴隨癥狀,也可有呼吸道癥狀,如流涕、咳嗽;消化道表現可出現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瀉等。 但幼兒急疹有其特點:體溫持續3~5天后驟退,熱退時出現大小不一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壓之退色,初起于軀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較多,數日后逐漸消退,無色素沉著或脫屑。 (二)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白細胞總數一般不高或降低。白細胞分類多以淋巴比例升高為主。 2.其它。C反應蛋白可正常或輕度升高。 3.病原學檢測。多數病例通過臨床特點即可進行診斷,如進行實驗室確診可進行HHV-6、7的核酸檢查。 (三)預后。多數病例預后良好。 四、治療 一般采取對癥治療即可,積極退熱,避免高熱驚厥,可采用清熱解毒的中藥輔助治療。注意休息,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保證液量,多飲水,給予容易消化的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