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脈泉公園(李清照故里)
我于10月9日午后到了章丘,這是一個縣級市,位于濟南以東45公里處。章丘是“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剛于兩月前經國家民政部和聯合國地名專家評定為“千年古縣。”這里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里,也是歷史文化名人張養浩、李開先、崔融、房玄齡(一說臨淄)等人的故里。
李清照故里在城區百脈泉公園,百脈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與趵突泉齊名。曾鞏云:“岱陰諸泉,皆伏地而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百脈泉公園以清照文化為內涵,以湖泉景觀為載體,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為一體,是國家4A級旅游區。
百脈泉公園有很多榜書題撰,公園大門的“百脈泉公園”五字,是被毛澤東譽為“黨內一枝筆,紅軍書法家”的舒同所書。舒同曾于1960年從山東省第一書記下放到章丘,任過一年多縣委書記。1983年他來章丘時,聽說準備興建公園,便欣然寫下了這五個大字。
百脈泉公園南高北低,順著水流方向,整個園林被劃分為龍泉寺、清照園和自然風光區三大部分。
百脈泉歷代方志均有記載,道光章丘縣志稱:“百脈泉位于縣城(今繡惠鎮)南25里,明水鎮東,繡江源也。方圓半畝許,其源直上涌出,百脈沸騰,狀如貫珠,歷落可數,故名。”“百脈寒泉珍洙滾”為章丘八景之一。
百脈泉在龍泉寺內。龍泉寺為濟南地區著名佛寺,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現僅存大殿梵王宮。傳說龍泉寺原為隆泉寺,一日,李開先(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嘉靖八子”之一)邀河南杞縣書法家雪蓑道人蘇洲與康迪吉、李冕二位進士一同游寺。時值隆泉寺修復,眾人請雪蓑書寫寺名,酒后的他見筆墨未備,便從地上撿起一把禿掃帚,蘸了一下刷墻用的鍋底灰,寫下了“龍泉古剎”四個大字,從此以后,將錯就錯,一直改稱“龍泉寺”至今。
入龍泉古剎大門,見梵王宮殿前呈品字形三口泉池,四周建有石欄桿,上方泉池北壁正中刻“百脈泉”三字,為民國時期北平書法家遲海鳴所書。兩邊有“空明通地脈,活潑見天機。”、“一泓清沁塵無染,萬顆珠璣影自圓。”等楹聯,均為歷代名家所作。
俯首泉池,碧水微波,魚翔淺底。一串串珍珠般的氣泡從池底泛起,浮向水面,似那小孩吹的水泡泡,斷斷續續,此起彼伏。百脈泉因“百脈俱出”而得名,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稱之為“百道清淙地底騰”。元好問、蒲松齡、王士禎、李開先、李慎修等都有吟唱,其中一首被大家公認為佳作的《百脈泉》詩,為清代雍正年間章丘秀才焦詵曾所作:“方池半畝水盈盈,萍藻交橫徹底清。萬顆珠璣時沸涌,一天星斗自空明。綠筠雨過色偏好,黃稻風來香細生。應識寒泉分濟脈,倚欄閑自洗茶鐺”。
泉池兩側,即梵王宮殿東西兩墻,有不少題刻,東邊紅墻上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書寫的“佛”字,有巨書書法家孫鑫書寫的“清泉洗心”四字和焦詵曾的《百脈泉》;西邊紅墻上有濟南教育學院教授、著名的文史專家徐北文撰寫的《龍泉賦》,為山東畫院朱學達先生所書,珠聯璧合,堪稱龍泉寺內一件藝術珍品。兩邊墻上還有清代提督副使趙鶴齡,按察司副使沈鐘及章丘縣令高達、陳風梧、劉鳳池等人的題刻。
位于龍泉古剎前的墨泉,為百脈泉公園里單孔流量最大的涌泉,奔騰的泉水似滾動的大石不停地翻轉。墨泉因泉水黝深,水色如墨而得名,它以磅礴的氣勢,從地下噴涌而出,大如車輪,形似花蕊,聲若隱雷,色如水墨,飛珠濺玉,異常壯觀。泉水出自地下,冬暖夏涼。且常流不竭,一泉成河。
為紀念李清照而興建的清照園景區,是一處“園在水中、水在園中、景在詞中、詞在景中”的特色山水人文園林景觀,由風、花、雪、月四大主題景區組成,有藕花渡、秋千蹴、凝眸思、庭院深、故鄉月、“秀眉清照”假山等景點20余處。于水墨丹青中凸現出的亭臺樓閣,分布著“一代詞宗”主殿、金石苑、尚竹軒、醉花舫等10余處人文景觀。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廊腰縵回,復道行空,小橋流水,長橋臥波。其中巨石壘砌的螺旋形眺臺上握卷沉吟的李清照雕塑和“秀眉清照”的湖山景觀蔚為大觀。孟兆禎院士設計的“秀眉清照”為一組大型的面湖假山,山勢左急右緩,形似蛾眉,映在水中,謂之“清照”,故稱“秀眉清照”,假山為巨石壘迭,挺拔峭峻,氣勢磅礴,山頂建塔,山下筑洞,洞中瀑布三疊,起落跌宕,映襯女詞人坎坷的一生。
李清照故居是清照園景區的主景點,是一座集中國南北園林風格于一體的園中園。建有易安樓、海棠軒、吟風榭、感月亭、漱玉堂、燕寢凝香、溪亭、碑廊。園中樓軒亭榭,碧瓦飛甍,幽篁翠柏,芳草秀木,雕塑碑刻,名家書畫,還有那涌泉奔騰,流水淙淙。
李清照故居門前有舒同的“一代詞宗”碑,造型美觀的臺門上方門楣有歷史地理學家、古文字研究專家黃盛璋先生題寫的“李清照故居”五字。二進水榭稱吟風榭,門楣上“龍泉漱玉”為原中國文聯副主席、美術家協會主席尹瘦石先生所書。兩旁對聯“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取自李清照避難金華時所作的《題八詠樓》后兩句,前兩句為:“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對聯由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書寫。水榭正中有前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錢紹武先生親手創作的李清照銅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銅像有三個特點,正面看憂、側面看愁、整體看瘦,集中了李清照一生的國憂、家愁和她在詞中所寫的“人比黃花瘦。”銅像后面屏風上是由故宮博物館院書畫部主任、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金運昌先生手書的李清照詞《聲聲慢》。
吟風榭后面為梅花泉,左邊回廊曲折,環水而建。右邊曲徑小橋,流水淙淙。梅花泉由五個泉眼組成,因為狀若梅花,故名。也許是因為泉眼的深度和廣度不同,以及受旱澇晴雨天氣的影響,不同時節的涌泉,氣勢自不相同。感月亭邊的“梅花泉”三個字,為著名書法家侯德昌先生所書(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大廳的“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17個大字亦為其所書)
漱玉泉為梅花泉側畔的一孔小涌泉,四周建有圓形的青石護欄,池底鋪鵝卵石。涌泉水色如玉,相傳李清照當年曾坐于在漱玉泉邊,面對泉水,構思詞句。李清照將其詞集取名《漱玉集》,以玉質之溫潤明潔,比詞體之溫婉綺麗;以玉工之切磋琢磨,喻詞家之斟酌推敲也。
故居建的第一展室“漱玉堂”,將李清照一生經歷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來,讓人們對李清照的行跡有一個大體了解。展室周圍的十八幅寫意畫,乃山東畫院和濟南畫院的五位知名畫家所作。第二展室“燕寢凝香”,取自李清照《感懷》詩,西面墻上畫的是李父被黜,一家被迫離京回到明水后,李清照在百脈泉邊思念丈夫的情景;東墻上畫的是金兵南犯,李清照載書南渡的情景。室內除擺設了一些生活用品之外,還有一組體現夫妻和美的“斗茶圖”雕塑。
清照園的主要建筑是“易安樓”,這是一座二層外環廊式的建筑,一樓布置有文房四寶,若游客有興,可以揮毫潑墨,抒發情感。二樓可登高遠望,俯瞰清照故里全景。
臨梅花泉池而建的“海棠軒”是品茗賞泉的處所。室內懸掛著章丘歷史上杰出的十大文化名人畫像。他們分別是戰國哲學家鄒衍,唐代名相房玄齡,宋代文學家李格非,一代詞宗李清照,元初名臣劉敏中,散曲作家張養浩,宋、金、遼三史主編、元代文科狀元張起巖,明代大戲曲家李開先,清代白面包公李慎修,道光進士文學家及藏書家李廷啟。他們均在不同年代為中國的文學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備受后人推崇。
轉至溪亭,全國著名書法家的碑刻琳瑯滿目。道旁有一通石碑,上載章丘知縣董復亨所撰《萬歷·章丘縣志》文獻,介紹李格非與李清照父女的生平。
自然風光區主要觀賞湖水、泉水和自然風光。漫步公園,一路小橋流水,楊柳成蔭。湖濱有假山、棧道。湖面上水波蕩漾,湖光瀲滟,水色如黛。湖被龍門橋和合璧橋隔開,分成了三大區,南湖小巧空溟,北湖波平浪細,西湖水深流急。湖邊建有“匯泉閣”,登閣可俯瞰園林湖色全貌,還建有“濯纓”、“漪漪”兩亭,休憩亭下,賞泉水濱,情趣盎然。
章丘有“小泉城”之稱。泉水是公園的主題,也是章丘市所在地明水的靈魂。公園里除了龍泉寺的百脈泉、墨泉、金鏡泉,清照園的梅花泉、漱玉泉外,還有湖南端的“龍泉”,湖西南角的“龍灣泉”。
公園里有一條繡江河,源頭為墨泉、百脈泉和萬泉湖,江水即泉水。繡江河芹藻浮動,水紋如繡,河中的水草四季長青,當北方天寒地凍、萬物凋零的嚴冬到來時,水中的芹藻依然鮮嫩欲滴,引人注目。
園區還建有戲臺、茶社、酒肆、船塢、兒童樂園等休閑娛樂場所是一處集吃、住、游、購、行、娛于一體的旅游區。
據了解,全國共建了四處李清照紀念館。分別是李清照生活了十四年的青州,李清照南逃避難的浙江金華,還有濟南趵突泉公園原山東巡撫丁寶禎的宗祠處。但就建設規模,自然風光,文化品位,館藏資料而言,章丘清照園應是相對完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