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這里指的是白術的根莖,味苦,性溫。它對皮膚致病真菌,如霧狀表皮癬等有抑制作用。古籍《藥性論》稱:“主面光悅,駐顏去。”用白術蘸酒(或醋)如研墨之狀,均勻涂抹臉上,可治雀斑。醫圣李時珍曾說此方治雀斑“極致”。 白芷——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葉色白味香,性辛、溫潤。歷代被視為美容佳品,可改善人體微循環,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延緩皮膚衰老,去除面部色斑瘢痕,治療皮膚皰痍疥癬等。市場上以其為原料的化妝品和美容品層出不窮,而“原汁原味”的白芷葉汁,其美容效果更為顯著:白芷葉水煎劑對體外多種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使柔嫩的肌膚更加潤澤光滑,滋潤的容顏呈現出水一樣的靈氣。《本經》說它“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無論是《千金面脂方》,或是《玉容散》,白芷是制作面脂的主藥。可以美鼻,又可美體。 白芨—— 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地下地莖。含有淀粉、葡萄糖、揮發油、黏液質等成分,味苦、甘,性平且黏滑。外用可潤滑肌膚,消除臉上痤瘡留下的痕跡,讓肌膚光滑如玉。《藥性論》曰:“治面上斑瘡,令人肌滑。”《本草綱目》曰:“洗面黑,去暗斑。”它主要是潤膚白面,去斑滅瘢,而且能醫手足皸裂等,是古代美容的常用藥。 白蘇—— 形如紫蘇,為人工栽培。它含有揮發油和不飽和脂肪酸。鮮白蘇葉奇妙的是:它能將令人尷尬的狐臭一掃而空。而且干燥、超皺、灰黃的皮膚尤其適合用白蘇美容;特別是白蘇給稍有彈性肌膚者渴望美白的福音。 白蘞—— 為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葉子多面細,取其根莖。味辛、甘、性涼。《藥性論》曰:“可治面上瘡皰。”還可治療酒鼻癥,而且美白肌膚。 白跗子—— 味辛、甘,性熱。《本草蒙鑒》曰:“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搗碎成細粉,以酒拌和,用來敷面,能治粉刺和雀斑。白附子還能香身滅瘡。 白蒺藜—— 又名刺蒺藜,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實味苦、辛,性溫,含有多種生物堿和甙類,以及含有多種豐富的過氧化物分解酶,有明顯抗衰老作用,可明目輕身,治療白癲風。久服可祛臉上瘢痕,并讓肌膚柔嫩潤滑。《本草綱目》曰:“洗面黑,去斑,洗瘢瘡。” 白果仁—— 為銀杏的成熟種子。性味甘、苦、澀、干,其富含的白果酸可抑制體外一些皮膚真菌。故外用可治頭面手足多種礙容性皮膚病,并可延緩皮膚衰老,防止皮膚粗糙。將白果仁搗成液狀涂于臉上,可令肌膚柔嫩光滑,白皙嬌美。 白茯苓—— 味甘、淡,性平。《本草綱目》曰:“白茯苓為末,合蜜和,敷面上療面瘡及產婦黑皰如雀卵。”白茯苓既去斑白面,又牢牙烏發,延年益壽。 白犖牛—— 味苦、辛,性寒。如將白犖牛研細,雞蛋清調和,夜敷旦洗,可治面上雀斑。或將白犖牛浸酒三夜,先用姜汁擦面,后用此藥涂面,治面部粉刺。 白丁香—— 味辛,性溫。白丁香為雄麻雀屎。用它浸蜜來治面瘡和粉刺,能瑩肌如玉。 白僵蠶—— 為蠶蛾科。家蠶的幼蟲在未吐絲前,因感染白僵菌而發病致死的僵化蟲體。外用其藥,味咸、辛,性平。可治面上黑及礙容性病口眼歪邪等癥。《本草綱目》稱“蜜和擦面,滅黑黯好顏色,或加白犖牛。白僵蠶末,水和摻之。” |